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流行音乐榜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广州流行乐坛资深音乐人见证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来源: 新京报     2008-6-20 9:42:00
 

广州流行乐坛资深音乐人见证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广州流行乐坛资深音乐人见证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创作了《弯弯的月亮》的李海鹰。

广州流行乐坛资深音乐人见证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毕晓世的《轻轻地告诉你》让杨钰莹大红大紫。

广州流行乐坛资深音乐人见证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陈小奇创作的《涛声依旧》一度脍炙人口。

2007年6月,一场名为“广东流行音乐三十周年庆典演唱会”在广州举办。广东,这个全国流行音乐、造星运动的前沿阵地,跟随改革开放30年的步伐,浮沉起伏的路程值得回首。

上世纪70年代末,广州出现了一种叫“音乐茶座”的玩意。陈洁明记得,最早是在广州交易会对面的东方宾馆开办。“茶座”拥有一批驻场乐队,翻唱各种港台、欧美流行歌曲。这里面包括了全国第一支电声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现任广州乐团团长余其铿是紫罗兰乐队的创始人之一。另一个创办人毕晓世,后来成为了第一批流行音乐创作人之一。1977年,“紫罗兰”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了第一次演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正式登场的序幕从此缓缓拉开。“茶座”乐队,成了中国首批体制以外的乐队。

陈洁明:中国著名词曲作家、音乐人、文化活动策划人。现任中国流行音乐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原创代表作包括《我的爱对你说》、九运会开幕式主题歌《祖国笑容多么美》等;曾为电视剧《家园》、《情满珠江》等创作主题歌。曾获1986—1996中国流行乐坛十年杰出音乐人成就奖,政府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全国“群星杯”金奖。

1 “走四乡”“一个晚上才赚4块钱”

现任中国流行音乐协会副秘书长的陈洁明,当时在广东音协做会员通讯工作,主要组织政府文化工作,创作《煤炭之歌》等歌曲。后来,音协慢慢形成了一个“炒更”(走穴)的队伍,包括陈洁明在内的年轻人跟着一起“走四乡”,到珠三角的城市去搭台,“一个晚上才赚4块钱”。

1979年后,中国第一个省级音像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过了几年,“新时代”与“白天鹅”影音公司先后创办,四大音像公司(包括最初的“中唱”广州分公司)局面形成。“新时代”开始没有编辑,原来音协里的一帮“后生”(年轻人)被邀请去帮忙。陈洁明与现任广东流行音乐学会会长陈小奇等人,当时都是帮着做剪辑、填词的年轻人。陈洁明回忆,那时候的唱片公司,对原创歌曲的市场并没有信心,出版的全是填上了中文词的香港、日本和欧美流行歌。不过,在唱片公司里“混”的时日久了,他们逐渐被允许在一张唱盘里“塞”上一两首原创。“塞”得最多的一次,是1986年“太平洋”出版《为我们骄傲》专辑,里面12首歌有7首原创。这一批歌曲的创作者:陈小奇、李海鹰、陈洁明、毕晓世、解承强、张全复等人,相当于为广东原创乐坛带头做了最早的示范。

2 既有《弯弯的月亮》,也会有《小芳》

最初推陈洁明走上创作之路的,算是一个偶然:一次“新时代”准备录一首日本歌曲,先是找了一位写词的老前辈填词,但没学过音乐的前辈“写了80行词”,歌手没法儿录。情急之下,李海鹰找来从前在梅州文化馆学过手风琴的陈洁明,请他帮忙改歌词。自此,李海鹰就一直“盯”着陈洁明不放,三番四次提出要跟他合作。陈洁明很清楚记得有个停电的晚上,李海鹰还是开着摩托跑到了自己楼下,买了一桶蜡烛、一桶饼干,还有一条“万宝路”,两人一个写旋律、一个填词,边聊边写,一直写到天亮。到了第二天下午,两首新歌“出炉”。

陈洁明最初并没有太多“理想”,但他周围的音乐人,一开始就抱着“要写红歌”的念头。这些人一直抱着“只要能进球,怎样的射门方式都照单全收”的想法,因此红起来的歌里,用陈洁明的话说,“精英、非精英都一样能让它红起来”———既有《弯弯的月亮》,也会有《小芳》。

1985年,“红棉杯”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在广州举办,陈洁明也带了作品参选。虽然“流行”这个词在当时还很“刺耳”,但随着第一批“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的选出,这次大赛实际就是国内首个流行音乐大赛,也首次正面推动了本土原创流行音乐的发展。陈洁明记得,当时广州市文化局为大赛的举办提供了很大支持。文化局底下有个社会管理科,专门管理茶座的歌手,规定一晚上港台歌曲只能占30%的比例,开始以翻唱为主的茶座歌手,后来也渐渐唱起了原创歌曲。

