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心理健康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阅读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品德发展的影响
来源:《心理教育》     作者:杨汝坚     2006-4-7 10:39:00
 

摘 要:阅读活动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如何?学会阅读对中学生的成长起什么作用?本文试从环境因素、年龄特点、素质教育的要求等方面,浅析阅读活动与中学生心理品德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阅读活动影响心理发展

学生个人知识的来源,主要的途径有:书籍等媒体的传播、社会活动和学校教育。学生要使自己在学生时代最大限度地把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继承下来并得以发展,要想获得较高的自学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外,课外学习是一项重要的补充。

阅读,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人类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要系统地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得到继承和发展,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并得以传播,都要靠学习和阅读来实现。阅读心理专家给“阅读”下的定义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因此,要大力倡导阅读活动,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信息来源,提供场所和时间,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激发求知欲望,唤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从书中汲取思想、经验,知识,调整文化结构,同时促进心理的发展,从而形成高尚的品质、文明的举止和高雅的情趣。

一、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影响学生阅读的的重要因素

人的一切活动,是受动机调节和支配的。学生在学校里求学,是因为他们有学习的动机;在图书馆里阅读书报杂志,是因为他们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写作能力的动机。阅读动机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觉性、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力求认识世界和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受一定动机的支配、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阅读活动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都有不同的阅读动机,其阅读心理也千差万别。

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科技热点、文体报道以及地摊文学、快餐文学、网络文学等等,都会使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受到影响,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学校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科的要求、同学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校图书馆所提供的阅读条件,学生的文化程度、兴趣、注意力、求知欲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活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父母亲的兴趣、爱好、职业、言行举止等,都会左右着孩子的阅读活动。家长会通过建构家庭环境及与孩子的相互沟通,来促进孩子阅读兴趣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家长会不断地为孩子买书,并要求孩子订出学习计划,做读书笔记。具有一定数量藏书的家庭,孩子能较早获得阅读机会和阅读能力,家庭因素会使学生对阅读持有不同的态度,因此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看作是开发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智力的有力手段,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越多,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有的学生会制定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目的、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选择、范围、途径等并付诸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收益相当可观。

老师或家长总是从正面引导孩子,使之成为心理、生理正常发展,具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精神、信息、能量等相互交换的过程,厚实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教育,阅读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与阅读

阅读的系列活动包括动机、兴趣、习惯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发展和个性发展。初中生在青春期,心理发展较之小学阶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均衡性和个别性三个基本特点。如思维发展的顺序,从小学阶段的形象思维逐渐转为逻辑思维,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他们的观察力逐步增强,会在观察活动中发现成年人容易遗漏甚至没想到的问题;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目的更明确,持续时间长,自我意识得到加强,对事物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识水平、鉴赏水平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过程,有时平稳均衡,有时速度加快并出现质的变化,这与学校的教育,老师的引导,家长的言传身教,周围的环境影响,掌握知识的程度,甚至阅读活动关系密切。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和个人特点,同样的教育,同样的阅读,在每个具体的学生身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阅读的动机、兴趣,习惯、注意力等等因人而异。他们可以将某些具体的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也可以将代表个性道德品质的总和的概括性的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们也有情绪不稳定、耐挫能力较差的一面。既懂得一些事理,又不能彻底了解,缺乏感情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支配和影响,表现出感情和意志上的脆弱性,他们遇事缺乏理智和自控能力,知识和经验不足,思维发展不够成熟,感情强于理性,判断事物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受外界的诱惑而陷于盲从。随着心理的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学友谊感、贡任感、义务感等也在逐步形成。他们对人和事充满热情,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缠绵委婉的爱情故事、国际赛事和影、视、歌、球坛上“崛起”的“明星”所感染,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十分关心。他们也有自己的青春偶像,他们追“星”,或许是一种青春的冲动和梦想的飞翔,或许只是随大流。他们通过阅读,通过媒体了解那些“明星”,把他们作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加以崇拜,欣赏“明星”们的个性特点,模仿其举止言行甚至穿戴,但这种欣赏和模仿只停留在外表形象和表面性质,而不是将“明星”们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作为学习的本质,这说明了初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弱,需要加以引导。

初中的阅读课,教师的要求是:训练阅读能力,包括分析、概括、综合、联想、总结、迁移等,养成读书专心、善于思考、勤做笔记的习惯。就初中生的注意力来说,尚未能完全集中,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心两用或一心多用:而专注的人容易被阅读内容所吸引,因而读得细,钻得深,收益也大。就阅读兴趣来说,初中生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他们会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兴趣爱好不断调整阅读内容。如女生喜欢言情小说、人物传记、风光旅游介绍、影视作品等;男生则热衷于卡通书、武侠小说、科幻作品、军事生活、体育刊物等。就阅读习惯来说,心理较成熟或性格较内向者,能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并作摘抄,他们会质疑,会追根究底,具有钻研精神;而有的学生则走马观花,一本接一本地泛泛而看,不懂就翻过去,纯粹为了消遣。

学生的心理发展、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单靠学校、老师、父母的说教,还要靠自身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分辨是非,解决矛盾,抵制社会上不良行为和媒体中不健康思想的影响,思想觉悟就会提高,心理发展就会出现飞跃。

