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校园人物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校园信息化建设 渗透了快与慢的辩证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2008-7-30 11:09:00
 

     1980年到1987年,张凡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读书,先本科,后研究生。

    他对南大的学风印象深刻:“非常注重基础,极严谨。”而当时的计算机科学系更是思想与技术争鸣之地,系里出了好几个全国第一:全国高校第一台计算机、第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第一个操作系统、第一个分布式系统都诞生于此。“名师荟萃。老师们极睿智,无论我们问什么刁钻问题,都能很快得到答案。”

    1987年,他硕士毕业,主动提出去深圳,他说:“想去建设祖国的边疆,只是深圳是距离资本主义最近的祖国边疆。”

    一快一慢

    1987年7月,他抵达深圳。感觉整个城市很年轻,很多年轻的面孔,朝气蓬勃。

    7月13日,他去深圳大学(以下简称深大)电子工程系报道。当时的系主任问他,“你真的要来吗?”他说当然。于是做了电子工程系的年轻老师。

    一年以后,他转到计算中心,专注于软件开发与网络应用研究,因为觉得这些工作“很新,很灵活,具有挑战性。”

    “深圳很年轻,人们的眼界开阔,思维开放,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更容易并且乐于接受新事物。”年轻的深大同样如此。他正好是那种喜欢钻研、尝试新东西的人,参与建设深大校园网给了他这样的机会。

    1983年才成立的深圳大学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经常先行一步。1988年,深大建成校园网,是全国最早建设校园网的高校。随后很多老师从国外回来,他们对网络的需求很大,于是,1992年深大校园网通过香港大学接入Inernet。1995年,它首个联到学生宿舍。1997年底,IPTV最初登录国内,深大校园网又第一个吃螃蟹。

    “我们的执行力很强,一旦认准某条路是对的,就会马上行动,很快。”

    但是在行动之前,又要慢,因为欲速则不达。

    今年6月底,他从国外考察回来,深入思考,略做对比:“我们的信息化,是‘强扭的瓜’,国外的信息化,是‘自然的果’。”他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外的信息化建设坚持实用性,每引进新事物,必然全面充分、实事求是地做需求分析。

    他坚持:“技术再好,没有实现和应用的可能性,不要强扭。需求做好了,再去快速行动,便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互联网与现实

    他热爱网络,从多年前接触互联网到今天,热情不减。

    他认为,互联网很奇妙,内涵深厚,充满哲学的味道,开放和自由是其最基本的哲学。用IP的观念看问题,有时会使一些问题出其不意获得解决。

    1998年,深大建设智能化大楼。相关负责人找到他,请他帮忙研究大楼的弱电系统。他研究了一段时间后,心里有谱了,他认为,之前的设计太玄乎了,如果用IP的观点去解决问题,就会很简单。

     为了证明自己的思路,1998年,他在全国各地考察,国内考察完毕,又转向国外。去了硅谷,到了思科,又跑去人家家里看。这一年的“游荡”证实了他的“世界观”。回来之后,思路全部形成。

    他认为,互联网与真实世界一“虚”一“实”,但虚实结合。互联网中的诸多应用正可以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面镜子。比如,高校的BBS就可以将现时学风很奇妙而相当准确地反映出来。

    他对现阶段的学风很不满意:学生变得浮躁,踏踏实实学本事的不多。以前BBS上有很多有深度的文章,现在BBS上的东西大都是些“哼哼唧唧”的内容。他对这些“哼哼唧唧”的内容极为痛恨。他说他对所带的研究生的要求是:基础好,肯钻研,有责任心。达不到这三条,则宁缺毋滥。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