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这世界变化真的是太快,许许多多的新东西似乎就在那么一夜间突然生发出来,“恶搞”,便是如此。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造就了“恶搞”这一词汇,之后网络又让它以光的速度极速蔓延,蔓延至大街小巷,蔓延至大中小学校园,蔓延至我们“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心灵上。
恶搞真的很“精彩”
——小学生的恶搞
记者丈夫的侄子在桥西小学上二年级,一天晚上,小家伙边打QQ游戏嘴里边叨叨咕咕,记者留心细听,却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然掉进水潭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天啊,这是哪门子《赠汪伦》?!在记者的要求下,小家伙又脱口而出一首《春晓》: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看你往哪跑!
——中学生的恶搞
中学生的恶搞可就不像小学生那么幼稚了。在齐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念书的梁菁菁已经带上了手机,她告诉记者,期中考试前她收到了7条来自同学的诅咒短信,内容类似于:“这是一个考试前的咒语,请转发××条便可取得理想成绩,如不转发或删除将考试不及格。”菁菁说,收到第一条诅咒短信时,她没在意,觉得是同学恶搞的玩笑而已,后来接二连三地收到这种短信,她便开始憎恶起来。
——大学生的恶搞
“前段时间在我们高中同学QQ群里,忽然看到某同学已经结婚的帖子,大家都很好奇,纷纷征询,却原来是子虚乌有。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同学搞的恶作剧,而恶搞的这名同学其实也并无恶意,他只是想开个玩笑,用这个消息来把大家有些疏冷的关系联系起来。”在牡丹江大学大三就读的齐齐哈尔学子张微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发生在她身边的恶搞。
相比起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恶搞,大学生的恶搞可谓更有思想,也更耐人寻味。这是一群大学生自己制定的恶搞校规:1、不准在公共场所有接吻及拥抱等过分动作;2、学生不准在校长办公室门前和上课的教室里抽烟;3、在多媒体教室看电影不准吼:老板,换碟!4、在公共厕所大便完毕不准不冲洗;5、不准在学校草坪上两个人搂着滚来滚去(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6、不准在学校舞厅跳脱衣舞;7、要是不上通宵网的话不准浏览黄色网站;8、没有喝到一斤酒者不准打架;9、没有女(男)朋友者不准彻夜不归;10、没有追到的女孩子不准毁她的容;11、没有异性朋友者不准在异性寝室过夜;12、不准在食堂以外的餐馆吃霸王餐;13、不准把学生证丢在色情场所;14、上大课时要打瞌睡者不准坐前四排。
恶搞真的很无奈
到底该如何评价校园恶搞?“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张微对记者说。的确,像那些善意的只为博人一笑的恶搞,不但让人轻松愉悦,还能体现出恶搞者的聪明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恶搞应该说是有它积极意义的。
可是最近在学生当中流传的《大话红楼》,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却变成了这样:“宝黛初会”成了宝玉进行性骚扰,大观园内众姑娘逢年过节必穿“比基尼”选美,黛玉成了“二奶”,宝钗有了外遇……再如这样的恶搞:白雪公主穿着泳衣打猎,孔乙己不偷书改偷光盘,唐诗被改为“抬头肯德基,低头麦当劳”,“Q版语文”把经典课文改成恶俗的搞笑故事:司马光砸缸救出了萨达姆,《闪闪的红星》也遭“恶搞”,小英雄潘冬子满嘴脏话一心要当明星,《西游记》成了《嘻游记》,《水浒传》中武松和西门庆对决的时候,竟然拿起了冲锋枪,关公为了表功开起了记者招待会。这些热衷于恶搞的人甚至不放过革命先烈,比如黄继光是因为跌倒了才堵上枪眼的,雷锋是好事做多了累死的,董存瑞牺牲是因为被炸药包上的双面胶粘住了,等等等等……看到上面这些恶搞,您还能真正笑得出来吗?
校园恶搞,到底搞恶了谁?这就如一柄双刃剑,如何使剑,全在用剑者本人。也许,恶搞真的无需加以褒贬,恶搞现象也无需去特别关注它,无论是审美还是审丑,人们总有疲劳的那一天。恶搞所产生的反应也很快会从“狂风暴雨”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后“波澜不惊”,等它一旦成为鲁迅笔下的“乌鸦炸酱面”,大概就是它退出人们视线的时候了。
但愿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