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青春性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新疆:沙漠中飞扬青春之歌
来源:新疆日报     2010-1-20 13:42:00
 

    在边疆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时代,却有一群“雏鹰”振翅飞向大西北,飞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报到时,他们庄严地写下了几个大字:“我是塔里木人!”

    这是一群拥有大学学历、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在他们手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采用水平井技术整体开发、高度自动化的沙漠油田。他们还创造了每桶不足4美元最低采油成本的佳绩,达到国内同类油田最好水平。

    有石油的地方,是他们生命的方向;开启地层深度,是他们丈量人生的标杆。

    在浩瀚的沙漠中,这群年轻人播下中国石油希望的种子,收获用汗水浇灌的硕果。

    正如一位作家所描写的:他们是一片初春的原野,

    他们是一条大江的开端,

    他们是一轮年轻的太阳,

    他们是塔里木新世纪的曙光

    ……

    沙漠舞动鲜红的旗帜

    天山网讯(记者刘枫报道)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号称“世界干极”、“死亡之海”。有一首打油诗,形象地诠释了塔中恶劣的气候环境:“春秋风沙满天跑,夏天酷热沙子烤,只有冬天日头好,可惜寒风像猫咬。”

    塔中油田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沙漠大油田,先后有500多名大学生,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来到这里。

    气候干燥、生活枯燥、心理烦躁,是这群年轻人面临的“三道关”。于是,就有了年轻人为了消减寂寞对着天空大喊,蹲在日头下数蚂蚁,把老鼠当伙伴,深更半夜到沙丘上滚沙子的故事。

    在艰苦的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支思想坚定、作风过硬的员工队伍,以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是摆在塔中作业区党总支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健全基层党组织,实现生产经营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健全的党组织;建设政治引领、科学发展、创新能力、保障能力强的战斗堡垒。

    创新开展“一部一品”活动是党总支的一个创举,即一个支部一项特色工作,坚持实施一个党员一面旗、建立党员示范岗,把骨干发展成党员,让党员成为骨干。13年间,在塔中作业区工作和接受锻炼的员工中,先后有160人入党。

    党总支针对生产实际提出,员工身居沙漠,思想不能沙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新时期的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转化为员工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战斗力。

    通过“入党为什么,为党干什么,给党留什么”等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倡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崇尚事业、克制物欲”的塔里木人文精神,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忠诚履行党员使命,全面提升政治素质。

    结合青年员工比例大,思想活跃,需求多元化等实际,作业区成立“青年交友俱乐部”,为青年员工婚恋牵线搭桥;组织青年志愿者小分队,主动帮助解决员工家庭困难;通过开展青年创新创效、青年突击队等活动,发挥青年员工生力军作用。

    一位在塔中工作了近十年的员工说,在茫茫无际沙海中航行,党组织就是指南针、方向标。遇到困难,党组织就是大家庭、大后盾。

    1994年夏,刚走出校门的成福田参加了塔中油田的开发建设,刚来沙漠时,气温达到46摄氏度,地表温度接近80摄氏度,火辣辣的太阳把油管晒得滚烫,手套和工服根本抵挡不住油管的高温,他和员工的手和肩膀都烫起了血泡。

    起初,望着茫茫沙漠成福田想打退堂鼓,党组织及时向他伸出了援手,让他感到了温暖,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价值。他在日记中写道:鹅卵石曾经沧海,历经磨难,身材虽小,却浓缩岁月的精华……他那千锤百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

    从那以后,他以铁人为榜样全身心地扑在找油上,分析油层、搞科技创新,发明的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专利,成长为作业区副总经理。

    刘明赐也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一天吃晚饭时,突然发现白米饭颜色成了黄色,饭厅的白墙和白桌布也和沙漠一个颜色,原来他患上了“沙盲”。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仍然选择了坚守,在塔中一干就是10余年。

  每个人都有一种色彩

    如果说,扎根沙漠是一种奉献,那么要想在沙漠干成一番事业,就更需要一种境界。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一种色彩。

    10年前,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的任今明,来到塔中从事油藏地质工作。他用油藏动态分析理论,研究塔中油田的开发规律。2005年,他承担的“塔中四油田提高采油率技术开发与应用”课题获得成功,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增加产量17.3万吨,增加可采储量183.69万吨,累计产生效益3.1亿元。

