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生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专稿:法学院巡礼——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周末      2008-5-19 11:46:00
 

“法学院巡礼”开栏语

  法学教育恢复已经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中国法学教育披荆斩棘,为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中国法治渐臻佳境,中国的法学教育逐渐驶上了快车道。截至今天,全国已有法学院系630多所。
  可以说,中国法治大业需要一大批有正义感的法律人的支撑,而法律人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法学院系的教育水平。
  但是,法学教育发展到现在,面临着重大挑战。
  三十年前,考大学就报法律系的传奇已不可能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法学学子奔波辗转于各大招聘会的会场,疲惫不堪直至无所适从。
  法科学生就业之难,令人叹息。但是,事情也并不绝对。与一些综合性大学相比,一些专业类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反而就业形势较好。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市场经济领域的各项新兴法制正在蓬勃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中国金融证券市场异常活跃,上市、并购等业务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去处理;另外,中国也已逐步融入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更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
  因此,专业性法律人才的走俏是在情理之中的。
  正如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郭锋教授所说,法学教育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特色。中财法学院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以培养法律实务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特色培养模式下,中财法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现在,630多所法学院系中,有的继续坚持传统教学模式,有的则不断摸索、开辟新的教育模式。而有些新兴院系则步子迈得更快,他们在培养模式、教育目标上走出了一条与传统法学院系截然不同的道路。
  站在世纪之交,面对转型中国的法治未来,我们更应该关注新兴法学院系。因为,它们所背负的历史包袱较少,因而也较容易在法学教育上独辟蹊径,打开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从本期开始,法学院专刊将向读者推出“法学院系巡礼”栏目,展示中国新兴法学院系的风采,介绍中国法学教育取得的最新进展。我们竭诚欢迎各新兴法学院系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为您提供与学界、读者交流经验、互相商榷的平台。
  赐稿专邮jiangaj@fzrb.cn

