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休假时间多了起来。先是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接着是“五一”、“十一”放假时间各增至三天,加上前后两个星期的公休日,总共七天,这就是所谓的“黄金周”。
“黄金周”是对旅游而言的,它让中国人(特别是在职者)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外出观光,可谓人性化的举措,实行后颇受欢迎,也大大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如交通运输十分紧张,景点人满为患,事故时有发生,于是人们对黄金周的抱怨也就不断多了起来,甚至觉得这样的旅游不是享受,而是遭罪。今年“五一”黄金周的情况尤其突出,从电视画面上看,故宫、长城、南京中山陵、上海南京路等热门景点,游人之多,可用“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形容,置身其间,哪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其实国外也有类似中国的“黄金周”,如西方的圣诞节,放假时间也比较长,不少人因此举家外出旅游,但一切似乎都很正常。可是到了中国,一项人性化的举措实行不久却让人感到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要从中国的国情去分析,即中国的人口有13亿,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外出旅游成了热点。试想,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在同一个时间段外出,就有1.3亿的旅客(今年“五一”黄金周正是这个人数),它相当于英、法两国人口的总和。这是国外旅游业普遍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但是也请想想,如此蜂拥而出的旅游大军,即使以后出国的比例更高了,多数还是集中在国内,这能不使交通运输、景点接待等方面出现问题吗?因此需要重新研究一下,如何让中国人既能有时间外出旅游又不因此带来种种麻烦。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说一说春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许多外出工作的人无论身在何方,春节一般都要回家团聚,节后又要回单位。尽管春节前后的时间要大大超过“黄金周”,它还是造成交通的极端拥挤,给回家的人带来诸多不便与辛苦。这个事实提醒我们,由于中国的人口太多,中国人的外出(包括旅游与回家团聚),都不宜在时间方面过于统一,而应适当分散。黄金周正是在这一点上忘记了中国的实际,人为地让国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外出旅游。其出发点虽然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发展旅游业,效果却是正负面都有,而且负面效应已越来越严重。
怎么办?笔者以为,既然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年年都必须坚持过的春节,它又因人口的短暂大流动而使各方应接不暇,就不要再制定外出旅游的统一时间表———“黄金周”,以免再次造成交通运输、旅游接待等方面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是,让在职人员的假期可以自由支配,选择合适的时间外出旅游。这样做,表面上看,没有了“黄金周”,旅游收入似乎减少了,实际上,想外出旅游的还是都出去了,只是时间上分散了而已,因此每年全国旅游的总人数总收入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更多,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疑将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