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试题 >> 中考 >> 语文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中小学语文教材:让学生直接触摸鲁迅的心灵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9-10-31 12:03:00
 

  近来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删减,引起了众多争议。从钱理群的《鲁迅九讲》和刘发建的《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两书中,人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增加或减少鲁迅作品或许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亲近鲁迅、走进鲁迅作品。

 

  近年来,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位置问题一直是颇受争议的话题。在人教版新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陪伴了几代人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祝福》、《拿来主义》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文章,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该不该删呢?我们又该如何对待鲁迅作品呢?

 

  鲁迅是谁

 

  时下,中学校园里经常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造成鲁迅作品在中学校园中面临如此尴尬的状况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比如现在的中学生与鲁迅作品有时代隔膜,读鲁迅作品不会产生共鸣;学鲁迅作品多半是为了考试,枯燥乏味;教师讲解鲁迅大都参照固定的教参,讲的是干巴巴的鲁迅……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鲁迅的误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是一个符号,他被定格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几乎所有的鲁迅作品都被烙上“反旧社会黑暗统治”的印记,篇篇文章都被阐释为洋溢着战斗气息的檄文。但是,鲁迅仅仅是反抗旧社会的“战士”吗?他的作品仅仅是“反抗旧社会黑暗统治”的匕首吗?

 

  钱理群先生是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他在《鲁迅九讲》一书中澄清了人们对鲁迅的错误认识。在钱理群先生看来,鲁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曾自称为“白象”、“猫头鹰”、“蛇”、“受伤的狼”、“孺子牛”……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爱的鲁迅,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鲁迅形象大相径庭。不仅如此,鲁迅也不是“神”、“方向”、“主将”和“导师”。钱理群先生总结说:“鲁迅和我们一样:他不是神,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因此,鲁迅也与世界上众多文学家一样,既有浪漫的情史,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不是中学生眼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面人,也不是对旧社会充满仇恨的糟老头,更不是特定的宣传标本或符号。鲁迅首先是一个平常的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然后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现代社会公民,最后才是我们文化史上的特殊分子,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给予后人“思想的启迪”的大家。

 

  鲁迅作品固然有半文言半白话、艰涩难懂的一面,也有冷峻的一面,但不乏热烈的情感,也不缺诙谐幽默,像《狗猫鼠》、《兔和猫》、《鸭的喜剧》等作品充满童趣。即使像《药》、《祝福》、《故乡》那样的冷小说,鲁迅依然饱含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却将鲁迅贴上特定的标签,鲁迅作品成了折磨人的考试工具,这难免会出现遭人误解和被冷落的困境。我想,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还给学生一个鲜活的鲁迅,这是我们亲近鲁迅、走进鲁迅的基础。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人们对于鲁迅作品被删的争议焦点在于21世纪是否需要鲁迅。大多数人认为鲁迅是“文学宗师”、“民族脊梁”、“现代思想家”……读鲁迅的作品能唤醒国民的麻木,删除鲁迅作品便是删去希望和未来。

 

  鲁迅的确是我们文化史上的一个异类,他的思想承前启后,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资源。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具有许多超越时代的因素,这使得我们今天读鲁迅作品,总感觉到他仍然活在现实中。100年来,物质文明在不断进步,但各种矛盾和困境依然并存于中国大地,从某种角度上看,国民的精神层面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我们的时代处境正好被100年前的鲁迅言中。

 

  鲁迅作品中的启蒙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鲁迅所倡导的“自由”、“科学”和“民主”思想,对后人仍有重要的启示。诸如在《药》、《祝福》、《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中,鲁迅对“铁屋子”的呐喊,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为国民开天窗,对今天的人们仍然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尤其是鲁迅的怀疑思想,跳出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在钱理群先生看来它能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的确需要像鲁迅那样敢于独立思考的大家。

 

  鲁迅的“立人思想”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钱理群先生将鲁迅的“立人思想”概括为两个要素,即为“人之子”和做“人之父”。鲁迅所写的作品中几乎都有“立人思想”,最著名的当属《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对当代乃至未来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又担负着育人的特殊功能,鲁迅作品的“立人思想”就尤为值得借鉴。

 

  当然,能真正理解鲁迅的毕竟是少数,甚至后几代人也不可能完全理解鲁迅。所以,钱理群先生认为,能否容忍鲁迅,是对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文化发展宽容度、健康度的一个检验。总之,任何时代,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汉语,只要社会还存在瑕疵,我们就需要鲁迅的声音;只要人类存在精神的虚无和彷徨,我们同样需要鲁迅的精神慰藉。

 

  我们该怎样亲近鲁迅

 

  “鲁迅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既然鲁迅那么重要,那我们又该如何亲近鲁迅呢?近年来,一些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刘发建先生的《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直接触及到了这个问题。

 

  “亲近鲁迅”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既是一个鲁迅作品解读观问题,又是一个“鲁迅教学”实践问题。刘发建先生的《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一书,是他多年“鲁迅教学”实践的结晶。他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喜欢鲁迅反映出“鲁迅教学”出了问题,尤其是小学“鲁迅教学”出了大问题。因为语文课担当着启蒙教育责任,鲁迅以什么样的面目与学生第一次相遇至关重要,将会对学生在中学乃至大学里学习鲁迅产生重大影响。

 

  “亲近鲁迅”就应当把鲁迅当作一个鲜活的人看待。刘发建的可贵之处便是从儿童的视野开始“鲁迅教学”的尝试,没有将鲁迅单纯地理解为“横眉冷对”的战士,更没有将鲁迅作品简单地理解为“革命”与“反旧社会”,而是从鲁迅文本出发,将鲁迅还给了儿童,并且让孩子直接触摸鲁迅的心灵,使鲁迅与孩子之间没有了心灵隔阂。这样,大多数的孩子都会体会到真实的鲁迅,会有心灵上的收获和愉悦,因为他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

 

  当然,教师的自身素养也需要提高。我们周围之所以出现刘发建这样的“鲁迅教学”实践者,原因就在于他拥有高度的文化素养、独立的思考精神和美的鉴赏能力。若缺少这些基本素养,讲出来的鲁迅也是变味的,难免只充当了语文教参的留声机,很难让人亲近鲁迅,更不用说走近鲁迅了。有条件的教师也完全可以编写相关的鲁迅作品读本,可以将自己的鲁迅阅读心得与学生交流,或是开辟更广阔的“鲁迅教学”实践空间。

 

  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或减少鲁迅作品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亲近鲁迅,走进鲁迅作品。为此,教师需要一定的主动权,需要一定文化素养、独立思考精神和美的鉴赏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活的可亲近的鲁迅。  (何贤桂)

 

  《鲁迅九讲》,钱理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刘发建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