3 吃“很大的螃蟹”,受了“刺激”

1985年,对于广东原创乐坛的崛起尤其关键。广东乐坛那时还不懂得去包装歌手。陈洁明说,广东音乐人填词、作曲,有70%的影响来自台湾。而香港对广东的流行音乐的影响,则在于编曲、制作。同是这一年,台湾音乐人侯德健来到了广州,与两位广州的音乐人解承强、毕晓世组成了“新空气”组合。侯德健的流行音乐观念对广东一帮音乐人影响颇大:“以前大家都在键盘上弹着写歌,后来才知道可以用喉咙唱着写歌。”他还提倡流行音乐人“作曲的要写词,写词的也要懂作曲”,才能“把事情搞懂”。也是从那时开始,涌现了众多“词曲包办”的音乐人。1987年,女歌手程琳带着解承强写的《信天游》,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引发了乐坛“西北风”潮流。这是广东原创歌曲“弄潮”的第一次大收成。紧接着,李海鹰和陈洁明合出了一个专辑,他们与北方的歌、乐手:刘欢、田震、王迪等人合作。专辑中的一首《山情》被选入了央视春晚,由杭天琪演唱。这件事,令陈洁明高兴了很久。

这时,侯德健在南海推出了《新鞋子,旧鞋子》专辑,一下就卖了80多万,“一盒磁带提成一万块钱”。那时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钱的陈洁明记得,当时侯德健请大伙儿去吃“很大的螃蟹”,大家都受了“刺激”。后来有一段时间,陈洁明中止了音乐创作,而投身《现代人报》报社。1992年,《现代人报》倒闭,陈洁明重回职业音乐人的路上。当时梅州有个歌手想做“客家方言流行歌”,她请了陈洁明、陈小奇帮忙创作。“写完一发稿,一千块钱一首歌”。陈洁明便决定干起“个体户”,不要单位了。陈洁明承认,自己那时遇上了事业的低潮,他的档案虽然还在新闻出版局,但一想起回去,“要开开不完的会”,陈洁明总觉得“不对头”。那时候他明白了“平台”的重要,浮躁的奔忙是“没有积累的”。“我们那一代人处于动荡时代,道理都靠自己慢慢摸索、领悟过来。”而陈小奇和李海鹰是陈洁明最尊敬的同行,“他们最勤奋”,也都比陈洁明大一岁,因此陈洁明愿意视他们为“大哥”。

4 “商业包装”迎来“最鼎盛的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流行音乐创作经历了从积累到爆发的“质变”。首先是歌手签约制度的诞生:陈小奇最早在“中唱”公司签下了甘萍、陈明,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提出了“歌对于歌手的作用”。广东音乐人首次提出“商业包装”的概念,最初就源自“怎样赚到钱”这个实际的揣摩:“最终我们悟出来:只有自己带歌手,才能带出红歌来”。“中唱”和“新时代”两家影音公司是签歌手的领头羊,像“新时代”的代表作就打造了毛宁和杨钰莹这一对“金童玉女”。陈小奇后来转到“太平洋”,自己带着一批歌手:李春波、甘萍、张萌萌等到北京、上海,做歌手推介会。跟国内歌坛现状:“要么歌红,要么人红”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广东乐坛,同时完成了“歌红人红”的过程:毛宁《弯弯的月亮》、杨钰莹《轻轻地告诉你》、李春波《小芳》、朱哲琴《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直到高林生、林依轮等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1994年,广东流行乐坛达到了被业界人士视为“最鼎盛的时代”。那一年,广东音乐人与歌手在南京举办“光荣与梦想”大型演唱会,国内流行原创的中坚力量集体亮相,这次演唱会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对抗”,将全国的歌手造星运动推上了首个高潮。

陈洁明当时刚离开广告公司,重新投身职业音乐人行列,并与另一位音乐人许健强开办了“金春蕾”公司。他们请了一个老板回来,这位老板第一次投资,给每位音乐人买了4万多的英国音响回来,陈洁明高兴坏了。“金春蕾”不仅仅是一家工作室,而是“从生产到销售一应俱全”,规模虽小,五脏俱全。陈洁明的代表作:叶倩文演唱的《我的爱对你说》、陈明唱的《夜玫瑰》、光头李进唱的《这里的冬天不下雪》,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金春蕾”是同类公司中的首批吃螃蟹者,签约的歌手包括有后来成为国内独立电子音乐人先锋的王磊。迄今,像这样的“微型公司”在广东有四五百家。

5 广东音乐人的“北漂运动”

