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校园杂谈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2005:儿童文学的新声音
来源:天山网     作者:李东华     2006-2-7 23:02:00
 
2005年的儿童文学是沉稳的,没有噱头和喧闹。但这种波澜不惊并不是一种沉寂,并非如一些媒体所言“‘哈六’一出,在以它为代表的西方魔幻风的围剿下,国内儿童文学似乎花果飘零”了,更不像一些不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就敢妄下断言的酷评家所说的,我国儿童文学正处于低潮。相反,2005的儿童文学经过了思考和沉潜,少了浮躁和盲目,行动日趋理性和坚定,从创作、出版到评论、阅读,都传达出了令人欣喜的新声音,呈现了值得期待的新趋势。

    儿童文学新主流:回归经典,回归纯美

    2005年,“经典”和“纯美”两个词备受出版者的青睐。今年以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美绘版)》;江苏少儿社推出了“曹文轩纯美文学”系列;接力出版社推出了《秦文君花香文集》10卷;连同常被认为是青春时尚写作的饶雪漫女士,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她的“青春成长系列”,封面封底也打上了“典藏品质”、“最纯美”等字样。而动作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该社即将推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该书系是对近百年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成就的全面回顾与展示。正如著名评论家樊发稼所言:“这套书系在中国少儿出版史上是开创性的,独一无二的,堪称蔚为奇观的特大少儿出版工程。”出版者冒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投资,进行这项耗资数百万元的浩大工程,绝不仅仅是商业性打造品牌的策略,“而是一些少儿图书出版人在纷繁复杂、多元杂乱的文化空间里,真正意识到了少儿出版的文化建构意义,认识到了图书出版为未来社会的精神‘打底子’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文化行为和艺术选择”(谭旭东语)。国内出版者对读者的阅读趣味不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认真负责地加以引导,他们的目光更为长远,不再为追逐一时的商业利益而牺牲责任、使命和道德良知。

    从另一方面看,曹文轩先生的《青铜葵花》、中少社的《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美绘版)》等经典图书的持续热销,也让我们看到,在与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的争夺战中,“经典”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而小读者的阅读趣味也是多元化的,他们并非只喜欢流行的、时尚的作品。读者对“经典”的认可,也证明了“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恒久需求,理应代表青少年读物出版的主流”(缪惟语)。这就使得出版者推崇经典的行为不仅仅是出于道义的悲壮的选择,还有广阔的市场作为最有力的支撑,成为这种出版选择能够走得更远的根本性保证。

    回归经典、回归纯美,儿童文学出版和阅读所呈现出的新主流趋势,将对我国的儿童文学原创起到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它必将引导更多的作家摆脱那种急功近利的商业化的写作,让他们能够沉静下来,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精益求精,从而使我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但是,即便是经典,也不能随随便便端给孩子就行了,同样的菜,用什么样的盘子盛,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业绩的《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美绘版)》,它的美轮美奂的装帧设计,编辑对每个细节的精雕细琢,都让我们感到,想要感动孩子,光有经典是不够的,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包装和推广。

    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推广,再推广

    儿童文学阅读与推广,是近些年儿童文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年,引来了尤为多的关注和讨论。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2005年年会就把它作为了会议主题,有的委员建议把2006年作为儿童文学阅读推广年,在校园、社区大力推广,并年复一年地、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现有的推广儿童文学阅读的力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首先是一些对国内少年儿童疏离阅读的现象忧心忡忡的有识之士。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到学校推广班级读书会、定期举办讲座、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书、到社区讲故事、培训“故事妈妈”团队(台湾的故事妈妈团体有2000多个,在大陆基本还是空白,他们也试着办这样的培训班,主要是教给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的一些技巧,以及如何带领孩子欣赏文学)等活动,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到阅读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这是一支怀有理想主义的具有义工和志愿者性质的民间力量,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王林、红泥巴网站的阿甲为其代表人物。由于他们不以赢利为目的,因此他们推荐给孩子的书在品质上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其次就是作者。他们在出版社组织下到各地新华书店或者校园搞签售活动。这是近几年比较风行的一种方式。作家们已经意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要积极地介入作品的推广环节。杨红樱女士是这方面的一个先行者和成功者。有的作家对她表示支持,比如曹文轩先生就说:“我们应该借鉴杨红樱推广运作的方式,坐在家中等待作品自动流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自己也是个身体力行者,他的《青铜葵花》在浙江曾经创下一天签售7000册的骄人战绩。然而,也有作家对这种现象表示了担忧,如张之路先生在一次发言中说:“我怀疑到明年(2006年)下半年之前,会不会全国的作家都纷纷走出书斋,我还担忧将来作家会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写作,三分之二的时间推广营销。一个艺术水准不是很高、名气不一定大的作者,只要出版社愿意包装、新华书店愿意配合,签售的书不见得比最优秀的作家少。”

