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二 要有足够的耐力
Woody报考港校的原因是“大多数港校不占高考志愿”。在他看来,看重的是香港高校的教学模式,尤其欣赏注重实际能力和应用这一点。“录取的专业是我填报的第一专业———物流,物流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强项,另外从整个商科来讲,又是‘港校’的强项。”
香港给Woody的第一印象是热、人多、东西贵、爆炸式的信息……
“想象中的香港必定是高楼林立、随处的摩天大厦、生活得奢华,但真实的香港其实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里也有贫民区,在天水围,你能想象有多破就有多破,那里也有真正的危房,他们那边有8层没有电梯的楼,曾看见过一个住在7楼的80岁老奶奶,真不知道她每天是怎么上上下下的,那个楼梯基本上两个人是不可能过去的,只有一人宽,条件很差。”
信息的“爆炸”程度也是Woody意料之外的。“每天在学校邮箱里,有二三十封邮件,你每天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在检查邮件上面,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初去的时候会真的不习惯,你一定要学会从大量资料中摘出重点、筛选真正对你有用的资料的本事;还要耐下性子来,因为是全英文的,一点一点看,慢慢就会习惯。”
一年的学习让Woody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是全方位的。比如英语课学的写作方法,在别的科目的报告写作中马上就可以用到;比如交流的能力,“交流圈子除了内地生以外,还有香港本地生(他们大多不会讲普通话)、外国学生……我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队,每周都要训练,因为场地不够,我们要去红磡街市定场地,去港岛给一些队友选拍子,每次完了之后‘撮’一顿,增进了友谊,也学到了很多香港的文化”。
另外还有独立的能力、自觉的能力,还要有耐得住寂寞的能力。
“平时比较依赖父母的同学不适合到香港发展,我初中的时候,父母在除基本生活之外的很多方面,已经不怎么插手管我了。要耐得住寂寞,要善于交新朋友,表现得大方得体。要不怕困难,不论是学习上的(比如全英文教学),还是生活上的,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我认为,那些抱怨‘不适应’的人,都是托词,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耐力不够。”
对于今年高考的同学,Woody想说,香港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它是开放的,可能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就不适合。还有就是理工科类专业,香港就不是很有优势,与内地高校相比它的实验手段、技术条件都有限,而商科却是有优势。“选择香港,就是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这条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一般来讲困难会比在内地上大学大得多,但是也更锻炼人,不是让环境适应你,而是你主动去融合它,挺过去,就是海阔天空。”
林时蔚,毕业于厦门一中,2006年高考成绩603分(文科),不算高分。现在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全球商业系统管理专业。
■条件三 会“玩”
林时蔚之所以报考“港校”,一是出于想“考出去”的念头;二是考“港校”还算经济。父亲一直坚持让她出去,因为家境不算特别富裕,父亲认为与其大学4年读完后再去外国留学,不如直接去香港读,花的钱更少。
学校生活的最大的感受是自由和快乐。“一周只有15小时的课,可以自己安排着上。学校很多科目都很有意思,像我这学期就选了‘英语与电影’,上课就是在看电影,还选了西班牙语,这也是我喜欢的。这次放假去厦大呆了几天,他们要早自习,还有熄灯拉电,真的受不了。去听他们的管理课也是很无聊,还要上什么军事理论什么的。”
在香港高校的作业也很特别,很多作业都不是书面的,有presentation“展示”,有拍video,写文章还要去亲身体验,就是比较注重实践和应用。“我参加了2次的high table dinner(高桌晚宴),大家都要穿礼服或者晚装,很正式的,请一些社会上比较出名的人来和大家做分享。这种社交场合其实就是要让大家了解一些参加正式场合的礼仪和知识,扩大交际,这在以后步入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在城市大学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香港的学生比较“疯”,特别是在宣传自己社团拉票的时候,也很能玩,常常让我们这些内地生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