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退休教师写书为乐
|
来源:大河报 2007-10-15 17:29:00 |
|
扎根深山18年,投身山区基础教育事业,退休后人退心不退,以自己在山区基础教育战线的工作经历为蓝本,创作了一部36万字的长篇小说《马灯亮太行》。“我不想要报酬,也不想要名气,就想把我这一生在山区基础教育中做的事、把我对山区基础教育的认识与经验写出来,作为精神财富献给社会。”年已68岁的老教育工作者赵习如,用这番朴素的话语给自己的创作动机做了一个响亮的注脚。 1962年,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赵习如就选择了扎根深山,当年他只有22岁。打上背包,沿着崎岖的山路,他来到太行山深处的八里沟,在这里唯一的小学扎下了根。按照行政区划,这里是新乡辉县龙镇松树坪大队。7年后,赵习如成了松树坪大队第一所初中的教师。直到1980年,这所中学合并到乡里,赵老师才走出深山,调到乡里的学校,结束了18年的山区教育历程。 2002年退休后,离开了奋斗一生的教育战线,再没有厚厚的作业等着批改,再没有孩子们求知的目光围绕,赵老师感到深深的落寞。赋闲在家,他仍然关注着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从筚路蓝缕的开创,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仍然坚持课堂教学,以及山区教改的不断探索,这些难道不是一笔财富吗?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呢?这个念头一出现,赵老师立刻动笔,他专门搬到了女儿在县城的一座无人居住的老宅,避开所有的干扰,一个人潜心写作。每天凌晨5点起床,一个小时的锻炼身体之后,自己做点吃的,吃完了就摊开纸笔开始写。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工作,写起来非常顺手,36万字,一年时间就完成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老师的小说引起了文学评论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沈剑英的关注。沈教授给予他极大的鼓励和肯定,并为他写了一篇序言,序言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部‘夫子自道式’的个人经历的回忆录,但却有传奇色彩。正因如此,使发生在近半个世纪前的老故事,尽管尘封已久读来不但没有陈旧感,反而觉得有些新奇。故事中的人物包括主人公‘我’都是出生在平川大地上的普通人,然又有着不一般的特色和风貌,这部小说耐人寻味的可读性即在于此。” 在沈教授的鼓励下,赵老师将文稿张贴在了“文学博客网”上,有网友热情评价:“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具有浓郁的真情实味,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字里行间洋溢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歌颂了主人公用雷锋精神哺育代代新人的事迹。文章描述血肉丰满,特别对今天和谐社会很有现实意义。” 赵老师说,他还计划创作第二部小说,素材已经准备好了。他希望自己的书能够找到一个出版渠道,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习宝库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