    的确,杨红樱的经验值得借鉴,张之路的话则值得思考。一个作家为了书能够畅销,是不是必须把自己训练成旅行家和演讲家?是不是必须牺牲掉大量的创作时间?阅读推广的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来主要承担?而且,如果一个不太高明的作家,为了经济利益,通过包装与推广,把自己写得很一般的作品也当作精品推销了出去,这也不符合我们提倡的儿童阅读推广的初衷。

    还有一类人,纯粹以销售图书赚取利润为目的,而组建各种各样的读书会来推销读物,他们能不能把真正的好书推荐给孩子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的口号是响亮地喊出来了,但是,怎样保证把真正的精品力作推荐到孩子的手里,怎样建立健康的读书会,还有很多的路需要摸索。

    青春文学:“秋意太浓”和“阳光写作”

    “阳光写作”是从深圳校园文学写作实践中生发出的一个概念。2004年10月,由深圳翠园中学主编的《情感与励志》丛书的编者们,提出了“阳光阅读,阳光体验,阳光写作”的观点。著名作家曹文轩亲自为本书写序,积极倡导“阳光写作”。2005年1月28日,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一批专家汇聚上海,为“新概念作文”把脉会诊,会上,曹文轩指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秋意太浓”,应该提倡阳光写作。此后,“秋意太浓”和“阳光写作”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2005年11月下旬在深圳召开的“全国首届校园文学论坛”上,曹文轩和评论家杨宏海就“阳光写作”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对阳光写作的内涵、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杨宏海认为“阳光写作”是青春文学的一种写作姿态,它具有开放包容的青春文化特征,更贴近青少年的生活本质,更符合青少年写作的自然心态和审美的情趣,更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自然的心态和审美情趣,更追求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阳光写作既是对爱、美、信心、力量的讴歌,也有对忧郁、苦难、沉重的超越。两位专家都很包容,他们提倡“阳光写作”,却也不否定那种“秋意太浓”的“残酷青春写作”的存在的合理性。

    很多评论家已经注意到,深圳的少年作家们的作品,从郁秀的《花季·雨季》到妞妞的《长翅膀的绵羊》再到最近的聋哑少女张悉妮的《假如我是海伦》,都呈现出一种心态健康、积极进取的鲜明特征。和一些充满叛逆、孤独、绝望的青春写作相比,显示了极为不同的创作理念和姿态。她们可以说是“阳光写作”的代表性人物。“阳光写作”并不是排斥苦难,而是面对苦难时能够呈现出永不屈服的乐观的“阳光”心态。这一创作潮流的形成和壮大,使之成为青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平衡青春文学创作的生态,引领青春文学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将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