三、高中生的心理发展与阅读

高中生在心理、生理方面日趋成熟,人生的方向、目标明朗化,各种心理活动也逐渐显露个人特征,其学习活动有了新的特点。如学习动机较稳定,学习兴趣明显分化,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自我意识逐渐成熟,自我教育更加自觉,理想富于现实性。他们的心理发展越来越多地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感到兴趣,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也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对球赛、歌手赛等会作出或褒或贬的评论,追“星”也较理智,能从英雄人物、影视歌演员、优秀运动员的深层结构去发掘自己所追求的内在本质,以其理想范例来进行自我教育,把这些理想人物的高贵品质、敬业精神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高三年的学生面临着对未来前途、生活道路的选择,在学习、成才、交友、健康、生活、择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他们或通过教育,或通过咨询,或通过阅读等其他途径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他们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考察社会,认识人生,努力形成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个性。当今的青年学生对政治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更多地表现在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上,针砭时弊,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在情感方面,由于高中生的人生观已逐渐形成,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了主要地位,这些情感往往由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广泛流行的社会观点、对人生的理解等问题引起。他们的情感强烈,富于热情和激情,且体验深刻,但他们的情感一般不外露,带有内隐、文饰的性质。在个性方面,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能够较独立自觉地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日益加强,更多地要求在行为、道德评价和情感上的自主,希望老师和家长对其行动不作严格的控制,能有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在仪表风度、社会交往、娱乐方式等非原则问题上虽有自己的爱好与追求,更多是受媒体或同龄人的影响,因此也易与师长产生意见分歧,他们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反对老师、家长对他们过分的管束和监护,由于他们仍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同样具有不平衡性、自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他们已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想对周围的世界了解得更多,视野更开阔,因此,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能利用图书馆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知识,在阅读中通过探索、钻研、质疑、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今年,教育部颁发通知,要求高中生课外必须阅读《论语通译》、《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说美书简》等三十种名著。教师对高中生的阅读要求,是希望他们能多看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能分析其写作特点,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有的高中生则更喜欢当代文学。他们的阅读倾向于推理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军事小说,网络文学等,男生偏重于理论类、经济类和政治类;女生则喜欢社会类和艺术类。高中生分文、理科后,阅读带有明显的选择性。文科生涉及的门类较广,对小说及其评论、散文、杂文、政治。历史、言情等小说尤其感兴趣,做做笔记,写写读后感,这将会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研究打下基础。理科生会把他们在课堂上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图书馆来,寻找有关资料,从理论上加以求证,他们已不满足于教师的讲授或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

近年来,有些校园文学如《花季、雨季》、《三重门》、《零下一度》和《阳光季节》、《自画青春》、《校园紫贝壳》等丛书风靡一时,作为作者的大、中学生,最熟悉同龄人的生活,最了解同龄人的思想,又最能表达自己的意识,其作品也表现了当代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及独特的感受、思索、追求和困惑,揭示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与其特点,令读者与其主人公产生共鸣,有的学生会从作品中悟出一种道理,获得一种信念。

文艺作品是形象的人生教科书,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这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也具有普遍性、超越性和永恒性,它能使人增长知识、拓宽阅历、愉悦身心,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唤起人的高尚情怀和崇高的思想,也能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从而改善情感状态,弃恶扬善,避丑趋美,净化灵魂。由于社会时尚的影响,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能使人积极向上的,它也有消极低级的一面,阅读动机不端正或心理发展不成熟,不能自我控制的学生,容易吸收其中不健康的思想,从而误人歧途。

四、让学生学会阅读是素质数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的心理(感情、思想及内心活动)发展,是通过知识学习、道德学习、社交学习、劳动学习、审美学习、科技学习等各种活动来获得和表现的。学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发展智慧,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逐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知、自尊、自信、自主、自制、自强以及乐观、豁达、进取、坚强、果断等品质,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

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就在于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探讨、研究中找到结论。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图书馆阅读的条件,藏书的数量、质量、工作人员的素质等等,对学生的课外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图书馆里阅读,就象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社会科学类的图书能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从书中找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的解决办法,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在社会、学校、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力。自然科学类的图书能让学生认识广袤的宇宙,探索未知的世界,学会客观地分析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书报刊物作为一种媒体,所涉及的角度广,内容多,分析、评论较有力,具有欣赏借鉴、教育、警世等各种功能,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调整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而且在“以书为友”和“以人为镜”中,学会观察、分析,发展心理,评价自己,在学习中保持较高的热情,逐步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阅读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素质提高的过程,从客观上说,学生的个性、人格、气质等等,相当一部分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今天的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道德方面等都与上辈不同,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对现实中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有一种特殊的关注热情。如果说,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维之船,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那么,阅读就是将这些“珍贵的货物,,化为自己的知识,从中学会读书,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诚然,利用书籍传播知识,只是经验和技能的继承,并非教育的全部,人的价值取向、人格的塑造、道德精神的发扬,都是在不断的抑恶扬善、求真拒假的活动中进行的。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在阅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阅读,让灵魂接受美的熏陶,让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