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合作 >> 优秀办学项目推荐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探索地方本科学院办学之道
来源:新华网      2009-2-18 9:08:00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一大批地方本科学院先后建立。截止2007年,全国新建的地方本科学院已达172所,占我国本科高校的24%,从根本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总体来看,新建本科学院基本上都是在地方师专的基础上,合并教育学院等当地高校升格建立的。作为我国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本科学院在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和特色构成等方面,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何办好这类学校,是高教界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需要管理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刘克宽的《地方本科学院:管理的选择与构建》,即是围绕这一课题深入研究的成果。

    作为一部集中探索地方本科学院管理工作的著作,本书的重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地方本科学院发展战略和策略方面的思考,二是关于学校内部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的有关探讨。关于前者,本书围绕着地方本科学院的市场化竞争、跨越式发展、办学优势的发挥、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基础特色的形成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开论述,阐发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概括起来,通篇贯穿着以人为本、质量至上、开放办学、特色发展的理念,如果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来看,本书所体现的这一理念完全符合新建地方本科学院的实际;关于学校内部管理的探讨,作者更是充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优势,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不同的层面,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出发,结合地方本科学院的办学特点和现实环境,提出了不少独特而又切实可行的见解。概括起来,作者在这方面想强调的一个中心观念就是:强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规范化管理。将规范化作为地方本科学院管理强化的追求目标,这对于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解决高校长期存在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矛盾,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克宽同志是一位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高校领导干部。做教师从事当代文学课的教学,他曾在同类院校中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还曾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新世纪之初,他受命担任泰安师专校长,正赶上高等教育大发展,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他与其他领导一起为学校上台阶进行了不懈努力,到2002年,泰安师专与其他高校合并升格为泰山学院,登上了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的办学平台。泰山学院建立后,他担任副院长主管学校教学工作,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开始集中精力思考和研究地方本科学院的管理,发表了大量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探索性的文章,在高教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整理编入本书的有关篇章,就是他近年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正是作者所具备的这种学者型管理干部的特点,以及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再加上由基层教学实践一步步走上学校管理岗位的经历,共同奠定了本书思路开阔、论题切实、勇于探索、求实质朴的总体风格。

    综观全书,作者的论述既能提升到宏观的时代思维坐标之上,以开阔的视野进行冷静深透的理论思考,又能在论述过程中紧密结合地方本科学院的办学实际,将论题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作具体深入的分析阐释。读者不但能从中感受到一位高校管理者的开拓精神和探索热情,而且能不时地领略到一位理论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学术勇气。总之,理论探索性与现实针对性的统一,学术自觉性与实践能动性的结合,组成了这部论著独有的个性特征。

    首先,对地方本科学院管理理念与现实选择的自觉性研究,使本书具备了值得称道的启发性意义。新建地方本科学院作为本科教育的生力军,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传统以及教育资源特别是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与本科办学队伍中的名校老校之间无疑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然而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来的为地方服务的教学型大学,其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又决定了它不能照搬传统本科的管理模式,必须在改革探索中选择适应自我办学特色的新模式。正因此,管理观念与实践的选择便成了地方本科学院面临的共同任务。本书的作者从办学实际出发,认真选择同类院校在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共同性论题,放置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视野中进行深入思考,其研究成果便具有普遍的启示效用。譬如有关学校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策略,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人才结构与培养模式,以及专业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等等,不论是在理论的还是实践的层面,其选择的自觉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管理的角度说,选择的过程就是探索思考的过程,改革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能检验管理者的学识和胆识,还能够展示领导者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在这方面,本书给人的启示是令人称道的。

