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学说争鸣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争鸣战争与和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6-23 10:23:00
 

     春秋战国时期,既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时代,更是战火连绵的霸权时代。置身于历史现场的先秦诸子,究竟如何剖析战争的根源?又该如何实现诸侯国之间的和平?且读下文。

战争起源:人的本性还是制度缺失

      关于人类冲突和战争的认识,先秦主要思想家的观点可以分为三类:老子、墨子和韩非子认为冲突源于人的自私本性;荀子提出源于人的自私本性和制度缺失两个方面的因素;管子、孔子和孟子则认为国家间的冲突源于人的动物生存本能。
      老子、墨子和韩非子认为人类的自私本性是争夺的原因。老子认为,贪心是最大的罪过,贪心使人们陷于战争,如其所言:“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墨子也是从人的私心角度认识战争根源的,他将战争归为只爱己、不爱人的私心,“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韩非子也是将人类暴力争夺归于人类的自私本性,不过他是从物质资源供不应求的角度解释冲突的,提到“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他认为私利是国家行为的根本动力,而国家的最大私利是谋取霸权。有人认为,老子和韩非子区分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其实他们都不关心战争是否正义。老子不赞成任何战争,认为所有战争都是不好的,即所谓“有道者不处”。韩非子则不问战争的目的是否正义,只关心战争胜负。
      荀子不否认人的自私是人类冲突的根源,但他认为如果有社会制度约束,也可以避免冲突。有学者认为荀子将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视为人类争夺的原因,其实荀子是将人类的自私和缺乏等级规范制度两个因素共同视为战争的根源。他说:“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荀子与老子、墨子、韩非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正义战争的目的是禁暴除害,因此“仁者之兵行于天下也”。
      管子、孔子和孟子没有关于人类暴力冲突根源的直接论述,但从他们将战争视为工具的立场上,我们可以推测他们将人类暴力冲突的原因理解为是人的本能。然而,本能并不等于自私,而是人的动物性,而自私则是人的社会性。管子和孔子没有关于人性是否自私的论述。管子认为战争虽不是有道德的工具,但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政治目的。他说:“谋得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孔子认为战争是与人类共生的,并以蜂蝎有攻击本能说明人用武器自保也是生存本能。孟子是性善论者,不会将战争原因归结为人的自私。他用“讨”和“伐”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提出“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和“春秋无义战”。孟子对战争正义与否的区分表明,他认为战争是实现正义和非正义目标的工具,而使用工具实现目的则是人的本能。

实现和平:观念、制度还是实力

      由于上述对战争原因的认识分歧,先秦思想家们对实现和平的路径偏好也不完全一致。老子和墨子认为通过建构观念可以实现和平;孔子、荀子和孟子认为通过制度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可以实现和平;管子与韩非子则提出要靠增强实力获取本国的和平。
      老子和墨子都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避免战争,但是他们所要改变的观念却是相反的。有人认为,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或许若都是小国,就没有大国对小国发动战争的贪欲了。其实,老子不仅将人类冲突原因归结为人的自私,而且认为人的自私心理是无法消除的,于是他提出可通过强化人怕死和享乐的观念,使人们不愿外出,减少不同人群的交往,从而减少冲突。他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与此相反,墨子提倡消除人的自私心理,建构爱人如己的利他主义观念,从而避免战争。墨子认为人的自私性是导致战争的必要条件,因此他认为改变人的自私性,使他们像爱自己一样地爱别人,和平就能实现,如其所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还认为建构这种爱人如己的观念要靠制度建设,即需要建立一种能统一思想认识的制度。
      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认为只有建立等级规范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但是他们所讲的规范内容却各有所指。荀子将战争原因归结为人的私欲和缺少等级规范。他认为私欲无法消除,只能靠建立分配资源的权力等级规范,“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他认为等级规范既能保证诸侯们应有的权力,又能限制他们的权力范围,这样诸侯们就可以相互监督、相安无事。孔子提出用“仁”的道德规范约束诸侯们的行为,可以维护国家间秩序,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里所讲的“礼”是维护仁义的道德规范,这与荀子不同。孟子没有关于如何维持和平的论述,但从他判断战争正义性的原则与孔子相同这一点上,我们可推测他关于维护和平的方法应与孔子相同。
      管子和韩非子认为永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只讨论如何增强实力以维护本国的和平。两人对战争原因的认识不同,前者认为是人的本性,后者归因于人的自私性,但是他们都将战争视为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都认为和平源自本国的军事实力强于他国。管子说:“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韩非子认为物质资源满足不了需要是人类争夺的原因,但他不认为制度规范能抵制人类的争夺,只有实力可以保一国的和平,他说:“故国多力,而天下莫之能侵也。”既然以实力作为和平的基础,管子和韩非子就不可避免地认为,强者会不断对弱者发动战争。管子认为强国会用战争方法提高其国际地位,他说:“凡国之重也,必待兵之胜也,而国乃重。”韩非子说得更加明白,“大国之所索,小国必听;强兵之所加,弱兵必服。”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