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 监制 本站首页 |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与我联系
今天是

在线问题提交
教育资讯 | 教育巡礼 | 普通高校 | 民办大学 | 招生培训 | 留学移民 | 会员学校 | 基础教育 | 图书期刊 | 教育商城
考研指南 | 招生信息 | 教学仪器 | 教育市场 | 教育装备 | 中外合作 | 科研成果 | 教育论坛 | 在线报名 | 求职招聘
首页>>招生信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院系介绍
学院概况    招生章程    招生专业    答考生问    院系介绍    联系方式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院系介绍

韩 国 学 院

  山东大学韩国学院成立于二○○三年七月, 由原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国语专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韩国语专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及韩国文化研究所、韩国经济研究所、韩国法研究所等与韩国有关的研究所组建。现有教师27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8名;另有兼职教授6名,韩国外教7名。增加在校生的海外学习经历是山东大学一个重要的办学特色,韩国语系通过各种派出渠道,使在校生中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0%,在今后两至三年内将增加到50%。

韩 国 语 系

  本系培养具有扎实的韩国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韩国语人才。
  主要课程:韩国语精读、语言学概论、韩国语语法、韩国语视听、经贸会话、应用文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韩国文学作品选读、韩国文学史、韩国概况、韩国报刊阅读、中韩关系史等。

对外汉语教学系

  对外汉语教学系又名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本系是从事来华留学生招生、留学生汉语专业学历教育和国际教育交流的综合机构,主要承担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历教育,同时承担来华留学生的各层次语言进修教学。
  对外汉语系现开设两个专业方向: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主要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汉语,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综合性的中国国情和人文知识,具备相关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语言加专业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至今已有十余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学成归国。本系还设有中韩语言培训中心,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中韩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商 学 院

  商学院下设经济学系与商学系,设有金融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十一个专业,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门类。

经 济 学 系

  经济学系建于1988年,现设有金融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电算化七个专业。截止2004年6月,全系教师4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经济学系历来重视本科教学,学生英语六级、国家计算机二级通过率都保持很高的比例。本系有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五个硕士专业。
金融学专业
  本专业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培养从事有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学生毕业后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各种金融工作的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国家金融方面的方针政策。
  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保险学、金融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结算、证券投资等。
保险学专业
  保险业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保险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保险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面向金融机构特别是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社会保障部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部门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利息理论、保险法、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财产和责任保险、海上保险、医疗和健康保险、社会保险、保险市场营销、保险精算、保险投资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专业面向涉外经济部门和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知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及国家对外经济和贸易的法规和政策,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实际的对外贸易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进出口业务、国际商法等。
会计学专业
  本专业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培养高级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从事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掌握计算机会计前沿知识的能力。
  主要课程: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会计电算化、税收、审计学、管理会计学等。
工商管理专业
  本专业面向各类企业培养能从事各种管理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有较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备较强的语言、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本专业面向政府行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及工商企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毕业生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有较高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劳动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概论、组织考评理论与方法等。
会计电算化专业
  本专业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培养会计和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应掌握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技能。
  主要课程: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及应用、会计实用软件等。

商 学 系

  商学系建于2000年8月份,现设有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四个专业。现有在职教师3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另有兼职教授3人。该系在建系之初就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级实用性人才的办学思路,与专业相配套,成立了市场研究所、旅游咨询培训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三个科研实践机构。可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两个专业方向上招收硕士研究生。
市场营销专业
  本专业培养既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工作经验的高级营销管理人员和企划人才,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营销策划等素质和能力。
  主要课程:经济数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经济法、国际贸易、统计学、市场营销原理、市场营销调查、市场营销策划、消费者行为研究、企业战略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广告学、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市场营销实务(英)、物流管理、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等。
旅游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经济数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心理学、旅游法、旅游地理学、旅游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国旅游地理、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饭店管理概论、饭店餐饮管理 、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接待英语、导游英语等。
电子商务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管理意识,能够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电子商务安全、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经济学、经济数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JAVA语言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案例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市场营销原理、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调研、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英)、国际贸易与实务(英)、商务英语、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网络营销等。
物流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和较强的物流系统设计与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各类工商企业、专门物流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物流管理实践或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 经济数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统计学、物流学导论、企业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物流工程技术学、供应连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配送中心管理、国际物流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法 学 院

