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论文 >> 教师 >> 基础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教育碎片之四——传统应试教育 (一)
来源:作者: 赵明江     2020-10-23 12:17:00
 

   传统应试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分数评价为目标的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的目的

 

传统应试教育是以学习掌握知识、升学考试为目的,而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优秀、杰出的人,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探索、科学研究、创造创新。学习掌握知识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手段、工具和中途目标,应试教育误把手段、工具和中途目标当作教育的最终目标和目的,是教育目的不明确的表现。

教育的目的是将知识用于实践,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就是说,教育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而应试教育只到传授知识为止,与教育的目的存在着很大距离。

针对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教育问题,党和国家特别强调育人教育,并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许多人直言:教育就是育人。是的,育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古今中外任何朝代、任何教育都非常重视人的教育,把育人放在首位或重要位置。但教育只到人还不够,育人的目的有二,一是教育人怎样做人,二是教育人怎样做事。教育只到知识和人还未达到或未完全达到目的,还需延伸到事才能完全达到目的。而应试教育只到知识为止,距离教育的目的还很遥远。

没有终极目标和目的的教育是无果的,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其价值作用。

只有中途目标没有终极目标的教育是半个教育,半个教育培养不出合格、优秀、杰出的人才。我们的任务一方面对半个教育进行改造,一方面帮助它确立终极目标并走完到达终极目标的另一半路程,完成从传统应试到科学教育的转变。

 

传统应试教育的特征

 

知识性、统一性(共性)、封闭性、学习继承性、传授式、灌输式、应试、脱离时代、“述而不作”、远离科学、实践、运用和创造创新等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

共性化教育  共性化教育表现为教育的高度统一。统一教材、统一教学、统一考试、统一答案、统一评价、统一招生、统一录取,甚至统一分配。共性化教育对每一个学生实施同样的教育,把不同个体系于同一目标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把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智慧用同一种模式塑造成同一个人、同一种思维和同一种智慧;将多样性、特殊性、个性同化,无视差别、抹杀个性,违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原则,妨碍多样性人才培养。共性化教育把所有的人变成“一个人”,故中国虽人者众,却成才者寡。

共性化教育要求所有学生过同一条“准绳”,用相当于几个强国两亿多人的力量挤在狭小的空间为相同的目标展开竞争。他们获得了许多知识,但因“相同”和脱离实际而用途不广,导致许多教育教学的努力成为多余,许多教育投入没有结果,许多可塑造人才被埋没……

共性教育用人方式适合统一选拔、统一分配、统一使用的计划经济模式,而多样性市场经济却不喜欢同一模子倒出的货,而喜欢下各种 “蛋”的仔。所以共性教育不是市场经济的菜,以致其产品很滞销。

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各有所学,各有所长,各求其异,各得其所,使之成为不同目标的追求者,而不是统一教育的合伙人。

以教代学,以讲代思  师讲学生听,教则学,不教则止。常听到这样的对答:“教到哪里了?”“这里。”“这里呢?”“没教。”没教就不学。以教代学替代了学生自主学习,极大地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和各种学习能力的训练提高。

老师详细讲解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学内容,把细咀慢嚼的“馍”喂给学生,学生不用思考,不需要分析研究教材内容,也不需要制定学习计划,更不需要实践操作运用,只需听讲即可。长此下去,就会养成不动脑,不思考;依赖性强,自觉性差等不良学习品格。以教代学学生不是在自己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而是按照老师教的去学习。我们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主要都是让我们学会按老师事先规定的路子回答问题,而没有教我们学会研究问题。这样,我们从小就没有研究问题的习惯,也不会研究问题的方法,甚至连研究问题的意识也没有。——《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

