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试题 >> 高考 >> 数学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2008年高考数学上海卷评析
来源:新闻晚报     2008-12-19 10:39:00
 

   今年高考的数学试卷,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七成试题来源于教材,给考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的试卷,更能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

数学试卷的特点

1.降低基础题难度,突出教材的考查功能

    填空题的前9道、选择题前3道过渡平缓,没有台阶,前4道解答题也没有设置思维障碍,直接考查对“双基”的掌握,以及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往选择填空题的最后一题都是新颖的难题,得分率很低,重点考查学生的能力。今年的这两题,明显降低了要求,第11题,重点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第15题考查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推理要求一般,不具有悬念。

    2.稳定理科试卷,降低文科试卷的要求

    2007年文理科高考均分相差17分,而今年相差12分,显示命题者缩小文理科分值差异的思想,填空选择题只有7道题相同;六道解答题中,第16、18题相同,其余4题是“姊妹题”,这样的安排,反映文理科的实际差异,以实现“理科保持稳定,文科难度适当降低”的命题设想。“姊妹题”突出共性,反映个性,体现文理科考生思维层次上的差别。

3.强调通性通法,考查数学思想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已是高考数学命题多年来所坚持的方向,并且提炼出中学数学的一些比较基本方法,这些方法以各种不同的层次融入试题中,通过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直觉运用来对考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区分。试卷突出数学知识主干,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体。基础知识全面考,重点知识重点考,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试卷凸显对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的考查要求,约一多半的试题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或分类讨论思想。

    4.贯彻“能力立意”,考查研究性学习

    试卷对能力的考查落到了实处,第11、15、21题考查了“研究性学习能力”,第11题,考生对问题的转化及图形分类标准的选择,区分了考生的思维差异,第15题的实质是考查将“若点P(x,y)、P’(x’,y’)满足x≤x’,且y≥y’,则称P优于P’”转化为“直线的斜率小于0”;第21题由于分类标准与学生习惯的标准不同,导致大部分考生不理解题意,此题的得分率也只有0.18。

5.考查应用能力,体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试卷恰当地考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题的呈现方式既有统计知识,又有解析几何的应用。解答题的情景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本题体现了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考生错误的解答给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大量考生试卷的抽样分析,发现许多问题,考生的错误解答折射出复习中存在的缺失。

1.概念不清,反映出学习中淡化了知识发生的过程

    在新的背景下设计问题,有利于克服“重结论轻过程”、“违背数学教育规律的不良倾向”,许多考生没有理解公式的意义及所处的背景,生搬硬套导致错误。如第18题,计算|MN|,许多考生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既繁琐,也容易计算出错;第19题,恒成立问题,考生不知道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分离参数,等等。发生这些错误,其中不乏成绩较好的考生,这正反映了加强知识形成过程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靠投身课外参考书,势必会陷入主次颠倒、舍本求末的误区,因此,回归教材,切实抓好基本概念及其性质、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结构。

2.通识错误,反映双基训练不到位

    考生的许多错误是由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够造成的,如第9题,大部分考生不知道中位数及方差的概念,反映出复习不全面,产生知识遗漏;第12题,由于学生平时过分依赖计算器,导致许多考生没有记住组合公式;第17题,许多学生不知道在三角形中求一边需要哪些条件?由此选择合理的辅助线,等等。学生平时做了大量的机械和重复操练,但是,缺少基本方法的提炼和归纳。

3.学习能力不强,反映出研究性学习培养欠缺

    高考命题努力使难度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同时又能达到一个较好的区分度,体现选拔功能,做到一种理想的平衡,需要发挥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功能,发展和完善其考查能效。第11、15、21题学生的错误解答,反映了学生过多的被动学习,缺乏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第21题,考生对以为分类标准的错误理解,导致18分的试题得0分,说明旧知识发生了负迁移;第20题对字母运算能力的要求较高,使得大部分考生难于完成,反应了分析问题能力欠佳,以及计算能力的薄弱、算理算法的模糊。被动的学习,使得学生遇到问题总是等待老师讲解,长此养成了思维的依赖,对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方法和兴趣。

    总之,接受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两个缺一不可的学习方式,只有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