出路,在于寻求特色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锋教授访谈

    郭锋 1962年生,籍贯四川,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法制网记者 蒋安杰

  籍贯四川的郭锋,个子不是很高,说话极快,反应敏捷,办事干脆。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马上带着自己的女儿到红十字会捐款一万元。
  也许这不代表什么,但是他说法律人应该担承起社会责任。
  郭锋现在很忙。他说每天忙的就是怎样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引进优秀的教师,怎样为法学院的学生设立更多的奖学金,怎样把法学院发展得更有特色。
  我们深知,一个法学院系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位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管理者,而管理者的办学与教育理念更是决定法学院系的发展路径和未来的关键因素。
  作为一所财经院校中法学院系的管理者,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郭锋院长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记者就法学教育和法学院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对他进行了访谈。
  郭锋院长很富有理性地对记者说,他自己在人大法学院呆了多年,想让财大法学院与在京的众多其他兄弟法学院如人大法学院、北大法学院、清华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相比,想谈超越,别说目前不可能,将来也不太可能。
  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跟北师大刑科院比刑法,你说啥时追得上。”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如何发展得更快?如何发展得更好?出路,在于寻求特色。既然是财经类大学的法学院,我们也有我们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培养银行法专家,我们可以培养票据法专家,我们可以培养证券法专家,我们也可以培养会计法专家……”
  以特色教育为立院之本
  记者:全国法学院系已达630多所,在某些学者看来,中国法学院的数量规模已经过于饱和,趋同的培养模式,也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中财法学院作为后起的法学院系,与传统的法学强院相比,如何在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上走出自己的特色来?
  郭锋:目前国内设有法律院系的高校已达630多所,大致可分为综合类大学法学院、政法类大学、理工农医类大学法学院、财经类大学法学院。要在林林总总的数百家法学院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做到脱颖而出,必须形成中财法学院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财法学院和国内一流大学法学院和其他兄弟院校法学院的差距。从全国范围来看,迄至目前,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大学12家,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大学43家;从民商法二级学科来看,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一家,有博士点的大学16家,有硕士点的大学110家;再从经济法来看,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两家,即北大、人大,有博士点的是16家,有硕士点的是110家。从一级学科到重点学科,从硕士点到博士点,我们还要拼搏。
  在此情况下,我认为,中财法学院的定位、特色和发展战略应当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通识化的潮流,紧密依托我校财经、管理学科的优势、学术资源,以及和金融、法律实务部门的紧密联系,坚持法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理论和实务相贯通,造就一批在学术界、教育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并具有国际化思维观念的教师队伍;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既通法律又懂经济并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以地处首都的区位优势和财经私法的品牌定位,力争在3至5年内将中财法学院打造成国内财经院校中的优秀法学院;在8至10年内,将法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单科优势突出的一流法学院,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校内,法学院应当成为仅次于金融学院或与金融学院并列的王牌学院。
  法学院培养的学生,可以偏向于应用型、实务型,但必须注重法学理论的系统性训练,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不宜以案例教学、法律实践代替理论学习,不能把法学院办成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应当有宽敞的出口,以适合社会各个领域的职业需求,比如,可以作法官、检察官、律师,也可以作政府公务员、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务人员、业务人员,教师、研究人员等等,不应当、也不可能仅仅作公司律师。
  教师和学生是法学院的主体
  记者: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对法学院系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最近几年,由管理不善、制度缺失所带来的法学人才流失异常剧烈。您认为,大学法学院的管理者充当的应该是什么角色?在制度中如何体现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
  郭锋:法学院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主要担负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因此从事法学院治理的主体,应当是教师和学生。法学院以院长为中心的管理团队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公共服务,而不应当将教师和学生视为管理的对象。鉴于此,法学院的治理本质是自治性质,它应当奉行民主与宽容的治理理念和立院精神。
  法学院的发展战略、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薪酬制度等实际上都应当由以教授为核心而组成的委员会来进行实质性的决策。为了实现这种理念,就必须尊重教师的个人自由,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术和教学条件,正如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康能所述:如果要使大学成为研究的中心,就必须给教授以相当的自由,提供设备,提高酬劳。大学应当成为学者们高度独立的自治区。此外,管理团队有义务和责任对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人文关怀。
  创造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
  记者:大学是传播文明、培育理念的场所,它特别强调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对于法学学科来讲尤其是如此。但是在当今大学校园,行政对学术的不当干预、行政力量对学术资源的垄断等现象还广泛存在,作为法学院院长,您如何看待行政力量与学术自由之间的关系?
  郭锋:大学是进行专业化教育的社区,是促进知识进步、提升人文素质的场所,是培养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领袖或精英人才的基地。因此,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
  作为法学院而言,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思想和学术自由的环境是管理团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必须排斥意识形态和行政对学术自由的干预,不以意识形态和行政评价机制来衡量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法学院始终应当把树立法律人的价值目标作为法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学生的思想自由和个人价值、公民责任感的确立创造条件。
  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风潮中,伯克利大学的学生就为创造一个自由的大学氛围而抗议大学管理当局的虚假矫饰和官僚作风,要求改革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课程设置,保障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智力思辩空间。
  这虽然已是历史事件,但对我们当今的法学教育仍然不乏警示和启迪。

睿智如斯学者风范

———访中财法学院陈华彬教授

    陈华彬 1967年生,籍贯四川,法学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民法学科带头人,《物权法评论》主编