  法学院下设法律系与公共管理系,现有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三个专业。

法 律 系

  法律系创建于1995年,现有教师40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7名;博士13名,硕士17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0名。法律系将在四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有法学方法论研究所、民间法研究所、WTO研究所和威海卫法律制度研究所四个科研机构。可在法学理论、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四个专业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法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国际法律,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仲裁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民法学、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法学方法论、人权法、法社会学等。 

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系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5人,硕士16人。下设行政管理教研室、政治学教研室、社会发展研究所、东方文化研究所、东北亚政治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可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方向招生硕士研究生。
行政管理专业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开展电子政务、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或在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有关教学或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国家公务员制度、政治学、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组织行为学、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行政法学、领导科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学、管理心理学、行政案例分析、电子政务、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关系学等。
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德智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门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可以在政府人事、教育、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以及工会、青少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各类第三部门等公益团体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
  主要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各国保障制度比较、老年社会学、医学社会学、青少年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学、社会救济、发展与就业等课程。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是由我校建立最早的科系之一中文系发展而成,现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成熟的教学体系,并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硕士生导师11人;博士7人。目前设有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两个专业。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85%以上。考研率在30%以上,其中,考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在80%以上。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五个专业方向上招收硕士研究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广泛的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汉语言文学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文书秘书工作,新闻出版单位的新闻报道、编辑出版工作,并能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写作、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美学概论、报刊编辑学、办公自动化等。
新闻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大众传播学、新闻摄影、广告学与公共关系等。

翻译学院

  翻译学院现有英语、日语两个专业,目前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在教育界具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外籍教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下设英语、日语两个教研室,日语研究中心,另正在筹建翻译研究所。英语专业自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日语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本学院自2001年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汉双语翻译、英语语言与英语教学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英语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口语、笔译能力,了解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及文学的一般理论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外事管理与翻译、对外贸易、旅游、科研、高校师资以及其它外语工作。
  主要课程:基本英语(包含精读、泛读、口语、视听)、英语写作、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史、翻译、第二外语等。选修课程:经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英美概论、英美文学选读、英语应用文、实用文体写作、实用文体翻译、商务谈判基础、英语函电等。
日语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日语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日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的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主要课程:基础日语、高级日语、视听说、语法、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概况(文化)等。       

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设有音乐学、美术学两个专业。学院目前已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在音乐和美术教育界具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9人,其中正教授9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1人;留学归国硕士研究生5人;另有兼职教授12人。
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舞蹈编导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艺术团体、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键盘、器乐、舞蹈、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中外名曲欣赏、艺术概论、和声学、复调、配器、曲式与作品分析、作曲技法等。
美术学专业(绘画专业、设计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美术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美术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专业创作机构、文化机关、出版单位、影视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教学、研究、设计、评论、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装饰色彩、中国画、油画、壁画、雕塑、综合材料运用、图形创意、装饰构成、透视、摄影、民间装饰、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外美术史等。

海洋学院

  海洋学院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博士7人,博士后1人,硕士14人;外聘客座教授9人。成立了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山东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3所科研机构。可在药学专业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动物学、遗传学两个专业方向上招收硕士研究生。
  今年生物科学专业与生物技术专业按照生物科学类招生,新生入学一年后按照我校有关规定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海洋学、生态学等。
生物技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疗、食品、农业、园林、环保、养殖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生化工程、海洋生物制药等。
药学专业
  药学专业分为两个方向:药品营销方向、海洋生物制药方向
药品营销方向
  药品营销方向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药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药品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当代药品营销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药品营销规则、惯例、理论、技术和策略以及中国对外医药贸易的政策法规。培养既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工作经验的药品营销专门人才和高级营销管理人员、企划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生物技术制药、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统计学、市场营销原理、消费者行为研究、营销调研、国际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
海洋生物制药方向
  海洋生物制药方向是以医药学、化学和生命科学的知识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现代制药技术,着眼于海洋生物资源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利用及药物研发、生产及管理,涉及干细胞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中药研制、药用高分子材料等广阔领域。培养具备海洋生物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方面知识和技能,能在医药、农业、水产、环境、轻工、化工、食品、能源、生物化工等相关领域和企事业部门进行专业性(科研、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制药、药用植物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制药工艺学、药事管理、医药酶工程、新药设计与开发。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下设信息科学与控制工程系、电子系统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设六个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科学与控制工程系