    其次,本书中关于构建地方本科学院管理新机制新模式的能动性论述,体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勇气。强化高校管理是近年最受关注的话题,2001至2007年的五年间,教育部接连下发的三个针对本科教学的文件,都反复强调了教学管理问题。特别是近年新建的地方本科学院,如何适应我国本科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则是立足于学校实际,探求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新的管理机制。本书作者对这一点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在对地方本科学院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求中,努力构建着自己的体系构架,不但在观念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层面上,表现出了构建具有地方本科学院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的难能可贵的勇气。围绕着本科教学质量344规范化管理机制的有关论述,构成了本书的关键性篇章,成为引人注目的内容。论述以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为原则,以建立内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为目标,具体阐释分析了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344规范化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与这一机制相适应的人才结构、培养模式和教学环节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并在规范意识和过程方法的观念中,论证了机制运转过程中“学生中心”、“全员参与”和“系统运作”的科学性、先进性机理。这对于促进地方院校管理体系特别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第三,正是由于本书的论题来自于管理的实践,现实针对性和自我创见性便成为又一重要的特点。本书中选择的文章,从宏观的发展策略、工作思路到具体的办学方针、教学管理,再到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等等,可以系统地展示出一位高校管理者对地方本科学院管理的宏观思考和实践探索过程,其中的每一个论题,可以说都是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换个角度说,这是一部从地方本科学院办学实际出发,经过管理实践过程的认真选择而确立中心论题的著作。因此它与那种追风潮赶时髦、人云亦云、以悬虚的空论来哗众取宠的文章有本质区别,作者从总体上秉承着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立足于时代高等教育宏阔视界的坐标上,观察思考地方本科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立足高远而又不脱离现实,视角独特而又能切中肯綮。关于内部管理方面的微观之论,更是能让读者在过程方法中感受到作者的扎实与深刻。大胆地探索最终落实于实事求是地论证,使本书不乏独特的见解和富有启示性的观点,对于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特别是同类院校的管理者来说,它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不但能启发引导对相关论题的进一步研讨,而且对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具有更加现实的促进意义。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学院:管理的选择与构建》从人才培养个性化和教育发展多样化的崭新视角,对近年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形成适应自身办学定位的管理特色,管理架构和培养模式等做了大胆有益的探索,我认为,本书对地方本科学院的改革发展具有以下6点启示:

    推进教育思想转变。最近,美国劳工部针对大学本科学生的素质提出了五种能力的要求:一是要具有分配财力的意识能力;二是要有与人合作的能力;三是搜集使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快速理解系统的能力;五是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我国近年新建的地方本科学院,主要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教育思想转变,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样学;不仅要重视思考什么,更要重视怎么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做人。应通过教育思想的更新,把专业教育提升为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提升为能力教育,把能力教育提升为品格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刻苦勤奋,远离浮躁。

    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公民。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包括对世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教育所要聚焦的目标,就是为了青年学生的立德、立业。立德,就是教育青年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善于接纳他人和与他人合作等基本的道德素养;立业,就是培养青年学生形成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的能力和勤奋学习的品质。现代公民素质包括:对社会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国家具有责任感,对他人富有爱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公共准则。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同类别的学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同。地方本科学院的教学工作只有紧密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才能有效地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服务。作为区域性的教学型大学,地方本科学院应以培养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此,学校应该努力构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注重应用、强化特色的教学体系。

    优化专业建设机制。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特征,地方本科学院应加强专业内涵的改造提升,努力转变把专业作为资源配置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观念,逐步确立专业仅是“课程组织形式”的观念。努力拓宽专业口径,活化专业方向,积极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注重赋予传统专业以新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实践体系以及新的技术装备和现实实验手段。强化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复合和融合,培养交叉、边缘学科,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

    促进课程集群化。为强化基础知识,拓展专业方向,增强人才的市场适应性,要以整体知识观为基础,打破课程壁垒,改变各门课程单兵作战、作茧自缚的状况,以课程结构的开放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课程形式的灵活性为目标,促进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贯通。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有利于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为目的,重点建设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主要基础课课程群和实验、实践课课程群,注重系列课程的整合、课程体系的优化。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转变管理观念,改革管理过程,创新管理方法,规范管理制度,最终的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指导思想也是保障教学在学校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保证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只有大力推进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的创新,努力构建教学质量保障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起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地方本科学院才能在市场化办学的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以办学的高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赢得独有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

