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向家里“借”7万投入股市;她,抱着玩玩儿的态度,把打工赚来的1万多“血汗钱”用来买股票,期待短期内“翻番”。
学生:炒股成为“必修课”
在大批蜂拥而入的股民和基民队伍中,出现了一个特殊人群——在校大学生。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赵晶(化名)就是学生“炒股族”中的一员。赵晶告诉记者,她的第一只股票是今年1月在朋友的鼓动下购买的,全部是自己打工赚的钱,一共1万多元,“我只是抱着玩玩儿的态度”。
与赵晶用打工所得炒股不同,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的二年级研究生徐峰(化名)炒股的本金全部是由家里提供的。提起自己的炒股经历,徐峰显得很自信:“我去年1月开始炒股,当时是牛市,我和父母商量后,用家里的钱投了7万。”入市后每天上网看行情,课余时间去股市看盘成了徐峰的“必修课”,现在经过一年的努力,7万已经变成了14万,收益达到了100%。对于现在还有多少学生在炒股,徐峰表示,“全校的炒股人数我估计加在一起能有百十来号吧。”
在校园炒股现象风行的同时,“学生基民”也开始大量涌现出来,并迅速“扩张”到沈阳各高校中。他们投资基金的本金来源多种多样:父母支持、奖学金、打工所得和平时省下的零花钱……“基金和股票相比更稳定,更适合我们学生群体,就当提前学习理财啦。”“学生基民”小于这样认为。
专家:应在承受范围内炒股
对于目前省内外高校学生参与炒股、投资基金的现象,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高丽峰认为,大学生作为高等知识群体,出现炒股和申购基金的现象很正常,不过投资的本金应在自己本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一定不能因为投资影响到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给家人造成负担。
辽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献和则表示,2006年大学生对股市的投资热情很高并且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是因为行情的总体形势看好。不过大学生必须注意的是,证券市场存在较高的风险,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普遍对证券市场的风险估计不足,盲目投资的个案也很多。
“大学生应通过大量阅读证券投资、投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规避风险,一定不能存在赌博的心态。”张献和指出,学生还应把握好学习和理财的关系,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不能因为理财耽误了学业。
(华商晨报 记者 邢世伟 实习记者 王露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