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北大学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亡一事引发网络关注和热议。近期,类似事件已发生多起:合肥15岁女孩因学习问题与父母争吵后欲跳楼后获救、河北9岁男童因学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
在旁人看来可以承受的挫折,却最终转化为不可挽救的极端后果。许多网友在问:孩子们为什么要以如此轻忽的态度对待生命?其背后的症结在哪里?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家庭和学校用心呵护培养的孩子,其心理承受能力有时却“不堪一击”?
这一连串的疑问背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症结,但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应是重要原因。为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理念,然而在应试为主的教育体系中,这些方面成为长期被忽视的短板。而要使学生从小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只靠学校一方发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要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和责任,把好第一道关口,让学生在健康的状态下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孩子也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的第一堂课应由父母来上。首先,挫折教育不是简单的望文生义,父母应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设定“困难模式”,让他们有继续挑战的信心,树立其越挫越勇、迎难而上的品质,从小在正向的人生态度下成长。
第二,对学生的关注应以鼓励、引导为主,避免溺爱,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有些孩子对周边的环境是很敏感的,身边人的情绪反馈对他们具有极大影响。挫折教育不代表以批评为主,家长应经常给孩子正能量的鼓励和支持,为其提供积极的情绪反馈,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的力量,这也有利于孩子发散思维,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三,如何让学生面对失败、看待生命是家长应从小对孩子传递的“知识点”。我们经常会说成功的人是怎样的,却很少讨论“失败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可是,成功从来就没有固定的定义,失败亦然。应该向孩子传达,只要努力认真,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尊敬,“失败”并不可怕,它只是让生活更加丰厚,是值得回味的人生“调味剂”。而生命,永远是最应去保护、尊重的东西,选择死亡并非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但不能“一了百了”,反而会留下新的痛苦长期延续。
对学校而言,应深度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老师应为其树立榜样作用,日常与学生勤加沟通,关注学生的心态转变以及人际交往,营造正面的学习氛围。此外,要多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状态,防止极端情况的产生。
生命并不是生而脆弱,正确的教育可以让生命坚强而伟大。如何开展挫折教育、生命教育,不但需要家校共同努力,教育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也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尽快让我们的教育体系补齐挫折教育、生命教育这块短板。唯有此,我们才能让孩子坦然而自信地面对生活,用笑容迎向充满阳光的未来。(张婉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