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培育优质教育资源的森林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在贵阳市召开学术年会时,记者曾经就“择校”问题采访过参会的著名中小学教育专家吕敏。他指出:除了楼房、操场、试验设备这些硬件外,热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存在差距的关键在于,热点学校集中了“好校长、好师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水平这样的软件,这才是人们“择校热”的根源。因此,要让“择校热”真正降温,就要在软件上缩短热点学校与普通学校、薄弱学校的差距,培育优质教育资源的森林,形成良好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绿色效应”。
同时,吕敏提出了四个对策,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我市已经在尝试与这四个对策相对应的做法。
对策一:全面落实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
吕敏认为办好每一所学校,这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手段。
据了解,为了缩短贵阳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际之间的差距,贵阳市各级政府多年来不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按照标准化建设,努力使公办学校都在一个标准下办学,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目前从硬件上看,我市薄弱学校与热点学校之间没有什么差距,有的非热点学校的办学条件甚至比热点学校还好。
对策二:加快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努力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吕敏指出:“择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择师”,“择学校管理”。目前教师的交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要让“好教师”能够在弱校与优质校之间流动,让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挂职,提高弱校的知名度和管理水平,带动一批中层干部和教师的成长,这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环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这方面我市已经在积极探索。
为了均衡教育资源,今秋贵阳市将要试行学区改革。这一改革核心就是同一学区学校将共享教师资源,这将有利于缩小热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差距,带动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策三:积极探索招生方式改革,有效发挥政策调节与导向功能。
吕敏认为,家长和学生“择校”,一方面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度提升,而更重要的还是来自中考的升学压力。因此改革高中招生制度很有必要。
可喜的是,贵阳市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贵阳市从2006年起对中考制度实行改革,几年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对示范性高中实行配额生制度,将部分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公办初中学校,而且逐年增加配额生的比例,到今年配额生比例已达到招生计划的45%。
贵阳市教育局局长李秉中认为,这一改革,增加了普通学校学生被示范性高中统招录取的机会,从而淡化考试竞争。这将有利于改善薄弱学校因生源状况带来的不利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热”。
对策四:吕敏认为,坚持要“择校”到“民校”,就必须强化民办教育办学行为的规范,并扶持培育优质民办义务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人群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大型城市,贵阳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也增加了义务教育的负担和压力,目前这些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市民的全部要求,更不要说优质教育资源。
面对这样的现状,李秉中表示,在公办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状况下,贵阳市教育部门除了采取措施消除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挖掘公办教育资源潜力外,还应对民办学校实行“新老路并行”,使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并存,公办学校保证孩子的基本教育权利,同时也要在“理解”的前提下看待“择校”,就要办民办校。他认为,目前我市“五独立”学校的“公”、“民”分离是在法制环境和政策背景下,迈出的势在必行的一步,实质性的根本区别是使用财政资金还是自收自支,这体现了在维护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尊重老百姓的选校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