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校园追星族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挚诚写满追星路 壮哉天地摆渡人
来源: 解放军报(     2009-7-3 10:55:00
 
 2003年10月16日的内蒙古草原,还有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的微笑,必将久久地镌刻在13亿人的民族记忆里。在四子王旗草原微弱的晨光中,平稳着陆的神五返回舱余热犹存,士官李涛打开舱门,杨利伟在搜救队员的协助下,面带微笑走出飞船返回舱,挥手致意。神州沸腾,举世瞩目。对于在着陆场区执行任务的官兵,对于通过媒体关注着神五的亿万中国民众,这是他们所经历过最重要的民族荣耀之一:中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

  这个梦,中国人已经做了几千年。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对天空的向往一直涌动在这个民族奔腾不息的血脉里。14世纪时,明朝人万户便用自制的火箭,向天空发出了人类的第一封战书,这位好胜的士大夫最终有去无回,血溅天疆,却被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700年后,杨利伟在重回地球怀抱之后,写下这样的题词——“着陆决胜日,飞天圆梦时”。这位航天英雄明白,如果没有可靠的着陆保障,就实现不了飞天梦想的天地摆渡。作为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最后一棒,着陆场系统是这幕飞天大戏的完美团圆。

  为了这一刻的完美,着陆场站已经默默奋斗了四十年。四十载风雨征程,着陆场站以赤子忠诚,谱写着爱党报国,献身使命的壮丽乐章。

  从一穷二白到无往不利

  ——世界航天史上难以逾越的传奇

  在世界航天史册上,有一个中国独属的纪录,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中国迄今为止进行的全部航天器回收无一失手,是唯一一个没有航天器回收失败纪录的国家。

  总装某基地着陆场站,就是为这个伟大的纪录而生。一段航天传奇的开篇,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简陋和艰辛。当老一辈回收人在华山脚下建起共和国的第一座卫星回收站时,拥有的全部家当,除了最简陋的通信和测量装备,就只有一份不折不挠的航天梦想。1975年,成立仅六年的回收测量站在历史课本上留下了第一笔光荣:他们成功回收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一支白手起家毫无经验的年轻部队,用简陋得令外人不可思议的无线电定向仪等设备,让中国破天荒地拥有了自己的航天回收技术,一举打破了美苏对航天回收技术的垄断。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此后的这些年里,场站官兵两下东南边陲,三攀云贵高原,七上内蒙高原,十赴西北戈壁,二十一次转战四川盆地,足迹遍布26个省市区,累计行程135万公里,足以绕地球34圈。而他们的成绩也令中国航天笑傲群雄:7艘神舟飞船,22颗返回式卫星100%回收成功。这135万公里的机动,对于迅速发展的场站绝对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随队机动的是上百台车辆,大量高技术装备,上千吨器材,各种接口,电缆,天线装卸连接不能有丝毫差池。

  一支无往不利的部队必定有着攻坚克难的顽强作风。1992年我国第13颗返回式卫星回收:着陆场站的车队载着数百吨精密装备,经过七昼夜颠簸刚抵达目的地,却接到指挥部命令:“卫星运行突发意外,返回落点临时调整”。而这已经是这次任务中着陆场站车队的第二次转移了。场站官兵顾不上连日奔波的疲劳,连夜展开了一场“人随星移”的强行军,昼夜兼程665公里,最终官兵们以提前两天的成绩跑赢了这场“天地竞赛”。

  从黑障区到阿木古郎

  ——神舟飞船任务中最摄人心魄的接力

  过去名不见经传的阿木古郎,这个蒙语寓意“平安”的牧场,由于历次平安地迎回神舟飞船,早已名动九州,被誉为神舟之乡。这就是神舟飞船正常返回的着陆点所在地,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境内。自从1996年中国载人航天主着陆场选址于此,着陆场站在这个舞台上演绎了神舟系列飞船回收的胜利篇章。

  时间回到1998年。和以往的无数次任务一样,军列载着着陆场站的车辆装备行驶在草原深处,姚峰带着百余名刚刚学习归来的学生兵,或许不曾想到,中国载人航天最生动的记忆将在他们手中诞生。

  一年后的1999年11月,第一艘神舟飞船成功回收。

  五年后的2003年10月,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从这里踏出了返回地球后的第一步。

  十年后的2008年9月,在太空实现了“中国第一步”的神七航天员乘组,从这里回到祖国怀抱。

  现在已经是着陆场站总工程师的王栋,在1999年担负神一任务时,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学生兵。参加了七次神舟任务的他,提起他的第一次神舟任务时这样说:“那时我们经历了这辈子最惊心动魄的15秒。”用同样参加了神一任务的女工程师吕琼之的话来说,“当时感觉脑子都懵了。”他们口中的这个“15秒”,便是神舟一号出黑障区后丢失目标到重新捕获的时间。

