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农村公办学校不但免收学费,而且很多家境贫寒的学生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在各种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农村公办学校的校舍也越来越漂亮。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如今农村学校的生源正日趋减少,甚至出现"空巢学校",此种现象且有加剧态势。
学校好了学生少了
有人描述目前农村中小学校的现状是:学校好了,教室大了,学生却少了。
对于太原市农村学校到底有多少已经成为"空巢学校",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大多集中在太原市娄烦、古交、阳曲等农村地区。
在日前太原市百校兴学领导组召开的会议上,娄烦县负责人明确提出,该县目前有不少农村"空巢学校"已经没有生源,县里正打算将其校舍改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动场所或村级卫生机构场所。
古交市政协提交的一份提案也表明,该市共有113所中小学校,其中市直学校27所,在校学生20074人;农村学校(含教学点)86所(个),在校学生21185人。数据显示:市直学校学生人数过多,班容量大,学生相对拥挤;农村学校多,学生人数少。基础设施较好的马兰镇下石沟小学配有电脑、多媒体、远程教育网,但一个年级仅有十几名学生,使许多教学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浪费了教育资源。
生源减少四个原因
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人分析,出现"空巢学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来,农村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导致生源减少;
二是,中央连续10年1号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增加,更加重视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流向了条件较好的乡镇学校或市区学校;
三是,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增多,许多孩子随父母到市区居住上学;
四是,许多农村优秀教师流向市区学校,留在乡村的教师无法满足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教学水平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家长送孩子到市区租房求学,或花高昂的学费到私立学校上学。
教学质量还需提高
市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人表示,太原市农村"空巢"学校的出现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到本世纪有日趋增多的态势,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变化。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古交市政协的提案中亦建议,目前,我国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改善。农村远程教育网开通,集中规模办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建议教育部门在农村实行规模办学,打破乡镇、村居区域界限,按农村孩子就学需求设置至少四轨制以上的寄宿制学校,取消农村小学联校管理体制,直接由县(市、区)教育部门管理,集中优质资源,办农民满意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