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游、手机等新型媒体的强势发展使社会流行文化向校园扩展,并成为校园“亚流文化”的土壤。那么,它们对学生行为有什么影响?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会产生什么作用?年末,本版特别推出专题策划,希望老师们从中更多地了解学生、走近学生。
■ 岁末盘点
1 超女
学生们之间动不动就来一句“把他PK掉”,听到此,老师你是不是觉得奇怪?学生大谈“玉米”、“凉粉”、“盒饭”时,您是不是会认为他们有点饿了? 您可不要真的这么“幽默”,这些可都是今年超级女声大赛中,歌迷们对李宇春、张靓颖、何洁等“超女”的爱称啊。 不少中学生跟着比赛走,花了家里的钱不说,还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伴随《超级女声VS超级策划》、《我为超女狂》、《李宇春真帅》、《超级女声宝典》等产品的相继上市,商家又从学生手中赚足了钱。 老师,您可要多给他们一些理解。或许,这还可以帮助您引发热烈的讨论,开展一次学生们喜欢的班会呢。
2 LOMO
LOMO,是近几年来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影像文化。本身指20世纪50年代的一款相机,对红、蓝、黄感光特别敏锐,色泽异常鲜艳。现在的LOMO,是指拍摄时的一种态度,不在乎光圈、快门,不追求角度、构图,随意捕捉,想拍就拍,就算拍出来的照片曝光过度或模糊不清,只要有感觉,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全世界各地都有LOMO爱好者的社团。 目前,国内的曹方成为LOMO群们喜欢的明星。她是LOMO摄影迷,几年前,她就开始用LOMO相机来拍摄照片。不管是去异地演出,还是平时逛街游玩,都会随身携带LOMO相机,走哪儿拍哪儿。在曹方家里和她所在的唱片公司的墙上,到处都是她用LOMO相机拍下的杰作。她甚至在专辑《遇见我》中,首次展现自己的LOMO摄影作品。 老师,假如您能在学生中的LOMO迷们策划一次影展,他们准会特高兴,特亲近您。
3 博客
博客,是Weblog的简称,是指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网志”。它是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网络交流方式。 Blog在学生中也比较流行,他们以网络为载体,轻松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地与网友进行交流,展现个性,表达感情。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肖鹰教授认为,网络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引导和相应的一些教育辅助手段,可以利用网络及其匿名性来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认同环境,发表言论、表达意见。 而在网络给予自由的时候,也在呼唤师生都需要面对同一个挑战——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4 崩溃
校园里,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对于心情的感慨,“崩溃”一词则南北通吃,校园通用。这个词其实好多年前就用了,但现在则解说为:并非是心情真要崩溃了,而是说话者可能刚吃了一顿大餐,正在担心发胖,或刚刚被告知这个月的零用钱要晚一些才拿到。 “崩溃情结”是校园群体心理亚健康的曲线反映。如果老师您从学生哪里听到“崩溃”这个词,可千万不要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呀!
5 芙蓉姐姐
谁是今年上半年清华和北大校园里人气最旺的人?一个被人们称之为“frjj”的游荡在校园周边地带,号称以考研为业的北大和清华边缘人——“芙蓉姐姐”,其真实身份正在被成千上万个学子以科研攻关的精神不懈地考证着。 她的成名是因为她坚持不懈地在BBS上张贴自己的生活照,同时发表了大量抒情文字。 有专家评论,一个以“审丑”为标志的时代悄然来临。当学生们在热议“芙蓉姐姐”的时候,老师有没有理性地分析这一现象,来个辩论比赛或班会,为年轻的学生们把把关呢?
6 韩流
如果从2000年韩国音乐、影视剧风行国内算起,“韩流”已经整整风靡了五年。今年电视剧《大长今》更是创下收视率新高。作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韩流”的生命力为何如此之顽强,学生们为何如此之推崇? 究其原因,“韩流”体现的是韩国的民族智慧。在历史上,韩国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到了近现代,“日风美雨”也曾强烈冲击过这个国家,它一直承受着外来文化的侵袭。但韩国人有一个优点,他们很善于吸收外面的东西,韩剧就是在吸收和借鉴好莱坞肥皂剧和日本偶像剧的长处之后,加上特有的韩国底蕴所形成的。 兼容并蓄、突出自我,这就是韩国流行文化的成功之道,同时也说明,能将多元文化的优势吸收并整合才是最高境界。 这似乎给我们的师生们出了一个命题:如何珍视我们民族的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7 极限运动
极限运动是指人类在大自然中,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向自身挑战的娱乐体育运动。 除了追求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外,极限运动更强调参与和勇敢精神,追求在跨越心理障碍时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同时,它还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因此已被世界各国誉为“未来体育运动”。 极限运动主要有:难度攀岩、速度攀岩、空中滑板、高山滑翔、滑水、街舞、街头篮球、蹦极跳、滑板(轮滑、小轮车)的U 台跳跃赛和街区障碍赛等运动项目。老师,您愿意给学生一个机会去尝试吗?
8 网络语言
“不要这样子”的缩读就成了“表酱紫”。这类在发音上“偏南方”的口头语之所以流行起来,就在于它读起来带着可爱的“嗲”味。2005年大学里的“嗲”则是面临职场压力的大学生用低龄化心理消极防御的体现。 “晕”在多数时候写为FT,是FAINT的缩写。这个词在大学BBS上面实在是太出名了,不论听到何等让人爆笑或痛哭的新闻,还是看到漂亮或是丑得没法形容的照片,一个FT足可以表达你的一切。看似新锐的学生们,在行为表达上却变得如此整齐划一了。 如今学生们都说着同样的网络语言,的确加深了老师进行德育工作的难度。
■ 学生声音
2006让课堂更精彩
河南濮阳市南乐县第二实验小学五(2)班赵孟婕:“电视节目我的最爱,学校课堂有些无奈”。我们渴望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我们也不再满足于那些浅层次的“开火车”、“摘苹果”的常规游戏。老师,我们渴望课堂也能有“开心辞典”的多重选择;有“幸运52”的智慧抢答;有“超级女生”的自信精神;有“艺术人生”的真情告白……老师们,请不要告诉我们这是不易实现的,我们相信您的机智与才干。 2006,让我们更精彩! 山东省青岛市学生李明:老师,难道我们不可以在博客、MSN等网络上沟通吗?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生赵家乐:我喜欢超女,因为她们勇敢;我喜欢街舞,因为可以挑战自己的潜力。可是老师您了解这些吗?
■ 专家访谈
□ 口述 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 本报记者 解淑萍 整理
老师了解、理解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事。做教育就一定要首先了解教育对象,了解他的一切,包括心理、生理、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等等。 “超女”现象虽然不是主流文化,属于亚流文化,但在青少年中的影响还是超过了主流。我们学生要上思想品德课,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是主流文化,但是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使学生觉得这些与他们产生距离,接受起来不是那么简单。 而亚流文化是在青少年中自主形成的,接受起来就相对比较容易。另外,如果哪位同学不知道“超女”,不知道LOMO,就会被认为“老土”——过时了,学生自己也会觉得自己没法在班里待了。 这些亚流文化是学生加入群体的通行证,是加入群体的主要因素。如果老师、父母不知道亚流文化,也同样被孩子们认为过时了,有事情也不愿意和大人讲。 孩子了解的亚流文化不一定就是好的,可能也有阴暗的一面,但老师、父母对它们了解是应该的。这样才能与学生比较好的,进行相互尊重、平等的对话,否则就又要变成说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