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试题 >> 高考 >> 政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高考政治:试题注重四项能力考察
来源:     2008-6-20 10:56:00
 

对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加大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早上好,欢迎您关注新华访谈。今天是我们新华网高考独家解读系列访谈节目的第六期。我们特别邀请了三位老师为大家详细解读今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这三位老师分别是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地理高级教师王旭,北大附中历史高级教师韩校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政治高级教师任维兵。我们将通过三位老师的解读分析,让大家更加清晰地认识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走向,为今后备战高考的学子指点迷津!欢迎三位老师做客新华网。

主持人:高考结束已经一周时间了,通过老师之间和与学生的交流中,大家对今年的文科综合试卷持一种什么态度呢?大家普遍反映怎么样?

北大附中政治教师 任维兵:今年的文科综合试卷政治方面总体来说都是比较平稳的,命题者出于这种求稳的心理,但是北京试卷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能力要求相对更高一点。选择题24和主观题38题都是传统的直来直去的设问,凸显了我们原来文综考察的比较弱的知识调动运用、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在北京试卷里面都很漂亮。比如说24题,让学生通过一份表格来判断国家宏观经济好坏的这样一个结论,隐含的背后考察热点就是CPI物价上涨的问题,但是它问得非常巧妙,这个表格的思维力度和信息容量非常之大,判断宏观调控的好坏不能只看GDP的指数上涨,与此对应的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也很重要,不是说物价指数越低越好,它是要和GDP上涨指数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样的话才能选准,我觉得这个题难度系数是比较高的。

还有一道题是38题,设问非常漂亮,没有明确让学生从经济常识或者是政治常识明确答题的范围。但是他提供的表格也是有一个非常丰富的信息含量。最后问的是综合图10和图11来分析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个原因应该是财政支出的作用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如果学生没有深刻理解这个图表里的信息所承载的知识点,那么他就不知道找到切入点,这就反映了北京卷对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我觉得这点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知识要求比较扎实,但是轻知识,更凸显了对思维路力度的要求。

主持人:根据听完三位老师讲述,我感觉现在确实对学生综合能力考察的要求非常高了。那么,三位老师看学生要想答好今年这份文科综合试题容易吗?需要特别注意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北大附中政治教师 任维兵:无论是文科教学还是高考选拔性的考试,从目标设定上都是坚持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潜隐在前两个方目标中。这三套试卷都有意识地侧重了学生能力目标的考察力度,尤其是北京试卷。四项文综的能力考察原来比较强调的是获取解读信息、描述阐释能力进一步强化的同时,也强化了调度运用知识,以前我们的学生都觉得无从把握这样的能力切入点,现在看北京卷能力考察有一个很好的平台。

第一个能力就是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试卷中有大量的图表信息,比如说北京的柱状图和折线的变化。如果你不理解背后的信息的话,这个题目基本是无从下手的。

第二是描述和阐释。很多的学生觉得这个题拿高分比较难,因为你描述和阐释的能力可能有缺陷,你要用学科语言来表述问题。这个特点反映的是比较突出的。

第三就是调动运用知识。要把点覆盖得要完整,避免学生看到了答案感觉到自己的答案丢点和少点,现在不仅要你答得全和准,也要进一步思考答案。

第四就是论证和探讨问题。有一道题就是体现的一种思维力度,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该国家增加投入的就由政府来全力完成。

主持人:各位老师具体谈谈今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一些特点。

北大附中政治教师 任维兵:王老师对地理学科的评价,放在政治学科也适用。这次出题追求大气,特别强调对知识点的精细考察。北京卷是一个“奇”字,对能力要求强度高,覆盖面广。我刚才在阐释四项文综能力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分析,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全国卷在地理学科,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考察上有所侧重。我就想到了北京卷和全国卷有一个特点,就是考察的重心呈现了一个结构性偏移的特点,这点在政治尤为突出,北京卷两道主观大题都是认识论,这在以往基本是没有过的,以前主要考察的重点是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价值观等等。但是现在考的都是认识论,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一两年前北京卷的大背景审视命题者思路的话就可以看到整体把握命题思路的趋势。北京卷在试题的设问上,近几年不断地成熟,去年一道高考题讲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约束,今年必须要使国家权利在阳光下运行,这种设问是极富创新型的,既让学生有比较高的难度,同时调动的知识一定要准确,你就要知道阳光下运行就是指监督,他问的是必须要监督的原因,这种信息的解读一定要非常到位,他不会直接问你如何监督,这种直来直去的问法现在已经不出现了。全国卷这方面的特点还是比较突出的,它是求稳的,让学生不能投机取巧地回答问题。

无论是北京卷还是全国卷都聚焦三个纬度的热点问题

主持人:三位都是从业几十年经验丰富的老师,那么请三位分别谈谈近几年高考地理、历史、政治试题的变化趋势好吗?

