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备的工具,害怕孩子误入歧途而将之隔离在生活之外已不大可能
3月27日,《中国青年报》以《“坏孩子”在黑网吧里“炼成”》为题,报道了一则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新闻。一个最大年龄17岁、最小年龄还不满14岁的5人犯罪团伙,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制造了上百起的盗窃、抢劫、抢夺案件。除最大的孩子被刑事处罚外,其他几个孩子的年龄只够得上监视居所,而最小的一个甚至就被家长领回管教。5个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厌学、喜欢泡在网吧打游戏,而他们的犯罪生涯也是自网吧开始。
其实,这些年来,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最终走向犯罪歧路的报道并不在少数。有人将之归结为经营网吧的黑心老板惟利是图,为了一己私利任由未成年少年在网吧流连、上瘾进而堕落。但更多人是在拷问我们的教育体制,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孩子们如此轻易的舍弃本该美好、安全、幸福的校园生活,一头扎进网络游戏这条不归路。是从学校到老师、到家长,一门心思只关心分数的学习重压?是家长、老师与孩子间所存在的交流代沟?还是整个教育体制之下教学内容的无聊、枯燥?
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正在热火朝天开展,在赛事内容的安排上,表演赛的借鉴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备的工具,害怕孩子误入歧途而将之隔离在生活之外已不大可能。但如何让孩子分清是非,有选择的接触网络却是教育者和家长们的责任。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事件中,就有孩子反映:“如果家长愿意陪着自己一起玩儿,谁想一天到晚呆在网吧里?”也有孩子说:“现在感觉网友比父母贴心。”……因此,激发出孩子们对比赛的兴趣,同时,将其引向一条正确、健康的上网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人都有好胜心,对孩子们来说尤为如此。比赛的形式恰好最能调动他们的这份好胜心和积极性。练习、比赛、再练习、再比赛,在这个反复练习、比赛的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掌握了电脑应用的基本技能、学习了知识、学会了思考,创造之路也许就此打开。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把儿童青少年教育当成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来抓。从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到让孩子们去“思考、实践、创造”,我们看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不断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