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校园杂谈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新诗的现状及其态势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杨四平     2006-1-11 19:57:00
 
不同于20世纪的是,进入21世纪的新诗,出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和深化。 

  当前的新诗扎根现实底层、基层,把城乡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城乡人民所经历的甘苦以及他们心灵上的颤动作为新世纪诗人思考和表现的主题。比如,有的乡土诗,关注农村的“三农”问题,农民在农村城镇化过程里的状态,如农民工“上城” 
问题、农民遭遇劣质奶粉问题、农村耕地大量被侵占问题、农村里的乱收费问题等,像田禾、莫非、江一郎、高翔等青年诗人写的诗,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比如,有的城市诗,关注城市的旧城改造、拆迁,城市工人下岗、洗头城、吸毒等,像叶匡政、朱朱、朱零等青年诗人写的诗,是这方面的出色表现。人们把这些诗人称为“草根诗人”,把这类写作命名为“草根写作”。显然,这些写作里面已经剔除了20世纪后期诗歌里的空洞、抽象和耍小聪明、玩小技巧。这些青年诗人,几乎都受到过很好教育。他们的智慧就表现在他们能汲取上世纪末诗歌的教训,将古代诗学进行现代化阐释,同时,也将西方诗学进行本土化、民族化处理,这样就能写出比较厚重的诗歌。 

  当然,这些诗歌并非完美无缺。最大的不足,就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经验提升为精神;也就是说,新世纪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把握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看不清现实发展的潜在逻辑和动向。其次,就是他们对汉语自性的把握得也不够好,有人纯粹用书面语来写,有人纯粹用口语来写,都没有考虑“诗家语”这一最高语言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沉入到生活的最底层”。比如,国家在十一五规划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前,我们也有这个提法,但我们要注意今天这个“新”的深刻内涵,对它本质的把握就是对历史发展新动向的明察。 

  最后是如何看待群众和新诗的关系。我认为,像小说一样,今天的新诗被边缘化,好像远离了大众,其实是大众生活丰富化的表现,也是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前一段时间内,文化生活极端匮乏,只有文学作品读,没有电视、电脑、网络。所以,以前诗歌的那种所谓的繁荣其实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现在,大中学生和社会青年有不少喜爱诗歌的,是诗歌到了它该到的“地方”,就像公主终于回到了王子的身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当今新诗被边缘化,是件很正常的事,当然也是件好事。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好诗已经不少,只是我们来不及将它们从大量的诗歌里“海选”出来。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设想一下,如果将选出来的好诗,像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样收入大中学校教材,它们就会像唐诗、像现代名篇《雨巷》、《再别康桥》那样,经过一拨又一拨的青年学子的诵读,并作为升学考试的内容,慢慢地它们也会成为当代名篇。一句话,人们对新诗的前景是很看好的。(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