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校园杂谈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51年前曾有"致落榜生信" 我们该有更细致的关爱
来源:上海青年报     2007-6-29 8:31:00
 
 眼下,又到了高考发榜的时候了,考生和家长面对着高考成绩,真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欢喜的考生自然不用说;而“愁”的考生自然是为数不少的高考落榜生及他们的家庭。面对“落榜一族”,我们今天又该如何施以援手和善意,来帮助他们度过这段艰难而困惑的时光,这恐怕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化解的一个问题。

  近日,在南京朝天宫展现了1956年8月8日一封油印的“致落榜生信”,让人大开眼界。全文如下:“周福申同学:1956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分配工作,已基本结束。由于你没有达到高等教育招考新生录取标准,因此未能录取。希望你继续努力,加强学习和工作,争取今后再行报考或通过其他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落款为:华东地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并盖有如今红色稍退的印章。(6月26日《南京晨报》)

  这封51年前的“致落榜生信”,虽然语气稍嫌直白,行文略显生硬,但51年后的今天,我们透过这巴掌大的泛黄纸片,仍能感受到关怀和温情,以及真诚的正面激励。可以料想,当年周福申同学接到这封信时,尽管对自己没有能够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与愿望而感到了某种不悦与失落,但面对着这样一封来自高考组织者的告知信,一定会倍感亲切温暖,陡增发愤的动力,说不定因此而影响和鞭策了他的一生。

  近些年,在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仍然有一部分落榜生不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那么,我们的社会能否在尊重和关爱的层面上做得更细致、更人性化一些,让落榜的孩子和家庭少感受一些冷漠和痛苦,多得到一些关爱和激励,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段人生低潮期?比如,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追捧,媒体对“高考状元”的炒作,能否辩证些、客观些,掌握好度,不致直接或间接加重落榜孩子的心理落差和自卑心理;老师、同学能否以一种不着痕迹的方式陪落榜学生散散心、聊聊天,通过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防微杜渐,等等。只要我们用心,相信今天善待关爱落榜生的办法,一定比51年前多得多。(井水明)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