  黑障区是指飞船返回舱在穿越地球表面高程40~80公里的这段范围,在此期间,返回舱会和外界完全失去联系。在神舟一号任务中,身处前置雷达站的王栋就是雷达设备的技术人员之一,然而对于“黑障区”前后信号特征毫无经验的中国测控兵,遇到了令他们意想不到的难题——返回舱出黑障区时,雷达目标跟丢了!如果不能迅速锁定目标,就像接力赛跑中掉了接力棒,对于整场竞赛都是致命的打击。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指挥员迅速按照预案相继发出了“切换外引导!”,“切换炮镜引导方式!”指令,终于听到了“发现目标,捕获目标!”的回应。自此之后,技术人员对重捕方案进行改进,制定出一套综合引导方案,最终在神七任务中,面对白昼返回炮镜引导无法应用的巨大挑战,他们依然创造出返回舱出“黑障区”目标丢失重捕时间的最短纪录。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这是记者在场站采访时听到官兵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简简单单8个字,道出了这支部队的特别之处:在载人航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每一个岗位,每一次操作都关系着整个载人航天任务成败,关系着国家荣辱。正是此般如履薄冰的慎重,让中国的航天梦想得以脚踏实地。

  主着陆场区的气象预报比日常的天气预报要求严格的多,其中最艰难的莫过于浅层风的预报。迄今为止,浅层风的定量预报仍是世界范围内的大难题。然而对于精确度要求极高的载人航天工程而言,这是着陆场站官兵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因为“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气象台官兵在除设备外不足十平米的狭小空间里,奋战了上百个日夜,收集了约200万组数据,绘制出数千张云图,撰写了四十万字的实施方案,终于建立起主着陆场区的浅层风预报模型,拿下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从无名英雄到功勋场站

  ——一支荣誉部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执行神舟任务之前,着陆场站尽管一路追星赶箭成绩彪炳,却一直笼罩着神秘的色彩。直到神舟归航日,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支队伍的风采才得以展现在国人面前。

  神七任务中,亿万电视观众通过电视直播看到飞船返回舱打开降落伞并平稳着陆的全过程,而这幕好戏背后的编导和摄像不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而是着陆场站的官兵。为了掌握这套新列装的光学测量设备,做好光学实况纪录,操作人员需要做无数次的练习。然而天公不作美,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天高云淡,别说飞机,飞鸟都不常见。那段日子里,官兵们都对天空产生了痴情,时常凝望夜空,寻找一切可以跟踪的目标,任何移动的目标都能令他们激动不已。在飞球训练中,操作人员常常需要目不转睛地盯住屏幕一个小时以上,眼睛时常不自觉的流泪,但他们这样说:“我的视力也许会下降,但全国人民将能把我们的神舟飞船看得更清楚!”

  在许多人眼里,搜救队士官李涛或许是最幸福的人:从神一到神七,他都是开舱手,也因此赢得了“神舟第一开”的美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即便是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他在模拟舱上进行过上千次的训练。

  着陆场站的官兵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跟随任务车队在外“流动”,每次执行任务,首先牺牲掉的就是个人生活。站里年轻官兵占到大半,正值谈婚论嫁的年纪。一位老兵给记者描述的场景颇有趣味:“一次任务大半年,执行完任务回来喜帖都是一摞摞的,因为大家都是推迟了婚期,赶着任务结束有点空闲赶紧把事办了。”

  不过已经成家的官兵家庭也有难念的经。“一年见不着他几次面,后来啊我们这些军嫂都想开了,什么事都要靠自己,不要指望他们,今天说得好好的,明天一个电话就天南海北的执行任务去了。”高工孙玉柱的妻子兰敏娟就这样半怨半嗔的告诉记者,脸上却挂着笑意“不过每次别人提起我的丈夫,都特羡慕我。我们军嫂能给丈夫省一份心,也算为航天事业做了贡献呀。”

  场站现任站长贾书贵和妻子何惠惠是双军人家庭,执行任务时,孩子就只能送到父母老家,等执行完任务时才知道女儿不慎摔断了胳膊,要治好必须从伤口处折断重接。每每提及女儿,何惠惠依然会眼眶微红,面带愧色。

  她们的事迹不是个例。光是记者在采访期间粗略统计,便有21名同志推迟婚期,63名同志在亲人病重或病逝时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双军人家庭为了执行任务一次次把孩子送回老家……

  面对这一串沉重的数字,我们揣摩着他们背后的故事,耳边响起一位场站老兵的话:“我们谁都明白,伴随着卫星与飞船的腾空而起,我们个人的许多事情也许会成为终身遗憾,但我们还是选择了我们所钟爱的事业——因为我们代表着祖国的荣誉,代表着军人的尊严。”

  军网短评:奉献的军旅最壮美

  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 胡锦涛

  40年风雨征程,一代代着陆场站人用无私的奉献,在历史的星空里留下了壮美的一笔。

  奉献我们的忠诚。忠诚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靠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着陆场站官兵自觉的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听党话,跟党走,在鲜红的党旗指引下,走过了创业、建设和发展各个阶段,这种“忠诚于党”的政治自觉必将继续指引我们取得更多更大的胜利。

  奉献我们的才智。“功勋着陆场站”官兵干一行,爱一行,勇攀科技高峰,将自己的才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呼唤更多人才贡献自己的智慧。

  奉献我们的青春。战火青春最风流,唯有在火热的实践中,才有无悔和永恒的青春。“功勋着陆场站”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在追星牧舟的征途中,留下着他们青春的印记。岗位或许普通,但有了奉献的青春,普通的岗位也能闪耀崇高的光芒,每一个人都需要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共产党人把奉献推向了新的高度,军人更是牺牲奉献的代名词。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推进我军新军事变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千千万万个和着陆场站官兵一样的奉献者。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