“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个封闭的盒子里陈列着一段段沉郁呆滞的“木头”,讲讲讲,听听听,不停地往“木头”里灌耳音。“本来学生自己会学的,老师却喋喋不休”,不管有用没用是否感兴趣。“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烦了,腻了,难受了,忍着。台上没完没了,台下难过难熬。这时候心中便升起一种渴望,那就是自习。唯有自习才属于自己,才能学自己所学、做自己所做,唯有自习才能施展拳脚,自由翱翔,如鱼得水。“自主学习,归来兮!”“木头人”在呐喊。

主客体颠倒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客体,本该一展风采的角色不能出场,不该扮演的角色却大出风头,喧宾夺主压制了主体作用的发挥。把颠倒了的主客体颠倒过来,让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是提高各种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方法。

模仿秀  以下词汇代表着教育、科技、创作、思维创新:

智慧教育、科学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求异思维、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别开生面、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头脑风暴、脑洞大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电脑制作、创客活动、3D打印、5G技术、高新、尖端、前沿科技等等。现代创新层出不穷,而我们的教育却在“照样子做”“照例子写”“照着画“仿照说”,邯郸学步,依葫芦画瓢。

中国学生和国民从描红、临摹到现实中的照做、仿造,无有不是学习模仿。

仿照、模仿、照着做,鹦鹉学舌,完全照搬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凡类似事物,所写句子样式、表意和范例完全一样。如例:小鸟在前面带路。仿:小狗在前面带路。例:哥哥兴高采烈地说:“我数学考了满分。”仿:弟弟兴高采烈地说:“我数学考了满分。”……要求改变一下都遭拒绝,还搬出证据——“老师说的”“全班都一样。”如果抛开例子写两句话,就无从下笔——“咋个写嘛?写不来。”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或叫模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点差别都没有。创造性从哪里来?创新从哪里来?完全失去自我、正在走向危机的可怕的“克隆”教育正吞噬着中国基础教育和鲜活的生命,谁来拯救中国的基础教育? 

中国传统学习模仿教育已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科学教学采取学习讲授方式、对他人技术的模仿、制造业仿造、科研、管理机构照搬学校教学、管理、考核模式,出国留学生的书本学习型特征、做和活动再现已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意等等。《成长》的作者凌志军在与网友的交谈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微软总部有一千多名中国人,但很少有人进入管理层,问其原因,微软公司负责人说,中国人在那里是非常好的工程师,但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对老板说‘不’,没有想象力,开会不发言。不是说中国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是在于中国人太习惯于按照别人的思路去做事,缺乏主见和创造,他们不适合进入管理层。 ——weiaqr《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学习模仿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应用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掩盖了创新,使创造性普遍削弱或丧失。学习模仿型文化传统丧失引领作用,注定了亚发展格局。所有学习模仿都出自同一个文化源——传统文化和它的延伸,这种文化根源对创新是致命的,更新学习模仿传统是民族复兴的发端。

学习模仿是以他人为本,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创作。人有则有,人无则无,少为人先,少己所为。学习模仿一旦形成习惯和定式,创造性由此消失。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都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只知咀嚼别人咀嚼过的馍,却不曾想过借其“馍术”做“饽饽”或用猎物换猎枪,那么,除了模仿别人,永远也没有包括创造在内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模仿皆有本,没有样本,寸步难行。所以中国人被公认为模仿能力很强,想象力弱,创造力差。

传统应试和学习模仿是创造性和人才缺失的要因。

(更多“模仿秀”见“教育碎片”部分)

脱离实践实际的本本教育  有个学校曾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业作业再作业。”可没有人提出“实践实践再实践,研究研究再研究,运用运用再运用”的。

学书本、讲书本、练书本、背书本、考书本,老师学生关在学校内、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教读教科书,为考试、分数、升学拼搏。远离实践实际,在“黑板上种田”,“纸上谈兵”,不做、不研、不创,不知社会需求,生活需要,学生尽管学了很多,却什么也不会,解决不了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更甭说创造创新。

