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文学原创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谢有顺所读过的2008年度印象较深的文学作品
来源:新浪博客     2009-1-6 16:29:00
 
   应《南方周末》、《京华时报》、中国小说学会等单位之约,推荐了一些我所读过的2008年度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作为个人阅读史一份书单,备忘于此。

       李西闽:《幸存者》(纪实文学),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9月版。  
       这是关于汶川大地震最真实、最令人难忘的记录。作者是大地震的亲历者,有着长达七十六小时被废墟掩埋的黑暗记忆,他的幸存,对于证明生命和信念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具有独特的标本意义。或许,回忆是痛苦的,但李西闽简约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不苛不饰、直白其心的个体经验,同样能够感人肺腑。这是一些用血换来的句子,像针尖一样锋利,也像石头一样质朴,它不仅在提示我们这场灾难有多么的深重,还告诉我们,灾难的背后是一种难以消除的创伤记忆——这种创伤是一种心灵的内伤,而文学所要面对的,正是这种被心灵所咀嚼和消化过的苦难。只有这样,作家对苦难的书写才不会把苦难符号化、数字化,才能俯下身来体察每一个人的具体创痛。“抽象是记忆的最狂热的敌人。”确实,巨大的苦难是由一个人一个人的苦难叠加而起的,伟大的同情也应是由一个人一个人的同情累积而成。
  
        孙皓晖:《大秦帝国》(历史小说,共六部十一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版。 
        这是我近年读过的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关于一个帝国的历史,一种原生文明的思索,作者的笔力结实、厚重。当商鞅、白起、王贲、秦始皇这样一些雄浑的人物从历史中站立起来,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是源于对一种业已消逝的大精神、大风骨的向往。就小说叙事而言,《大秦帝国》可能略显笨拙,但我看多了那些轻浮、油滑的作品之后,对这种下苦功夫、见真精神的写作,反而有着特殊的热爱。孙皓晖以一个学者的识见,成功地写出了一个野生的中国所具有的大气象,那些大争之世的血气和雄心,读之,感之,往往令人激情澎湃。作者历经十六年写成此书,既是大秦帝国的第一传记,也是他在这个昏昏欲睡的时代所发出的一声长啸。
  
        李兰妮:《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纪实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阅读这样的文字,是痛苦的,也是揪心的。它让我看到,一个具有勇敢心灵的写作者,是多么的值得尊敬。李兰妮,深受抑郁症折磨,同时又不幸身患癌症,三次手术、五次化疗,一个每天都在竭尽全力地活着的病人,通过写作来回访残忍的记忆,倾听灵魂的私语,辨析痛苦的形状,探讨疾病的成因,有些是日记,有些是补白,有些是思想的断片,有些是资料的链接,而维系它们的内在线索正是作者那颗真实、赤裸的心灵。作者自称,这是一本关于自我疗救的书,“写给那些病人、穷人和孤独的人”,而在我看来,它是在指引我们,心灵如何才能穿过黑暗和死荫的幽谷,看见光明。我无法想象,李兰妮在写作过程中,是怎么经受身体和文字的双重折磨的,但我确实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脆弱的病人成为精神巨人。
  
         雷平阳:《我的云南血统》(散文),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在一个精神挂空的时代,我喜欢阅读雷平阳的散文,因为他的文字品质是落实的、饱满的。“我的云南血统”,是一个精神标签,也是作者观察故土和亲人的私人视角,这个视角是小的,低的,内在的,但充满庄严的气象。一种以土地、乡愁为背景的写作,在今天这个崇尚轻浅经验的时代,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我尤为感佩的正是:雷平阳身处一个纷乱、嘈杂的人世,却没有失去写作的方向感——他的感受是有来源地的,他的用词也有自己的精神根底。或许,如何找到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并学会扎根于此,是每一个作家都需要郑重思考的问题。

        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这本书或许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玄想,但对我的冲击是巨大的:它提醒我,批评也是一种发现,需要有想象力,也需要有经验、知识和生命的秘密对话。耿占春的文字,藏着他对世界的感受,以及他的迷惑和痛苦,这种保留了感悟性、文学性的研究话语,对于日益被学术规范所窒息的理论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知识的面具下,还要有个体的感受;在材料的背后,还要有思想者的呼吸——耿占春的写作坚持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叙述不是板结的,而是具有语言的动感和个人的表情。这本以“象征”为命题的论著,探讨的其实是人类精神境遇的某种寓言,它的话语风范及它所抵达的理论深度,均不可多得。
  
        梁平:《三十年河东》(长诗),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用诗歌来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显然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这么巨大的题材,很容易使诗歌流于机械、坚硬,并充满思想说教和事实罗列,梁平似乎对此早有察觉,所以,他的长诗《三十年河东》既想保持一种诗歌的气势,又希望能见出诗人的情怀。多年来,诗歌习惯了写个人秘史,越写越精致、琐碎,它的代价是使诗人普遍丧失了历史的眼光和政治的见识——如果我们承认政治也是一种生活、社会是更大的肉身的话,我们就有理由要求诗人重获一种表达历史、关怀社会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也包括分享别人的痛苦或欢乐的能力。《三十年河东》试图以一种介入的方式写诗,并重温史诗的写作信念。在这个有难度的题材面前,作者没有畏缩,而是大胆地表达、求证,并且尽可能地找到诗歌自身的语言来发声,这个写作姿态本身,在当下诗歌界,就颇具象征意义。也许,中国诗歌界确实需要召唤一种有力量、有历史感的写作了,只是,要写好这一类的诗,中国诗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吴玄:《陌生人》(长篇小说),重庆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吴玄的《陌生人》,有内心的根据地和精神的着迷点,并带着现代人的浓重口音,正如他的叙事语言,有力、准确而充满速度感。他善于把小事写大,把个人的感受写得壮阔,把经验的碎片写得富有存在的意味。他是少数几个对当下生活怀着热情和警觉,同时又能通过游戏和反讽使这种生活获得庄重的形式感的作家之一。

        应编辑要求,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长篇小说,篇目如下(评语略):

慕容雪村:《原谅我红尘颠倒》
阎连科:《风雅颂》
方  方:《水在时间之下》
严歌苓:《小姨多鹤》
邓一光:《我是我的神》

曾维浩:《离骚》

        应中国小说学会要求,还推荐了一些中篇小说:

北  村:自以为是的人(载《花城》2008年第1期)
陈  谦:特蕾莎的流氓犯(载《收获》2008年2期)
陈希我:罪恶(载《上海文学》2008年第10期)
迟子建: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载《中国作家》2008年8期)
王十月:国家订单(载《人民文学》2008年第4期)
麦  家:胡琴(载《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第1期)
林那北:唇红齿白(《人民文学》2008年7期)
刘玉栋:大鱼、火焰和探油仪(载《十月》2008年第1期)
吴  君:念奴娇(载《芒种》2008年9期)
田  耳:拍砖手老柴(载《北京文学》2008年第4期)
胡学文:夜色扑面(载《中国作家》2008年第7期)
李约热:一团金子(载《作家杂志》2008年第2期)
乔  叶:最慢的是活着(载《收获》2008年3期)
王  璞:沉默(载《收获》2008年6期)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