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加坡教育部等联合主办的“国际教育圆桌会议”日前召开。六个绩效最佳的教育系统代表,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包括香港)、瑞典和美国的教育部长、政府高级官员们汇聚一堂,讨论了绩效最佳的教育体制应如何培养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如何吸引和招募优秀教师、如何培养学校领导以及如何帮助推动成功的创新等热点问题。
共识是:为所有儿童提供公平机会
今天的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才能为明天做好准备?
当前学校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必须在不明确学生需要什么的情况下,确定学习内容。参加国都试图通过各种办法回答这一重要问题。
加拿大的阿尔伯特省让不同的市民群体,就“教育的价值以及2029年受过教育的阿尔伯特人应该是怎样的”这一主题展开对话。通过讨论,阿尔伯特省明确指出,必须从教育产业化模式,转向培养学生能够为知识经济做好准备,要让学生面对信息爆炸具备探索、综合、批判的思维能力;中国香港的课程改革则强调,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还强调学科的宽度和融合,通过课程改革,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让毕业生能够适应整个一生的变革。
麦肯锡公司的合伙人迈克尔・巴伯爵士则提出了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模型:“受过良好教育的人”=E(K+T+L),其中K代表知识,T代表思考,L代表领导(领导自己和其他人),而E代表道德基础。
巴伯爵士还总结出构成有效学校系统的九块积木。积木分为三类,每类由三个要素构成。
构成世界一流教育的九块积木
巴伯断言:未来成功的教育系统,将是那些以连贯和整合的方式搭建这九块积木的国家。在九块积木中,部长们讨论得最多的是为所有儿童提供公平的机会,并强调21世纪“为所有人的教育”不应该阻挡最有天赋的人脱颖而出。
未来10-20年教育者面临的主要挑战
社会和经济(如全球化、信息无处不在、气候变化)变革,对21世纪学校系统提供的内容提出了什么新需求?
公平是共同的挑战和承诺。如何在这个问题层面上一个台阶,同时不限制高成就者?
怎样才能为不同的学习群体提供不同的成功路径?怎样成功预测并满足学生未来的需求?
政府如何才能让公民更加积极地参与有关教育未来的讨论?
如果我们接受巴伯有关“受过教育的人”模型,那么如何测量希望的产出?
为了应对21世纪教育挑战,学校系统纷纷改革,他们怎样才能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和更好的学校管理?
除了以上问题,在国际教育圆桌会议上,部长们的讨论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如何释放技术对于学习的力量以及如何释放人,包括教师、学校领导及整个系统的人的潜能。
如何释放技术对于学习的潜能?
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为提高学习质量提供了巨大潜力,但大多数教育系统仍旧只是应用ICT做一些小的改进,而不是根本性变革。尽管教育ICT投入不断增加,但ICT促进学与教的潜能仍旧没有完全释放。
当前ICT应用于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有:解决过去实践带来的惰性,在有些国家主要是旧政策的后遗症;为整个系统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每所学校的计算机,还有技术支持、统一的技术标准等);学校领导的支持;教师熟悉并具备ICT教学技能,以便他们能够将技术与教学过程结合。
部长们提出,要实现ICT在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效应用,第一,学校除了考虑硬件、软件、网络连接与维护外,还需要增强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能力;第二,ICT在整个系统应用的起点应该是制定一个将ICT整合进教学与管理的战略,而不是仅仅建立一个新的计算机实验室。
如何释放教育系统人的潜能?
部长们的讨论聚焦于几个方面:
1.发现人才――吸引最好的人才进教学队伍
目前,各国在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质量标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国家对教师从不挑选到精挑细选,到只接收一流毕业生。但是,严格的能力过滤可能面临的挑战是新教师数量的减少。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些国家开始招募其他领域有经验的专业人士。
2.留住人才――让最好的人留在教学岗位
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提高学校领导的质量。在许多国家,学校领导欠佳是教师离开教育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要让学校周围的社区参与学校事务,帮助教师解决社交和社会问题,如酗酒和贫困等。第三是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如为教师和学校领导提供更强的课程支持、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专业发展机会等。第四,强调同辈支持,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支持。
3.开发人才――充分发挥教师潜能
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高质量的合作,并强调基于工作的专业发展。一些国家投入资金开发出了“优秀的教学实践”的标准模式,以此作为加强专业合作的平台。
4.管理人才――教师绩效管理
在大多数参与国,对教师的反馈和评价很少。另外,即使有评价,评价的影响也非常弱,没有充分的跟进措施。但幸运的是,一些国家已经着手严格检讨、评价和跟进教师的绩效。
5.发挥学校领导的潜能
“好的学校领导”必须承担三个角色:行政领导、变革领导和教学领导。学校领导必须从大量行政角色中转移出来,更多强调教学领导。同时,教育系统也需要为学校领导自身的发展提供支持。国际教育圆桌会议非常强调校长领导能力培训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