何博传先生说:“学习一个已知的解答的问题是训练,而学习一个未知解答的问题才是教育。我们面前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培训,这种教育受到的指责的重要之点在于:他把人的知识框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把在这个知识圈内的知识积累作为培养目标,人的智力与才能的高低完全由这种积累的多少来衡量,被称为‘仓库理论’。”这种教育“造成的矛盾在过去还不很突出,因为在社会变化发展较为缓慢的时代,最新的知识、教科书与实际应用三者的差距所造成的矛盾还不很尖锐,旧的生产方式通过教科书来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是很慢的。”“在社会与知识发生迅速的结构性变化的年代,这个问题便显得十分尖锐。如果我们的学生仍然被培养成一个书虫式的人,将会迅速被淘汰”。

美国早期教育也是传统的,但很快就发现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那样做——南北战争后工业化程度大大加快,教育也迅速发展,但同时国民为当时的教育不能满足工业化的发展表示不满,他们指责学校不能反映也不能适应和满足现实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纷纷呼吁学校必须屏弃只重视读写算,不重视实际的教育传统,要求注重职业培训和工业教育,“因而使国家的每所学校都成为准备生活的场所。”——《美式教育成功之谜》 李安编著 摆脱了传统束缚,踏上了新的路途,美国教育很快走向成功。

工商业的实际需要促使教育转变,美国既要求学校教育不断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强调学校要教学生使用知识,同时又强烈要求确保中小学生掌握起码的基础文化知识。——同上

时下,我们的教育几乎仍然整齐划一地学课本(虽然多了选学,同时也多了新的整齐划一),一笔一纸搞应试,分数仍是学生读书追求的唯一目标,“几乎每个人都专注考试”,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需求,几乎没有分数以外的成功、成才和机会。

有人认为,当前的教育也许就不能称为“教育”,只能称为“教学、教书、教考”

笔者对教育深有感触,觉得教育不是这样搞的,我们还没有真正弄懂教育。 笔者的教学成绩虽然很优秀,但心里一点不踏实,总有一种不对的冲动。远离教育目的,脱离实践实际,学不以致用,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我在心里呐喊,在文章里呐喊,在许多场合呐喊:“教育不是这样的!”我对学生说:“你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书本,这不是教育!教育是要动起来,走出去的!”于是,笔者结合教学,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例如测量计算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面积体积;模拟市场交易活动;上山采集新物种;下河坝拾鹅卵石作画;野外观察活动;夏令营科学实践活动;把课堂搬进太空——观看《天地神舟》载人飞船和太空授课;创办文学、科学小报等。与科学实践运用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无论多么重视,多么投入和努力,如果只停留于口头、书本和课堂,无论分析讲解多么深刻透彻,课堂打造多么精美,只要不与社会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也多是徒劳。教育只有与科学、实践、研究、运用结合,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请看下面的对话: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升学。

升学的目的是什么?

工作。

你会做什么?

什么也不会。

那怎么工作?

不晓得。

 

学的教育与无效教育

 

中国教育是学的教育,从 “学而时习之”,“学不可以已”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的都是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年寒窗苦读”“读书破万卷”说的是“读”。孩子上学叫“读书”,上课叫“学习”。我们的教育者、研究者和决策者都是书本和应试出生,其教学、研究、决策也显示出”“特点。读也是学,古今教育即为“学”的教育。这种教育学而不作,使用性差,不能或很少创造价值,难以使国家兴旺,人民富强,经济发达。脱离实践实际、学不以致用的纯本本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无效性。

无效教育包括无用知识和无效教学如这里提及的无用(包括过时)的知识和不必要的讲授、知识游戏、过多重复学习训练、频繁的大规模的考试、脱离实践实际的教学、不适合不同个体学习的知识部分以及教育资源浪费等。

