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中考语文题你能不能严肃慎重些
|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08-12-13 10:58:00 |
|
请看2008年湖南省某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语文·试题卷》中的11题: “综合性学习:读下则材料,并观察两幅抗震救灾新闻图片,按要求答题。 材料: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1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大地震,其能量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顷刻之间,四川震动,中国震动,世界震动!(图略) ①下面是某电视台“抗震救灾”新闻报道的解说词,请在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连贯性。 顷刻之间,美丽的山河变得满目疮痍!温馨的家园被夷为平地! …… 在这生死时刻,温总理来了,垮塌的废墟上.留下了总理匆匆的脚步。 在这生死时刻,抢险部队来了,(a) 在这生死时刻.胡锦涛总书记来了,(b) 在这生死时刻,各省市捐款捐物涌向灾区,汇聚成爱的海洋! 在这生死时刻,全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铸成了钢铁的长城! ②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为灾区重建家园的募捐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富有鼓动性的标语。” 首先, 谈这道题目浪费试卷版面的“病症”。(顺便说一声:题目的无效文字浪费试卷版面的现象目前比较普遍,所以先谈)显然,提高试卷版面的有效使用率对于提高试卷“含金量”的重要性用不着笔者在此浪费笔墨。 这道题,考查的目的大概是检测学生的读图、思维和表达能力。如果笔者这一理解成立,那么这道题的312个字可精简到162个: 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某电视台编辑想写一段“抗震救灾”的解说词。请在横线上把该编辑写的文字猜写出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连贯性及修辞效果。 …… 在这生死时刻,温总理来了,垮塌的废墟上.留下了总理匆匆的脚步。 在这生死时刻,抢险部队来了,(a) 在这生死时刻.胡锦涛总书记来了,(b)
瞧,文字减少了近50%而检测效果一样。可见原题对试卷版面的浪费之大! 第二,谈这道试题中的用词“病症”。 题中的“鼓动”一词,一般情况下属中性词,少数情况下也有贬义词作用。题中该用褒义词的地方误用其他词,错误十分明显。显然要把“鼓动性”换成“感召力”一类的词语才能起到中考德育两不误的作用。 第三,谈这道试题中的语法“病症”。 试题中“各省市捐款捐物涌向灾区”一句,语病相当明显。“各省市捐款捐物”正确,各省市捐的款、物“涌向灾区”也正确。但“各省市捐款捐物涌向灾区”,则从逻辑上说不通、客观上谁也办不到!制卷人能把捐了款捐了物的各省市的人和地面都“涌”向灾区? 第四,谈这套试卷的《答案》中的“病症”。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关于这道题的答案是这样写的:“①例A、一次次出动空中运输机.将救灾物资空投到灾区,给灾民以生存的希望。B、从断壁残垣中救出来的伤者,听到了胡总书记亲切的话语。(能抓住图片主要内容表述即可。)” 一般老师都知道:制卷人提供的“参考答案”几乎是老师阅卷的“标准”。这份供阅卷老师阅卷的“标准”又竟如此让人唏嘘!笔者在此不揣浅陋,斗胆现丑,请读者诸君赐教: a:翘首待援的双眼前,盼来了子弟兵前来空投救灾物质的飞机。 b:悲恸中的两耳边,传来了胡总书记温暖人心的话语。(与首句形成排比) 一个有五百多万人的大市的中考,一道只有5分分值的小题,竟有如此多的“低级”错误,如果不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中考语文出题不严肃、不慎重,还有其他更好的理由么?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习宝库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