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沪郊古镇罗店,去年它在相隔了数十年以后终于又举办了一次龙船节。是日晚,在镇东北侧的罗溪公园里,两条崭新的仿古龙船在一个不大的河塘里穿梭,船上岸边张灯结彩,桨手的呐喊声和观众的欢呼声次第响起,相互呼应,煞是热闹。
但我并不过瘾。我总觉得,这样的赛龙船,与其说再现了当年的民俗风情,还不如说只是参照了旧时的一点样式,或多或少地勾起了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罢了。
罗店是一座具有七百多年历史记载的江南名镇。早在民国年间,在上海滩就有一句民谚:“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可见罗店当时在沪上诸多重镇中占据了多么显赫的地位。
罗店的龙船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赛龙船则是罗店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清光绪《罗溪镇志》中就有记载,称罗店龙船“旗仗鲜明,锦彩夺目”。据镇上一些老人说,罗店龙船小巧玲珑,全长6米左右,各船以船身所漆颜色——白、绿、青、玉、金、紫、乌等称之,皆昂首翘尾,造型逼真,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其船头是用整段樟木精工雕成的,鳄鱼嘴、虾眼、麒麟角,口衔明珠而颌下长须飘拂,覆以片片龙鳞,栩栩如生。而其船身装饰繁多,前设牌楼,中立框架,后有艄亭,朱栏围绕,雕梁画栋,龙凤锦旗,绣球流苏,不能一一尽述。罗店龙船竞赛时更是风光。有古装台角亮相,有老艄公发号施令,有小艄公执旗挥舞,两侧各四名桨手合力划桨,随老艄公的口令,划出时疾时缓的速度和花样来。这项赛事延至解放初期依然被完整保留下来,每年重阳节在市河里上演。市河是罗店最为标志性的一条河道,绵延镇区数里,上有石拱桥几座,两侧皆石驳岸人家,青砖黛瓦,本色木窗,前临小巷,下设水桥。龙舟节时,四乡八邻,百姓云集,两岸观众不下万人,场面极为壮观。
可惜的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罗店龙舟节已经式微,等到“文革”时期,罗店的龙船尽遭毁弃。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罗店的许多古迹也逐渐消失,就连傍着那条市河的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亭前街也变得面目全非。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现今,那条曾经承载着罗店无限风光的市河已被壅塞,在古镇中心更被生生截断,只剩下一座“水之尽头”的石桥,要想在这座石桥下赛船,堪为呓语!
多少聊以安慰的是,前几年,故乡的父老乡亲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已经打造出几批新的龙船,还举办过旱龙舟花灯节,去年更是在罗溪公园的河塘里赛起了龙船。但是,说起来多少有点不恭,因为抚今追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做法和表演,比较传说中的龙舟节,毕竟相去甚远——罗店的古迹既未恢复,河道尚未通浚,所谓的赛龙舟即使再大肆渲染,也只能显现其形似的表象,而无法达到神是的境地啊!
可喜的是,就在去年龙舟节举办之后,我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故乡罗店在建设北欧新镇的同时,将投资40亿元改造其古镇。我知道,要让这项工程从规划变成现实,还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但我更加相信,只要我们真的想让罗店恢复江南古镇的风貌,成为沪郊的旅游胜地,那么,完成这项工程的日子应该并不渺茫。命运有时是由历史操纵的,如果说,如我这样的一代人曾经错过了观看龙舟竞赛的最好时光,那么,今后,总不至于要等到老眼昏花、举步维艰的时候才能看到“河阔水深,万人两岸,鼓乐齐鸣,竞相呐喊”观龙舟的盛况吧?
故乡的龙船,我祈盼着你早日呼吸着现代的气息,重现昔日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