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学说争鸣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诗国”常州喜搭争鸣台
来源:常州日报     2009-6-30 10:29:00
 

 戊子年冬,常州文化圈内的人士陆林深、李寿生、孙宏法、朱净之、蒋全海、李怀中6位文友,在九洲环宇会馆聚会喝茶,聊起古体诗创作中格律与非格律、诗律与诗意、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大家与诗结缘,有感而发。一番议论之后,李怀中先生出于职业敏感,提出何妨来一次公开的“百家争鸣”。于是瞩意朱净之先生领笔开篇。

  2009年4月4日,《常州日报》“文笔塔”在“谈艺录”专栏发表了朱净之题为《古体诗的传承和创新——非格律的古风新作读评》的文章。朱文在勾勒中国古体诗的演变历程后指出:“格律诗和非格律诗成为当代旧体诗创作的两种基本体式,互补共存,各领风骚,共同造成了旧体诗坛的兴盛局面”;而今人非格律的古风新作,是与近体诗对应、“现代化”了的古体诗,应时而变,自由发挥,形质相济,屡见佳构。文中分别引述了陆林深、李寿生、孙宏法、朱石芹、吴逸鸥的五首例诗加以点评,认为古体诗创新,不仅要继承整齐、比兴、形象、讽喻、压韵、精练、节奏等古老的技法,而且要在此前提下刷新,能反映新生活、新感受、新语言,更具有个性、悟性和时代性,节奏更明快,韵脚更宽简,风格更民歌化、亲民化。文章赞赏“格律严整、内容精妙、时代感强”的旧体诗作,不赞成刻意雕琢,又看不到新时代气息的形式化了古诗,希望多写一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古风”。他强调“诗的最高境界在质而不在形,自由体‘古风’的审美价值一点也不亚于格律诗,重格律诗而轻非格律诗的诗学观是片面的。”显然,该文是在为非格律诗的生存争一席地位。

  朱文见报后,刘源春先生首先推出《跳好美丽的诗舞——兼评〈古体诗的传承和创新〉一文》的应对文章,申述了对朱文一些观点的不同看法,认为所谓古体诗(古风),并不是“不需讲究平仄,不需要对仗等规则”,而是唐人相对讲求韵律的今体诗(近体诗)而言;唐以来一直到清,“凡古体诗皆为文人刻意为之的”,是“无定律却有定规”的,“比格律诗还要难于驾驭”;指出朱文所例举的今人所写的诗,“看不出其中有哪一首是作者懂了古体诗的写作特点后而专意写出来的古风”,压根就是“讲究字数相等句式整齐的现代新诗而已”;“不懂格律诗,就不懂古体诗,不懂古体诗你却号称在写古体诗,那你不是在写假冒伪劣的古体诗吗?”如果我们真的按照毛泽东论旧诗的话去做,那么,《古体诗的传承和创新》作者所说的“带着镣铐跳舞”就不仅不会过严过重,相反,则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就是“带着美丽的花环跳舞了”,“我们今天也应该这样接着跳下去,并跳得更好更优美”。

  朱、刘二先生文章的不同立论和争辩,引起了诗坛和网民的关注,纷纷来稿发贴,参加讨论和争鸣。《常州日报》文艺副刊特设“争鸣台”,在两个多月内选发了9篇争鸣文章,同时,《中国常州网》又发布了两篇博文和数十条“跟贴”,形成了一场有争论、有交锋、有理论深度和社会影响的学术讨论。

  参加争鸣的诗人学者,对这次诗学争鸣均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朱净之先生引发的讨论,有启发,有帮助,我们要认真探讨写诗之道,掌握格律,传承创新,多出精品,使‘诗国常州’真正后继有人”;(羊汉)“讨论古体诗的传承和创新,或偏重诗质,或偏重诗律,持论有分歧、有争议,得失互见,对于当前传统诗歌的振兴是颇为有益的”;(吴逸鸥)“我认真阅读了诗友们的文章,觉得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虽然着眼点不无‘小异’,而立足点应是‘大同’,即中国传统诗歌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的问题。我为这个曾经是寂寞的、却转身为热门的课题,感到高兴”;(钱璱之)“朱净之教授等好几个常州的文化人,对旧(古)体诗的格律与非格律在常州报网上进行了讨论。这种带有学术性的讨论在常州的文坛上很少见到,就像‘不动的水面起了涟漪’,有了一点新气象”,“十分有必要”。(桃园一叶)6月3日,“诗人市长”张力航在常工院遇见朱净之说:“你们的讨论,我没有发言,只是旁观者,但争鸣的文章都拜读了。这是文化常州应有的风雅之举。我要向你这个发起人鞠个躬!”这些肯定之音,代表的正是常州诗坛的愿景。

