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校园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11岁小学生不到一周校门口小店赊帐500元
来源:《大河报》     2006-3-24 18:14:00
 
 
余先生对店主张女士这种赊账给孩子的做法非常不满

  声音

  店主:“孩子说他很有钱,我们出于好心帮忙才赊账给他的!”家长:“明知孩子无偿还能力还赊账,等于欺骗孩子坑家长!”

  昨天,家住郑州桐淮小区的余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称其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涛涛(化名),在不到一周时间内,竟在学校门口的一小百货店里赊欠了500多元钱的账。如果不是店主追债时被老师发现,他和妻子到现在还蒙在鼓里。

  店主辩称赊账给孩子,全出于好心帮忙

  昨日上午11时40分许,记者在文化宫路的中原区桐淮小区某小学门口,见到了刚放学的涛涛和他的父亲余先生。涛涛的情绪十分低落。

  记者随涛涛来到这个位于学校门口北侧约50米的小百货店。该店门头上,除了有一个乐器辅导班招生的广告外,没有写店名。提起涛涛赊账的事,店老板张女士显得很生气:“这孩子一直说他很有钱,我们才赊账给他的!俺是做小本生意的,这么多钱,不找家长要找谁要?”从张女士拿出的账单上,记者发现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十个数字,并没写物品名称,最大的数字是“60”,最小的是“0.5”。涛涛说,这些数字是他3月9日至3月15日这段日子每次要完东西后,他按照老板说的价格写上去的。张女士说,她赊给涛涛账,完全是出于“好心帮忙”。随后她拿出计算器,当众算起账,计算器上显示欠款总额为505.3元。

  家长气愤是诱导消费,欺骗孩子坑家长

  “我不相信,还不到一星期,咋就欠了这么多钱?你这账上为啥不标清孩子买的是啥东西?”余先生质问道。一名来接孩子的家长曹女士说,店家明知道孩子没有偿还能力,还赊账给他,等于欺骗孩子坑家长!

  随后,余先生和张女士在店门口争执起来。余先生承认孩子赊账自己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涛涛只是个11岁的孩子,店主不该诱导孩子赊账消费,这将导致孩子撒谎、骗人,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据余先生介绍,他是搞装修的,经常和妻子一起在外面忙业务,疏忽了对涛涛的教育。最近一段时间,涛涛的学习成绩下降很快,他一直找不到原因。直到前天中午,他接到班主任老师的电话,说涛涛在一个小店赊东西欠了几百块钱,被店主在校门口追着要账,他这才知道,孩子最近为何总是心神不宁。余先生表示,他愿意对“欠账”承担一部分的责任,但如果店老板执意“狮子大开口”的话,他只能采取法律手段解决此事。

  民警提醒类似事多发,教育孩子莫上当

  据涛涛讲,平时家人很少给他零花钱,他看到同学玩玩具、吃零食,也忍不住到小店里赊账消费。店主对他总是要什么给什么,他只要记账就行。怕父母发现,他从不敢把玩具带回家,总是把玩具寄存在小店或让同学保管。

  市交巡警二大队值班室的杨警官说,春节过后,该大队连续接到了20多起家长此类报警,都是有关一些不法商贩故意赊账给学生,导致学生偷家长的钱,有的店主甚至教唆孩子上街偷窃。今年2月中旬,伏牛路上一家商店的老板,竟带着三名经常在店里赊账的孩子,到一家超市门口偷自行车,结果被群众当场抓获。警方提醒老师和家长,一定教育孩子莫上黑心店主的当。昨天下午2时许,记者分别在伊河路小学、互助路小学、百花路小学、伏牛路小学等十余所小学门口,采访了20多名家长。家长们都认为,商家让孩子在店里赊账消费是不对的,呼吁商家莫向孩子伸“黑手”。其中14名家长表示,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赊账,他们不仅不会“认账”,还要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店家诱骗未成年孩子。

  律师说法商家有过错,家长可拒承债务

  针对此事,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的凌兴高律师认为,涛涛是未成年人,没有偿还能力,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店家在明知这一情况的前提下,私自纵容涛涛赊账购物,存在一定过错,其与孩子之间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具备法律效力,家长有权拒绝承担此项债务。(记者李岚 实习生邢军 文 记者杜小伟图)

  相关新闻

  10岁的他,偷拿钱被赶出家

  □记者蔡君彦

  本报讯 一个10岁男孩不断偷拿家人钱,每次被家人发现后都保证以后一定改,可是没过几天又照拿不误,而且越拿越多。孩子的父亲一气之下将孩子赶出家门。

  昨天凌晨近1时,一小男孩背着书包独自在桐柏路与洛河路交叉口东侧来回走动。工业高专社区巡防队员上前询问,男孩说他见同学买了一套玩具模型,昨天中午,他从家里偷拿20元也买了一套,父亲发现后把他打了一顿赶出家门。20分钟后,巡防队员跟着孩子找到桐柏路农贸市场附近家中,孩子的父亲刘先生与妻子正在生闷气。刘先生说,他夫妇俩卖调味品维持家用,日子过得很紧张,平时很少给孩子零用钱。近几个月来,他发现孩子偷偷从家里拿钱,为此他没少打骂,孩子每次都低头认错,保证以后不再拿钱,可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三天前他刚拿过10元钱,这次又拿了20元,我气得没法才赶他出去的。”在巡防队员劝说下,刘先生表示以后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记者咨询心理专家了解到,孩子对于自己和他人的东西并不是区分得很清晰,偶尔偷拿东西纯粹出于好玩,也能在用钱换东西的过程中体验到主宰的乐趣,但这并不涉及道德问题。此外,这也是孩子希望引起大人关注的一种方式,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小偷小摸行为,千万不要对孩子采取搜身、体罚等暴力措施,最好静下心来耐心教导,相信孩子会改的。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