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校园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校园里的"黑色宣泄" "死亡笔记"入侵校园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2007-6-9 8:35:00
 
   在中小学生中流行许久的“死亡笔记”终遭封杀。从5月28日起,全国文化执法人员开展为期一周的查缴《死亡笔记》等恐怖类非法出版物的专项集中行动,以净化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

    大规模的整治活动开展的同时,人们还关心:为什么中小学生心中会生出那么多“黑色宣泄”?这次行动过后,他们能否真正告别“死亡笔记”?

资料图片

    “死亡笔记”入侵校园

    “英语老师:于2007年1月26日傍晚6点开始看恐怖电影,看完后过于激动而上吊自杀,7:00点钟不治身亡。”日前,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一位初一学生因对其老师不满,在“死亡笔记”上如此写道。

    这位学生还说,其实她并不是对英语老师有“深仇大恨”,但觉得这样的发泄“很有意思”。她说,班里很多学生手中都有这样的“死亡笔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模仿日本漫画、动画片和电影《死亡笔记》剧情而大量印刷的“死亡笔记”流行于全国各中小学校园。在《死亡笔记》中,主人公从死神手中得到一本“死亡笔记”,发现了里面的秘密:只要在上面写出某人的名字,就会让这个人在指定的时间内死亡。

    日本漫画《死亡笔记》是由漫画家小佃健创作的,讲述的是主人公夜神月意外捡到死神琉克遗落在人间的“死亡笔记”,他发现只要写下想要杀死的人的名字,就会变成现实。夜神月开始利用死亡笔记制裁那些他认为该死的人,以构建理想中的世界。这部漫画在一些漫画迷中反响热烈。

    笔者在一位学生处看到了一本“死亡笔记”,其外观相似于我们平时用的黑色软皮本,封面上赫然写着同漫画作品中完全相同字体的“DEATH NOTE”。翻开封面,扉页上是一具骷髅,整本夹杂着不同的黑色印刷页,分别用中英文写着相同于漫画中《死亡笔记》的“游戏规则”:“如果你记不住上面所写的人的长相,那就没有效果,而且,也不能用在同名同姓的人的身上……”

    5月下旬的一个下午,笔者随意走进上海安化路上的一家文具店。店主说,“死亡笔记”卖光了,要的话可以预订,明天就有。他说,近20元的“死亡笔记”虽不便宜,但进多少能卖多少,最紧俏时一天曾卖掉过近30本。

    5月25日,全国“扫黄打非”办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查缴《死亡笔记》等恐怖类非法出版物专项行动,净化儿童出版物市场环境。目前,江苏、上海、河南、广西、新疆、福建、湖北、四川、重庆、广东等地文化执法人员均已查获大量《死亡笔记》,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中小学周边的相关店铺进行了拉网式清查。可以预料,在短时间内,它将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资料图片

    关注学生的“黑色宣泄”

    “死亡笔记”遭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口诛笔伐,对这种恐怖出版物的查封无疑是及时而必要的。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许多年,近年来上海等地的学校也时常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健康、愉悦的阅读,一本小小的《死亡笔记》及印刷的笔记本,却在学生中掀起如此波澜?

    上海市红领巾读书活动中心教研组组长、上海市少年宫教师赵小华认为,“死亡笔记”的泛滥及其表达的“黑色宣泄”、诅咒意识其实是我们对孩子的关注不够的一种折射。人都是需要宣泄的,孩子宣泄情感也是很正常的行为,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可能也会有心里骂两句或者背后骂两句的情况,这都不用大惊小怪,是一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只是,这种“死亡笔记本”是给予了他们一个载体和一个极端的方式去表达,去宣泄,在这个过程中,对这种“黑色宣泄”产品的查处是非常必要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心智还不够健全,这种载体可能会让他们无限放大,变成一种诅咒或者仇恨。

    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教育研究室主任周美珍认为:“孩子玩这个来诅咒老师或者同学,说明他们在人际互动中,感受的爱太少,心中有仇恨,可能他们对‘死’的概念都不大清楚,也折射出来他们对生命本身认识的不够清楚”。

    最近,各地发生了几起中小学生捅杀同学、老师的事,甚至有学生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为了发泄”。专家认为,对“死”的概念的模糊,容易导致对“生”的轻视。

    “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孩子会吵着说‘没有意思,无聊’等话,说明他们的‘生命能量’不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以至于没有行动力,觉得什么都无所谓,青少年的自杀现象也更能表明这些。”周美珍说。

    能否让他们真正告别“死亡笔记”?

    “死亡笔记”一事,还让人想起了此前一度流行的另一“恐怖事件”--“巫毒娃娃”。“在这个小人身上写上你恨的人的名字,每天用针扎他,你恨的人就会遭厄运。”这些与报复、仇恨相连的小玩艺儿曾在都市的青年白领、上班族中流行。如果说孩子们玩“死亡笔记”是心理压力无处宣泄、心智不成熟的表现,那么此类商品为何吸引了成年人?

    西方有一句谚语:“每个人的衣柜中都有一个骷髅”。“用‘死亡笔记’玩笑似地诅咒别人,原因不一定是个人的品格问题,而是一来无处宣泄,二来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恶的因素;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后天教育方式。” 上海市红领巾读书活动中心教研组组长、上海市少年宫教师赵小华说。

    “死亡笔记”的流行,说明我们在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方面是有缺失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没有“死亡笔记”,还可能会有其他渲染黑色感情、恐怖心态、诅咒意识的“笔记”风行。

    专家们建议,老师和家长应多和孩子沟通,加强对他们的生命教育,让他们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同时,要积极寻找替代游戏和玩具,不要让孩子沉迷于网络和漫画中。

    赵小华认为,对孩子情感的宣泄更重要的是一种引导和转移,“老师应该真正蹲下去,同孩子面对面,用一种柔软的方式培养孩子对真、善、美的追寻,而不单单是一种‘标签式’、流于形式的教育。我们需要非常深入地走到孩子旁边,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去倾听,这样才能让孩子最终真正告别‘死亡笔记’”。她说。(张重阳 叶锋)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