北大附中政治教师 任维兵:大家知道现在全国各省市有的已经进入新课程,有的还没有进入新课程,但是新课程有一些重要的理念,政治学科方面创新肯定是重要的一点,北京和全国卷所谓的创新,肯定在试题的设问、材料背景呈现、知识点逻辑关系考察力度上都会有所体现,学习思维的活跃也是扣在思维的基本理念上。另外,有几个整体的特点比较清楚。

第一、现在的试卷无论是北京还是全国的,都聚焦了教材、生活、时政三个纬度的热点问题。

首先、应该是教材的热点,比如说哲学题,认识论里面这种重要的教材知识点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重要的考察点。今年北京考改革开放30年,其实这就是学生应该熟知熟会的知识,如果这个点你掌握得不透彻,用语言表述的时候就不会到位。

其次就是生活热点的把握。比如说汶川地震、奥运圣火传递,这些热点在三套试卷当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渗透,有的是根本背景材料,有的是和设问相关的,所以也题型大家在将来备考的时候,在处理生活热点的时候一定要有热点问题的敏感意识,同时要立足于对应的教材主干知识的吃透和把握。

第三个热点是时政热点,比如说我国政治学科有三次重要的会议是必须关注的,当年10月份的党中央的会议,去年就是十七大,然后是当年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有三月份的两会。十七大报告的一些提法,比如说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追求公平正义等等都有比较突出的体现。我觉得还应该扣在主干重点知识上,这三个热点一定要聚焦到位。

第二、一定要充分重视四项能力的考察。现在命题质量的提升已经有所偏重了,思维能力考察、论证能力考察都要注意。

第三、基础知识是真正的基础。基础知识现在特别强调理解性的知识,教科书搬家绝对不行,你要充分理解知识,不仅要知道知识概念是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去年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教材里面从来没有提到过“约束”这个词,从来没有提到“在阳光下运行”这个词。所以这是将来在复习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应该明确的一个主要指导思想是要对知识点透彻理解。

将来文综考试四项能力会越来越强调能力的考察力度

主持人:三位老师在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把我接下来要问的问题都回答很多了。现在的文科是最容易与现实生活、时政知识相联系的,从去年以来的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及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到今年的党的十七大,两会的召开,甚至是和周杰伦的歌词都所联系。从老师们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学生不能死记硬背,他们有什么建议呢?

北大附中政治教师 任维兵:政治学科方面,我对考生和老师的建议,除了要强调基础知识精细化的同时,学生思维的范围开放性很好对应了新课程创新的理念。热点的把握是有一些规律可寻的,有一些是经久不衰的热点,有一些是纪实性的。还有一些是经久不衰的热点,对一些周年、纪念性的热点是比较敏感的,比如说北京考改革开放30周年,所以考生和老师一定要注意这个特点。热点的提出只是一个背景,或者是一个引子,对应的基础知识一定要透彻理解。有一些大家觉得已经考烂的热点,可能考得角度不一样。

奥运对应的基础知识不会穷尽,比如说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留学生有一系列的爱国的举动。完全可以对应教材基础点就是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公民有义务去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再比如说汶川地震,今年的试题反映很快,马上就进入了试题设问当中,汶川地震将来还可以对应教材的基础知识。比如说汶川地震以后,政府反应及时,国外相关机构援助。比如说汶川地震后出现大量志愿者,有大量来自于民间的自救力量产生等。

主持人:刚才我们已经把今年考试各个方面都分析得很周到。2009年高考的学生应该从今年的考试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接下来他们该如何备考高考文科?

北大附中政治教师 任维兵:政治学科方面,第一、09的考生应该充分重视08年的高考试卷的分析和研究,高考的质量确实精雕细刻,水平是比较高的,而很多的学生因为出于这种心理尽可能多做试题,这绝对不可取。如何分析08年的高考题呢,很多的学生会觉得“重中间、轻两头”,这个重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文综四项能力越来越强调能力的考察力度,要依托试题去分析学生的能力。

今年北京卷客观题里面有6个组合选项试题,全国一二卷分别是8个和7个组合选项试题,很多的学生比较犯怵,其实从答题方法完全可以做一个专题,因为组合选项必然会有着相互间的提示作用,他会和一个明显错误的选项组合在一起的,这种专题的训练是有价值的。组合的客观选择题在上升。文综四项能力应该说基础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如果离开这个基础,其他的能力要求无从谈起。今年的北京卷,包括全国卷信息的阅读量是很大的。比如说图表题,图表题中折线的变化,你就应该注意数字转折点。北京卷34题考的是办公会的次数和主体变化,如果你没有注意到变化你就判断不好,类似这样的信息一定要注意,考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立这些专题,比如说图表、史料等等。提炼的信息不能直用,如果你直接用拿高分不可能。但是又不能不用,你的材料信息阅读以后,获取以后标注出来,没有组合运用到答案组织当中去,你的答案的考察就是有问题的。类似的方法,我觉得考生和老师要有意识加以控制。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