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工科招不到尖子生 中国高教是否在走日本的老路
|
来源:科技日报 2008-4-15 10:00:00 |
|
■数据说话
随着日本以金融、证券、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经济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收入迅速提高,与泡沫经济相关的财经类文科专业报考迅速升温,而对工科报考热情则急剧下降。报考大学工科人数在1986年达到高峰后,突然反转直下,人数比例从1986年的18%跌到1989年的12%。到1991年,再进一步下降到8.7%。与此同时,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热门文科专业报考人数却在同期由谷底连年窜升,与当年火爆的房市、股市遥相呼应。
我国金融业与制造业的收入差距比日本大得多,一个工科本科毕业生进工厂,起薪每月1500元左右,而一个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进银行,起薪却在每月2500元以上,高出40%以上。1992年,我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到2005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增加到500多所,毕业生人数增加了10倍有余。
东京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说:“过去很多学生都希望到制造企业生产现场工作,而且真是竭尽全力,会在制造业的第一线坚守岗位。如今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攻读工科,而且也不愿去现场。”日本舆论界把上述现象称之为“考生疏远工科”、“年轻一代疏远技术”,于是日本舆论界大声疾呼“向工科回归”。
工科高等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中的工科教育,早在1886年时,位于东京的帝国大学就设立了工学部。在大学内设工学部是在当时连欧美发达国家都还没有尝试的开创性试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科技、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亚洲第一强国,是与日本重视工科高等教育密不可分的。
报考工科学生数量下降 工科专业招不到尖子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以金融、证券、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经济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收入迅速提高,日本曾出现与我国目前“逃离工科”现象类似的问题,即与泡沫经济相关的财经类文科专业报考迅速升温,而对工科报考热情则急剧下降。
日本科技厅审议官平野说,今年(1989年)东京大学工学部只有135名毕业生选择去制造厂工作,而1988年和1985年分别为165和222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1989年)工学部毕业生有75人去银行、保险公司和经纪人事务所等单位工作,而5年前只有16人。
而且大学录取的工科专业的学生质量不够高,多数是因为上不了第一志愿才改读工科的。工科专业已难以招到昔日的尖子奇才。
日本科学技术厅认为:“时下学子好逸恶劳,不愿终身浸泡于实验室,埋首尖深的工科领域,并认为工科既不浪漫,又缺乏自我表现空间。”甚至连工科毕业生也不愿进工业企业谋职,而是大批进入金融、证券、房地产业去从事泡沫经济。这一趋势在日本名牌大学中更为突出,东京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希望到企业生产现场的毕业生比例已从1960年12.2%下降到1990年的3%。 |
|
■相关链接
|
 |
|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