可是,在接下来的1995年,却出现了日后造成广东乐坛危机四伏的歌手“北漂运动”。毛宁是第一个“北漂”的红歌星。陈洁明记得,这是从央视向流行音乐打开门户开始的。在此之前,国内只有广东电视台会“关注”流行音乐,当时有个节目叫《欢乐今宵》,陈洁明他们1987年第一次上电视,自觉“特牛”。其实从1984年的“红棉杯”开始,广东就跟北方的音乐人互相有了来往。当北方音乐人以“摇滚”为探索的主线时,广东的音乐界,则作为最平民、最通俗流行歌曲的摇篮。也许因为这样,北上的音乐人,依然聚在一起,一方面吸收北方的东西,但从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一人曾创作出超越原来“平民、通俗”的作品。“至今毛宁的代表作还是《涛声依旧》,提起李海鹰还是《弯弯的月亮》。”

在“翻唱”和“原创”的高潮之后,歌手北漂了,进而影响了广东原创乐坛的一整条生物链。“掉链”了,音乐人也一个拉一个往外跑。只有一半人留了下来,包括陈洁明。陈洁明回忆,那时比较可怜,“干些电视晚会,接一些企业广告的活儿,创作企业主题歌”。陈洁明、陈小奇、解承强这批音乐人,他们继续从市场出发,把音乐分成了跟市场对接的那一部分,套用房地产的概念———装修成山水的样子叫“生态园”,装修成宫殿的样子叫“帝景苑”———搞旅游歌曲。做了《阳春组歌》、《梅州组歌》等等“一首歌可以唱响家乡,唱响企业”的项目。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十年前的“北漂”是广东乐坛的大扩展。陈洁明打比方:“以前一百多人离开巴西,到全球各地任教,带去的是巴西的文化。”“广东流行乐现在就是平民音乐的同义词”。“目前国内的音乐人里,北京有1/3的音乐人美学观念和成名都是在广东完成的。”

陈洁明现在还会继续写歌。但从生存着眼,他大多会接项目,跟企业合作,也为电视剧创作主题歌、插曲。由于现在担任了社会职务,他更多关心下一代音乐人的发展,琢磨怎么让他们继承创作“红歌”的传统。“老一辈音乐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毕晓世《轻轻地告诉你》、李广平《你在他乡还好吗》、许建强《晚秋》……”广东流行音乐学会,每隔两年会搞一次学会奖;平时会建立流行音乐创作的培训基地,利用他们这批音乐人的知名度,与政府部门、各财团等社会组织沟通,为乐坛“做些实事”。

■点评广东流行乐坛现状

“载体革命”让乐坛“天下三分”

广东流行乐坛的现状,与唱片的“载体革命”密不可分。老一辈的音乐人沉入了某种生存状态之后,需要新一代的音乐人接棒。陈洁明又打比方:就像胶卷已经成为某些摄影专业人士才去“玩”的东西,当CD已经转成了MP3,音乐人里也就随之分成了两拨。一拨跟着内在的市场走:当北京在发展电视文化———一个人唱歌给一万人听,陈洁明他们却倒过来,去做“发烧碟”,生产一张唱片只给一到五个人听:专为汽车音响、家庭影院的小众听众服务,打造高品质的唱片。像刀郎,就是刻上“原生态”标签发烧碟的成功典范。“发烧碟”提高了卖唱片的价格,一张碟卖50块钱左右,目前在广东有十万人左右的群体。而朱哲琴曾经有过两张大红大紫的“发烧碟”《阿姐鼓》、《黄孩子》,概念的形成正源于广东。

陈洁明认为国内音乐市场存在三大市场:政府市场;精英市场,通常纯粹张扬艺术个性,比如摇滚、爵士、嘻哈、R&B;大众市场———“整天在市场卖菜,和整天听音乐、看文件的人,对音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陈洁明认为,只有十来所大学的广东,说起“精英”,比不过北京。广东的长处,主要就在大众市场这一块。而对大众市场的把握,广东迄今走在全国前列。

载体的裂变,促使大量年轻人接受了MP3的创作。另外一拨音乐人,集中在网络歌曲的创作上。《老鼠爱大米》、《丁香花》,都是从广东开始走向全国市场的。这里面牵涉到媒体的作用:按照先后出现、占主流的顺序,分别是报纸、电台、电视、网络、手机。而广东目前是手机最发达的地方,国内网络歌曲发布的“最高发”平台是在手机上,现在手机上的歌曲评比排名,国内的网络都会跟上,接着电视、电台、报纸依次会跟上推广。这样的成功代表有《一万个理由》、《月亮之上》、《秋天不回来》等歌曲。现在媒体推广的顺序,跟以前刚好倒过来了。陈洁明透露,广东通过手机发布歌曲,每年收入大概在六百个亿。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