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图书期刊 >> 高考书架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从高考制度开始拯救诚信危机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09-6-30 10:36:00
 
   重庆31名高考考生民族身份造假事件,因其对社会公平的践踏,自然引起强烈关注。但在公平问题上又有争议,比如,在一片主张严惩的声音中,也有人认为,取消高考状元何川洋录取资格,毁其一生太过残忍,对他本人未必公平。

  公平,只是社会资源分配的结果,从不同的利益立场出发,自然就会有对公平不同的理解。而诚信作为利益分配的基础和前提,则是毋庸赘述的。只有从制度上保证诚信,才有可能保证结果公平。

  其实,抛开公平之争,如果我们把诚信作为一个考生和官员最基本的素质和品质,那么取消造假考生的录取资格,对相关责任人严惩都是顺理成章、无可争议的。而且,我们也不难发现,考生民族身份造假事件,从各个环节、自始至终都是一场社会的诚信危机。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公平固然很受伤,而社会诚信则在泣血。

  比如,篡改民族成分需过5关,而这层层关卡居然形同虚设,相关责任人的诚信缺失可见一斑。耐人寻味的则是这些造假者在东窗事发后的系列表演。比如,造假考生何川洋可以继续说谎“根本不晓得怎么回事”;他身为巫山县招办主任的父亲何业大也可以在坦承违法违规之后,诡辩“这是妹妹所为”;而石柱县副县长汤平在解释女儿更改民族成分时,声称都是“手下人”干的……他们为何在弄虚作假之后,敢于再三地编造谎言、违背诚信?

  因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从高考制度乃至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我们似乎有一系列针对社会公平的法律法规,却未见一套针对诚信的制度安排。对于弄虚作假者来说,只要能手眼通天、蒙混过关就是胜利。

  在这样的制度环境里,违背诚信者可以不以为耻甚至厚颜无耻,而人们也居然对之网开一面、宽容有加。于是,诚信的危机在各个社会领域蔓延,从“三聚氰胺”事件,到“罗彩霞事件”

  ……随手拈来都可以从中看到诚信匮乏的因子。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但高高挂起的道德口号,恰恰证明其与普罗大众的疏离。然而,随着商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兴起,诚信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诚信危机的爆发说明,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来说,我们对诚信的需求有多么强烈,而我们的诚信资源又是多么地匮乏。

  对高考考生来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诚信的品质,应该融入他们的血液。因此,拯救社会的诚信危机,就从建立一套融入诚信考量的高考制度开始吧。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