  信息科学与控制工程系成立于1988年。现设四个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该系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学术空气浓厚,治学态度严谨。拥有8个设备先进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设有控制理论研究室和工控技术研究所。在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在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自动化技术领域从事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专业重视学习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研究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传输、处理与控制的自动化;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最优化方法、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理论、线性系统理论、微机原理、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
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教学、科技开发及研究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专业重视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号处理、自动监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路理论、模拟电子学、数字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线性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机与拖动、微机原理、算法语言与程序设计、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在检测技术、仪器仪表、计算机测控技术等领域从事测控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注重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控制技术、检测技术、仪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以及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训练,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测控技术以及仪器仪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路理论、模拟电子学、数字电子学、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测控电路、检测与转换技术、检测仪表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调节装置、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能在机械电子工程及设计制造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机械工程、电工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其受到较好的机电结合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等工程实践训练,能够应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数控技术等。

电子系统工程系

  电子系统工程系于1988年成立。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正副教授17人;硕士生导师7人。该系的教学目的明确,注重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设有电子系统实验所,主要从事软件密集系统,特别是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与推广应用。同时也作为学生参加科研的基地。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可在电路与系统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研究如何应用电子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来获取、传输、记录、处理与控制信息,构成使用的信息系统,是适应面很广的专业。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学生毕业后,可在教育、电子、金融、财贸、能源、交通、电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研究开发、生产、教学和其他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基础、模拟电子学、数字电子学、算法与数据结构、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等。

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由博士后、博士、硕士为核心组成教学与研究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下设计算机应用和软件两个方向。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与社会对外向型计算机高级人才的需求,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培养外向型计算机高级人才为目标,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教学与研究水平。可在网络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智能计算与CSCW、软件工程等四个专业研究方向上招收硕士研究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电路原理、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通信工程、编译原理、网络通信、数据库原理、UNIX系统编程、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信号处理技术、并行处理技术、汇编语言、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等。

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

  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最年轻的系,成立于2003年,原名应用物理系。其应用物理专业是山东大学济南总校应用物理专业的扩展,自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12月28日,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艾国祥院士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威海分校成立空间科学研究院,并在已有的应用物理系的基础上建立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现有教职工10名,其中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2名。另从国家天文台聘请教授3名。现设应用物理学专业,含空间科学方向。
应用物理学专业
  山大总校物理与微电子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建立于1984年,目前有电介质、磁学、微电子学、微机应用、医学物理、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专门化方向。威海分校根据社会需求,着重发展微电子学、材料科学、微机应用等专门化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研究有关物理现象、物理效应和物质转化为实际器件、仪器和应用技术的能力,毕业生可以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军事科学、自动控制、检测技术、新材料器件研制、医学物理、测试计量等尖端领域从事应用研究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研究生。
空间科学方向
  国家天文台负责空间科学方向培养方案设计与专业课、实验和实习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有物理学基础的空间科学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将继续到国家天文台或高等院校深造,也可到相关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或高等学校等从事该方面的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各课程、分析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
  专业选修课:固体物理、电介质物理、电介质材料、铁磁学、磁性测量、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影象物理学、生物物理基础;基础天文学、空间探测技术、等离子体物理概论、天体力学与轨道设计等。

应用数学系

  应用数学系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可招收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在科技、教育、经济及生产管理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到机关、高校、科研部门工作外,也可到银行、税务、保险、证券、计算机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部门工作。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普通物理、数理方程、数学模型、计算机文化基础、数值方法、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等。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12月5日经山东大学批准正式成立。现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院三年来建成两个计算机实验室、一个信息系统实验室、一个计算机组装实验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了教学和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为保证高职学生岗位实训的顺利进行,学院在中国联通威海分公司设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并同烟台东方电子集团公司、威海电业、威海万全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学生岗位实训的合作关系。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复合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能在管理信息领域(金融、商贸、服务业)、控制信息领域(电力、通讯)、信息出版领域(电子信息网、新闻出版)等部门利用计算机从事信息通讯、加工、处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计算机基础、管理学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导论等。

网站介绍 | 信息发布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与我联系 | 本站首页
中国教育家协会  监制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号信箱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02-5
北京技术服务热线:010-6480-3655/56/57/58 0755-82216390(深圳)
E-mail: webmaster@chinaedu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