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后,引起广泛关注,褒贬不一,而持贬斥态度的居多。但愿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也愿这种制度能够稳步推进,更愿这种制度能够给中国的教育带来更多的生机。
人们的担心的主要有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觉得是“画蛇添足”。被推荐的对象恐怕是需要品学兼优的学生吧?既然品学兼优,还需要什么校长推荐啊?今天早上某电视新闻上报道了某大学校长推荐的学生都是尖子生,活动中的佼佼者。既然是这样,他们还怕过考试这一关吗?况且,真正将推荐工作做到位,难道比让学生参加考试更便捷吗?难道不是画蛇添足吗?
二是担心滋生腐败。高考是国家考试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每年的高考可谓是组织严密,但是,仍然有人能够手眼通天,瞒天过海,利用权力、金钱、物质等等手段,造假,冒名顶替,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损失无法挽回。而现在让3%的录取人数实行实名推荐,难道就不会滋生更多、更大的腐败吗?在推荐的过程中的谁能保证不是暗箱操作?有办法有效监控吗?试想,如果滋生了腐败,一是校长难负承载之重,二是北大恐怕也难辞其咎。
三是担心有违教育公平。对学校不公平,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16日公示这39所中学及其校长姓名。也就是说只有这39所学校的学生享有被推荐的权利,那么,全国还有多少个学校被排除在外,对他们公平吗?对学生的不公平。一是对39所学校以外的学生不公平,二是对没有被推荐的学生的不公平。如果被推荐的学生真的是品学兼优犹可,要是不是这样,那对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公平吗?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寒门学子,他们没有权利、金钱、地位,高中三年,几乎连校长的面都不能见上一次,他们有机会获得推荐吗?能获得推荐的将是什么样的人,可想而知。
“一考定终身”最大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权力的滥用。可以说,在权力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一考定终身”为普通百姓保留了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不管高考有多少弊端,至今仍然是个有效的选拔人材方式。而“推荐制”是要突破这最后一道公平的屏障。
让所有的学生通过高考,即使是老百姓的孩子没有考取、或者自己供不起,他们毫无怨言,只怪自己命苦,能力不如人。但是,如果他们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受到侵害的话,老百姓恐怕有话要说。
“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人质疑,不仅仅是因为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象牙塔顶端,它的举动将直接对中国的教育的未来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本来当前强势阶层占有的社会资源太多,如果这传统意义上唯一能提供给基层机会的通道还要增加特权窗口的话,无疑是对社会底层希望的侵犯与无情打击。”
四是权利的滥用。高考是国家基本的考试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而有人想绕过这一国家考试制度,难道合法吗?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推荐和被推荐绕过了国家的考试制度,平等吗?是不是特权行为?滥权行为?
“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本意没有区别,都希望高考制度能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更好的引导基础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疑虑集中在对制度的怀疑,对操作过程中参与者个人操守的怀疑,对他们能承受多少来自社会的压力的怀疑。”
五是担心将来会取消国家考试制度。这种“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会不会导致取消国家考试制度?我们不能重蹈“文化大革命”的覆辙,不能忘记“十年浩劫”给我们国家、特别是教育带来的沉重灾难。
中国恢复高考制度30年来,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我国科技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找任何借口来否定国家的考试制度!是真金总会发光,是人才就不怕考试。
持肯定态度的人士认为:这是一场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任何改革就会有风险,就会有阻力。只有能够经受住风险的考验,顶住阻力,让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这场改革才能获得全胜。这和当初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过惯了农业社的人们担心中国会倒退,会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样,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场改革是伟大的、正确的。
但是,我们要想让这种改革能够获得成功,就必须避免出现人们担心的问题,必须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