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羽
据10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2016年,北京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达94.5%、90.68%,创下历史新高。
北京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大城市,北京的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小学、初中能上个好学校。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与不均衡,北京的家长们深陷于“择校”的焦虑,孩子们则裹挟其中,小小年纪不得不奔波于不同的补习班之间,以增加自己在择校中的份量。
不仅是北京深受“择校热”影响,择校热多年来也一直是中国教育的痛点及教育改革的难点,这都是由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所致。
为此,北京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种种措施,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规定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奥数考试成绩、奖励、证书等作为学生入学的依据。另外,北京更多地用“多校划片”替代“单校划片”,一个房子不再与热点校“一对一”,这对“天价学区房”也起到不小的遏制作用。
但上述措施对于择校热只是一种暂时的降温与治标,只有通过对教育资源进行均衡配置,才能治本。怎样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让优质校整合薄弱学校,新建一批名校分校;让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与教育资源雄厚的地区合作,进行资源对接等等。
事实上,其他一些大城市也针对择校热出台了应对之策,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当地教育部门没有弄明白家长们择校的根本原因,只去打压人们的择校需求,却不懂得从增加供给方面入手,没有从优化供给结构发力。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择校热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教育资源不均衡会导致教育不公平,而择校热又会加剧教育不公,两者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给择校热降温,要达到教育公平,必须想方设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只有使优质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充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人们才不会去争、去抢,去削尖脑袋往有限的几所名校挤,才能让每个学生都享有优质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减负,从而实现教育公平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