  这场讨论所争论的分歧观点,可归纳为正、反、中三方。

  正方主张“宽松些,自由些”,应时变通,不拘一格,重在意境。“诗人‘兴’的泼洒、‘情’的流淌、‘艺’的升华”,非格律的古风体是比较好的表现形式。(朱石芹)音韵学和诗词格律是阳春白雪,多数读者甚至文化人都不懂,也不感兴趣。当今“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多”,主要原因不是格律与否,而是嫌诗词的贴近性不够,真正贴近人民群众心灵的诗还是有读者的。陈毅的诗大都不合格律,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李寿生)“格律诗也宜与时俱进呢,不必过于拘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然而,死守规矩,一头扎进死胡同。科学、文艺同理:跳过陈规,才能创新。我们不能捧着祖宗饭碗夸个没完没了。我们不能充当出土文物。李白放歌,就不大死守规矩。”“诗歌以性情天籁为最佳,风骨、神韵还在其次,声律更其次”。(毛茅)“真文人不拘形式,以气质胜。后人大多模仿之,为诗而诗”。(雪堰)“当今一些诗人,也许心中缺乏‘酒肉臭、冻死骨’的对比和对仗,只能写些无病呻吟、味同嚼蜡的东西自我陶醉。没有愤怒,没有大爱,何来诗人!自由也好,格律也罢”。(司马见仁)格律的本质是为突出音韵美,但由于时代发展,地区差别,字音变化且多样,这就为严格的格律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困难。因此,要回到严格的格律时代是不可能的空想。(徐永林)

  反方主张严守格律,戴着镣铐“跳好美丽的诗舞”。认为:“要传承和发展古体诗,那就吃点苦用点功,先弄懂和学会格律诗”;而古体诗是“无定律却有定规”,比格律诗还要难于驾驭。(刘源春)“诗词格律是历代诗人对诗的声调、节奏、韵律的不断探索、协调的历史产物。不合格律的诗肯定有损传统诗的感人魅力。所以写传统诗词,一定要严守格律”。(羊汉)“就内容说,我也喜爱贴近沸腾生活、突显抒情个性的诗作,但在形式上,我肯定会一直坚守传统格律的纯正和尊严”。(谢孝宠)

  中方比较公允辩证,主张格律诗和非格律诗兼容共生。他们认为:“在今天文化允许多元、艺术允许个性的情况下,不妨各张一帜,无须定于一尊”;“拙作俳体古调《槛外作诗歌》和‘今风’式的新谣《康乐新谣(八旬戏作)》两首例诗就反映自己对诗歌格律的认识”。(钱璱之)不妨自此在旧诗领域里列出“今风”类别,把今人不合律的旧诗作品称作“今风”,把古人的还给古人,“给今人一片天地,让喜欢者自由驰骋,并且与时俱进”。(张戬炜)“针对‘旧体诗词格律过严,束缚人的思想’的弊端,对循规蹈矩写格律诗作‘继承’者应该肯定,而冲破束缚的‘改革’者也应该肯定。但这个改革不容易,决不是三朝五日能办到的,就现在一些有改革味的旧体诗来说,冠上‘今风’一类归类的称号只能说是一种探索,要有定型的公认的称号也许至少要几十年吧”;“与其在旧体诗的格律和非格律之间相争,还不如在反映时代风貌、民族精神、人民生活的内容上下功夫创新”。(桃园一叶)

  金牛畅想频谱曲,诗国争鸣喜搭台。这次争鸣还涉及到毛泽东以及古代诗家的诗学观,古诗、古风、古体诗的区别,唐以前的古风与唐以后古风的异同,唐以后古风有无形成“定规”,一些诗人诗作的不同评价,中国诗歌的出路等深层次的学术问题,留下了对常州诗坛、文坛走向学术活跃、创作繁荣的一个期待,“期待今人推出更多的能‘争辉于前人,流芳于后世’的诗作”。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