    克宽同志从一位优秀教师,成长为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把教育管理作为一门学问、一门艺术研究、实践、奋斗,作为建功立业的岗位奉献聪明才智。克宽同志认真学习教育科学,悉心研究教育理论,跟踪教育发展动态,把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充分反映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反映了他强烈的事业心。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但职业并不等于事业。职业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许你的职业很能挣钱,很有权利,但这还仅仅只是职业而不是事业。什么是事业?有两条标准。第一,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对事情本身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因为利益,没有利益也愿意做,也乐意做,乐此不彼,就因为喜欢。第二,由于从事了这份事业,而从此全心全意,矢志不渝,让人生意义得到了实现。

    事业是一种人生追求,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才会有无私的奉献,进而将职业当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阶梯、一个平台、一个用武之地;如果把工作当作一种职业,就是有条件的奉献,有时会斤斤计较,甚至给多少钱干多少事。在心态上把本职工作当作事业,会永远是快乐的,不管这个工作多重多难多苦多累,都会觉得很有意义,工作起来其乐无穷。如果当作职业有时候就会抱怨,产生不平衡心态。当作事业是人推着事情走,当作职业是事情推着人走。所谓人推着事情走,就是干一项工作,不用上级布置,不用领导安排,自己找事情干,自己把职能定位在将工作干好上。人推着事情走可以使人积极向上,事情推人走则会让人处处被动以至落后。行为科学讲人有五种需求,最低一级是生存需要,第二是安全的需要,第三是交往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第五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人推着事情是实现个人价值需要,追求的是最高层次,而事情推着人则是实现基本生存的需要,是否实现人生价值也就无所谓了。

    一般讲人有两种精神,一种是职业精神,敬业爱岗。我认为还有一种精神,比职业精神,比敬业爱岗更高一个层次,那就是志业精神。人达到这个境界,就不在乎外界对自己如何评价,也不会去看重功名利禄,而始终有一种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我实现感。职业精神还是一种外在的岗位规范要求,而志业精神则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现代社会需要职业精神,但更需要志业精神。我认为克宽同志撰写的《地方本科学院:管理的选择与构建》正是他这种志业精神的生动真实写照。

    我们提倡大学校长应成为教育家。克宽同志就是一位具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家。教育家的基本素质和特征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从中外教育史来看,有的教育家属于教育思想家,曾经在某一时代提出过有进步意义的重要教育思想;有的教育家属于教育理论家,自身没有进行过教育实践;有的教育家属于教育实践家,本身没有做出多少教育理论贡献。还有的教育家仅仅是教育专家,他们的成就主要在于对于某个学科做出重要意义的贡献。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可能既是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也可能是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科学家。这种教育家是比较少见的。诚然,教育家可以有不同角色出现,但是教育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首先,教育家应该有一种宽阔博大的人文关怀,能够理解教育事业的神圣和自身崇高的社会责任。其次,应该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信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教育最忌图虚名、浮夸风,最崇尚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真正的教育家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历史来定位,后人来认可的。第三,教育家应该有一种崇尚实践的工作作风。教育家的理论学说是否科学、是否可行,最终有赖于实践的检验。没有实践的支撑,教育家的观点学说很难站得住脚;没有实践支撑,教育家的观点学说很难上升为一种科学的理论。

    总之,从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开始,由自觉的选择走向能动性建构,构成了《地方本科学院:管理的选择与构建》别具特色的内容。应当说,面对地方本科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任务,管理的“选择与建构”体现的是一种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需要管理者付出许多心血和汗水的过程,就这一点说,作者的努力是令人佩服的。这部著作让读者看到了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探索中的许多创见,看到了一位作为教育家的大学校长坚持不懈地追求和探索,祝愿作者在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中,不断有新的更大的建树。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