    儿童文学创作:“苦难”的缺失与都市化倾向

    最近几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不太关注儿童生存中的苦难因素。“淡化苦难,表现快乐”成了许多作家的创作原则。这样一种创作倾向,导致了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过于轻飘,缺乏深度,甚至失之油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2005年,有着“南秦北曹”美称的两位当前儿童文坛的顶尖级作家——曹文轩和秦文君,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都在理论和创作上对这一不良倾向进行了反拨和匡正:曹文轩推出了新作长篇儿童小说《青铜葵花》,这部小说整本书讲的都是苦难,讲述作者对苦难的理解,秦文君即将在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小香咕系列”,也“没有回避生活中一切阴郁和丑陋的东西:外婆对妈妈十分冷淡,香露自私而霸道,小香拉说话极不礼貌,胡骄姨父极有钱但目中无人,小张舅妈虚伪而势利,香露的同学何桑仗着身高力大老是欺负人……此外还有一些更具力度的负面生活的描绘,如香咕妈妈生活困难,而她过去的恋人崔先生则成了富商,外婆和家人都为妈妈不嫁崔先生却嫁了一个海员而生气,但香咕认定当海员的爸爸是天下最好的爸爸。真难为作者能把这么沉重的生活用充满童趣的笔调写出来,写得一点都不累赘,让孩子一看就懂”(刘绪源语)。秦文君在今年的一次访谈中指出,儿童文学要有生活的根柢,要关注人间的冷暖。以曹文轩、秦文君为代表的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们的这种责任心、使命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少年儿童的人文主义的关怀,是值得所有新生代作家学习的。  

    最近,“文学都市化倾向”是个经常被触及的话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儿童文学都市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都市少年小说不但以压倒性的优势确立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而且,可以说是独霸文坛,除了一些零星的短篇小说,在儿童文学各体裁中阵容最强大的长篇小说里,我们看到的全是都市少年形象。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个当代的农村少年儿童的形象!虽然,在近几年的优秀文本中,曹文轩的《草房子》《细米》《青铜葵花》,彭学军的曾获宋庆龄奖大奖的《你是我的妹》,写的都是乡村题材,但是,显而易见,乡村在这些作品中只是一个背景,或者说,只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他们关注的是超越了乡村、城市的作为人的普遍的人性,而不是对乡村儿童形象本身的关注。而且,他们笔下的农村都是遥远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我国目前有3亿多少年儿童,其中有2亿多在广大的农村,但是,他们的形象在当前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笔下是缺席的。

    儿童文学创作的都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过于都市化,也给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带来种种弊端:它破坏了题材的生态平衡。都市小说的一枝独秀,使广大的农村少年儿童,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儿童文学本应该是最具同情的一种文学,它关怀弱者,抚慰人生,而儿童文学如果不关心弱者,只供一部分孩子消费,满足他们的消费的欲望,那么,儿童文学必然丧失其敢于担当的天性。

    畅销书作家:是健康的何必郁闷

    对待畅销书作家,今年的儿童文学评论界似乎不够宽容。最近一个阶段,批评畅销书作家杨红樱的声音不时见诸报端。以致有的评论家要撰文安慰她不要郁闷。其实,评论家对待经典作家和通俗的畅销书作家,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价。你不能凭着一只鞋子走遍天下,能穿进你这鞋子的就是好作品,不能穿进去的,除非削足适履,否则永远不合尺寸。不能拿着丈量经典作家的尺子来丈量畅销书作家,他们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即便是在畅销书领域里,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和一些低俗的畅销读物相比,杨红樱的作品健康、清新,平易近人,在如今儿童越来越疏离阅读的情况下,她的作品能够把读者重新吸引到阅读上来,我以为,这已经完成了一个健康的畅销书作家的使命了,她有什么必要感到郁闷呢?

    2005年,继杨红樱之后,又有一匹黑马闯入了畅销书领域。这就是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新人周志勇,他的“小丫俏皮girl系列”8本,在没有做营销、推广的情况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累计销售近20万册。他的小说语言幽默、搞笑,生活气息浓郁,故事生动曲折,虽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但内容积极、健康、明亮,能给那些课业沉重的小学生带来轻松的笑声,缓解他们的压力。对一个作家来说,能达到这一效果也就够了。  

    当然,在这种看似大好的形势之下,也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各种门类的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儿童诗、科学文艺创作十分薄弱;没有出现多少令人眼睛一亮的新人;优秀的原创作品并不多,各个出版社投入到原创上的力量依然非常有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各种新的趋势中看到儿童文学在探索中前进的勇气、热情和顽强。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