一位大学生这样抱怨:我们学了16年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品德,11年自然生物,5年物理,4年化学,学得死去活来,考得遍体鳞伤,辛苦这么多年学了这么多东西,我们却什么都不是,等待我们的是四年的荒废和难以寻得的工作。总共也没有多少的青春,我们没有用来体味生活,而全部是荒废在了做不完的题目,曾经坚定的理想被应试教育无情的抹杀。我相信学16年的声乐,我们可以成为优秀的歌手;我相信学16年的舞蹈,我们可以成为优秀的舞者;我相信学16年的绘画,我们可以成为优秀的画家……这些各种各样,都是我们的理想,都是我们无法实现的理想。16年下来,我们什么都不是,只能拿着用青春换来的高考分数踌躇在大学校门,对前途迷茫,理想被习题淹没的再也找不到。我们在试卷中长大,在题目中成年,等到步入社会,发现自己一无所知。曾引以为傲的高分卷子2毛钱一斤。可是,这样的环境之下,你告诉我,我们的热血能换来什么?

这是对脱离实践实际和极具无效无用性的应试教育的控诉!也是人们对其不满意的问题所在。

脱离实践实际的传统应试教育知识利用率很低。据笔者了解,知识平均利用率不足5%,其中人数占比小的研究人员、创作者知识利用比较高,蓝领阶层知识利用率最低,约为1、2%;有的行业所学知识基本用不上,如部分服务业和体力劳动行业等。脱离实际、学不以致用的空疏教育导致知识利用率很低,知识利用低不仅造成知识、教育的巨大浪费,而且妨碍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教育的有效性作用应作为教育的重要考量因素。

知识利用率低与传统应试教育许多知识过时、无用、无针对、无选择,缺乏适用(实用)性和技术含量、教育脱离实践、研究、运用等因素有关,采取与之相反的教育方式是提高知识利用率的重要举措。

 “教育致贫”说。“教育致贫”是指教育投入未能使国民富裕,反使投入者家庭因此陷入贫困境地。教育致贫的原因:脱离生产实践,而学不作;缺乏技术的知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投入未创造价值,没有获得回报等。如古秀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既无一官半职,又不会营生,所以“固穷”以及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现代教育投入无回馈等。

虽然中国学生知识的学习世界领先,但学不以致用,不能或很少创造价值,对促进GDP增长,改变发展中国家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或先进国家前列的作用不明显而显示出单纯的学习教育很大程度上的无用性。发展不只依赖于学习而更需要创造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美国学生的学习落后于中、日、韩、新(加坡)、芬兰等诸多国家,可他们的大学教育质量和世界第一的创造力就足以说明学习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差别。

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教育是生活,关乎生活中所有事物,学习只是其中之一点,应试教育只及一点,不及其余,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

 

创造性缺失

 

应试是关于学的教育,创造性是关于实践的教育,应试教育与实践没有关系,所以创造性缺失。

传统应试教育脱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创造性缺失;缺乏科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创造性缺失;学而不作——创造性缺失;知识教育缺乏技术性——创造性缺失……

换言之,学习、模仿、共性化、标准化、控制化教育以及创造性实践行为缺失导致创造性缺失。

吴国盛教授说:“我们的教育传统是应试性的,因此通常偏爱‘标准答案’,偏爱‘整齐划一’,创造性所表现出来‘与众不同’‘异想天开’‘特立独行’,并不为所喜爱,这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致命问题。”

并非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而是中国教育从来就没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这是创造性缺失的最根本原因。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传统应试教育培养了学习应试能力,却丧失了社会和个体所需的各种能力,如实践能力、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尤其是创造创新能力,失去创造创新能力就失去了发展,失去了强盛,铸就了落后。亚洲是传统应试教育最盛行的地区,也是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创造性缺失使中国14亿人口大国无比巨大的创造力被极大地压制和削弱,使世界第一大国坐失成为发达国家和世界第一强国的良机而只能置身于发展中国家行列。

创造性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提高民族创造力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进入发达国家前列的战略措施;提高民族创造力必须扬弃传统应试教育,建立科学创新教育。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