    熊大贵从天府之国毕业后,来到塔中作业区。他勤学习、爱钻研,像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哪里发光发亮。脱乳化水是原油初加工的关键,如何掌握科学规律,运用好这一新技术,熊大贵与同伴们天天围着设备“穷捣鼓”,摸索出科学调节加药量的方法,仅这一项科技创新,每年就为油田节约数千万元。

    宋军在西南石油大学读书时看过一篇有关塔里木的报道,一心想来塔中体验。200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家人早在山东老家为他联系了舒适的工作。但他还是选择了塔里木,并主动要求留在塔中,经过4年锻炼,如今他已成为塔中技术室主任。去年,他的一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

    在塔中大熔炉里,一批新铁人百炼成钢。1998年7月,3号阀组计量管发生严重刺漏,此时只要有一粒小石子被刺出的油气喷射到任何一个金属部位,就会立即起火爆炸。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何孝斌冒着生命危险冲了进去,强烈的气味熏得他不能呼吸,飞溅的油沫刺得他睁不开眼,像当年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一样,他拼出全身力气扑向阀门,硬是关上阀门降服了“油老虎”,避免了一场井毁人亡的事故。

    在一个狂风吼叫、黄沙弥漫的日子,青年员工王春生在161转油站巡检时,发现原油罐呼吸阀的液压油“顶”了出来,如果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造成“爆”罐,酿成重大事故。当时,他被沙漠风暴吹得站不起来,就在腰间绑根绳子一寸寸地爬,最后艰难地爬到十几米高的罐顶,排除了生产故障。

    像铁人一样的坚守,是新一代石油人的特质。一年夏天,沙漠像个燃烧的大火炉,塔中联合站投产工作正加紧进行,这里油质好、气油比高,高温下容易起火。为防止漏油、冒气,青年党员王朝顺,眼睛不眨地盯管线、设备接头,连续坚守了7个小时后,终于耐不住高温晕倒在现场。经过抢救,王朝顺醒过来后,不顾领导和医生的劝阻,拿了盒清凉油又上了联合站。一年冬天,一股寒流侵袭了塔里木盆地。作业区有两口油井即将投产,王瑞冒着严寒在井场盯了6个小时,直到两口油井顺利投产。晚上回到公寓后,他发起了高烧。然而,当得知原油日产量增加了70吨后,他说:“值了!”

 人生甘露粘合起岁月

    沙漠无情,人有情;人文关怀,让青春无悔。

    如果说“死亡之海”对男人来说是一场考验,那么对女人而言则是“炼狱”。乔锦秀毕业后来到塔中作业区综合事务部,当了一名输油工。

    整天在沙漠工作,吃不上新鲜蔬菜,更不用说是水果了。一天,她忍不住自语:“要是有水果吃那该多好呀,那样我就不想家了……”第二天下班一进宿舍,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桌子上竟然放着一盘水果,里面放着一个火龙果、一个苹果和一个香梨。视线渐渐变得模糊,泪水盈满了眼眶。原来,综合办何主任听到她的话立即报告了领导,作业区决定每天为几名女同志配发一盘水果。

    2008年7月21日晚上,24岁的刘正下了夜班后就休息了,第二天早晨醒来,发现床头上放着生日蛋糕,手机开机后祝福短信一条接一条,他这才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刘正说,像这样的小事很多,一张生日贺卡、一句问候、一个蛋糕、一首歌、一支舞……让身处荒漠的员工时刻体会人间温情。在塔中,领导和员工像良师益友,更像是兄弟姐妹。

    10多年前,刘正从山东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塔里木,有过很多次离开的机会,但这里温暖的人文环境让他一直留了下来。

    2006年8月的一天,他正在现场组织施工,作业区一位领导匆匆跑来,急切地说:“你家里来电话,说孩子病了,你现在就回,车已经备好了。”赶到医院时,见孩子已经脱离了危险。家人告诉他,是领导派人将孩子及时送到医院,并办好了一切住院手续,刘正搂着儿子落下泪来。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回了施工现场。

    4年前,熊竹顺和26位大学生一同来到作业区,参加西气东输重点工程——塔中6凝析气田的开发建设。有了这样的锻炼机会,他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妻子比他低一届,领导从工作生活实际出发,将他妻子调到塔中,还特意为小两口安排了夫妻间。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他怀着感恩的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去年被任命为联合站副站长。

    熊竹顺说,我非常庆幸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能写出最好最美的诗,能绘出人生最壮丽的图画!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