赵丽 李小璇

  初见陈华彬教授,一种学者身上自然流露出来的踏实沉稳的品质让人心生崇敬。平易近人的品质使陈老师更具学者魅力。
  “民法学博大精深,我要倾一生的心力去研究它、学习它。”内收外敛的陈老师用一句如此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奉献于民法研究的无悔情结。
  但是对民法有着浓厚兴趣的陈老师并不主张在本科阶段只专心一门学科。“大学本科是一个全面的掌握知识的阶段,是各种素养养成的一个时期,作为法科学生要综合全面地发展,要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知识体系,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门法学学科,不能有所偏废。如果对某一门专业或某一门部门法感兴趣,读研究生时再去专门研究,在研究生阶段专注于一门部门法还是有必要的。”
  在法学之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了几十年的陈华彬教授,以他的体会、感悟反复强调,法科学生一定要在本科阶段打好基础知识,“四年的本科学习对将来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多基本概念的掌握、逻辑思维乃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等,都是在本科阶段完成的。”
  “以学习为主适当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强调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同时,陈华彬认为,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古罗马法学家说,法学是一门善良与公正的艺术。如何把自己所学的法学知识和公平正义的法学价值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有条件的话去参加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比如到网上去回答法律疑难问题,在法律援助中心接受法律咨询或上法庭参加一些诉讼活动等,这样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就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除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外,广泛涉猎书籍,完善自我也是很重要的。“对法科学生来说,除了学好法学专业的各门课程之外,同时也应涉猎一些历史、哲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这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多的陈华彬在谈到论文写作时,他说:“写好论文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有厚重的底蕴写出来的东西才深刻。对专业知识能系统把握、熟练灵活的加以运用,不要有遗漏和缺憾,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扎实可靠的;第二,中文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第三,硕士生、博士生要重视外语能力,能了解和把握自己所研究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陈华彬认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扎实的理论知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体系等都要把握得准确。
  第二,逻辑思维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大陆法系的法律概念应该说都比较抽象,如法人、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等,因为抽象,所以才要在学习中进行推理,这个推理就是通过学习来锤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中文表达能力。陈陈华彬建议法科学生多读读散文,如《古文观止》中的《醉翁亭记》、《六国论》等都是很经典的散文,可以抽时间读一些,如果能够背下来最好。此外,要多看书,勤思考,有了知识积淀才能写出深刻的东西。
  第四,公平正义。作为一个法律人,正义感是一种基本素质。
  第五,要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心理素养。
  谈到学习法律对一个人的影响,陈华彬说:“学法律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学法律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因为法律人把什么关系都看得很清楚,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以及用什么方式去做。”
  从事民法研究二十四年的他把民法当成一部佛经来虔诚的解读。“看民法书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心灵能够得到安宁和净化,会有一种普渡众生的感觉”,陈华彬在以他的方式诠释着对民法研究的挚爱。
  在整个采访中,陈华彬用一种平缓的语调讲述着他的体会见地,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每一句话都是在质朴中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不断进取,不断进步,永不停息”,没有华丽的词藻,淳朴平实的十二个字表达出了一个学者在对民法研究的坚定执着。

中财法学院面面观

人才培养

  ■中财法学院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注重案例教学和“法律诊所”教育,高度重视法律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拥有发展自己的广阔空间。为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激励学生的奋斗精神,中财法学院联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机构在法学院设立总额为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
  ■中财法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务能力的提高,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与有关法院、金融机构、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合作建立了30个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基地。
  ■中财法学院聘请了一批著名高校和最高人民法院、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单位的资深法律专家为兼职教授;聘请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法律实务专家担任兼职法律硕士导师。

国际交流

  近年来,中财法学院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国际交流,实现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办学:
  ■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肯特法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法学院、瑞士再保险公司等二十多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大学、机构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内容涵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教材编写、交换学生、攻读学位等方面。
  ■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成功申请欧盟政府采购法Asia-link项目,项目经费总额70万欧元,有关课程建设、国际会议、学术访问与交流正在实施。
  ■举办国际会议5场,议题涉及中国企业境外融资并购的法律风险防范、日本司法制度与大学法学教育改革、中美日保险经营与监管、中国-欧盟-WTO政府采购等方面。
  ■与“国际司法桥梁”、“亚洲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推动“法律诊所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接待美国、日本暑期学生交流班。
  ■教师37人次赴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国际会议,每年派遣2至4名教师赴国外进修。
  ■组织学生举办“中美欧国际模拟法庭大赛”,参加第五届“国际模拟商事仲裁大赛”、“2008Jussep国际模拟法庭大赛”。

未来发展

  ■未来3-5年,中财法学院将按照“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平台”的要求积极规划和布局,力争获得后发优势。同时,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中财法学院将以国家振兴为己任,加速教育创新,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提升学术水平,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并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教育服务。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杏 坛 书 架 关 注 成 长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教育服务
·在好老师和跟谁学之间划上..
·孔令义:书法艺术应在科学..
·山东高青县田横小学女教师..
·广西:3年内将投入60亿元发..
·改革开放30年:八大变化见..
·警惕: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
·石家庄市直各局深入开展主..
·葫芦岛:特殊的国防教育宣..
·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学生滑..
·利川着力抓好廉洁征兵教育..
更多..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