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论文 >> 教师 >> 基础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教育、教学、课内、课外大融合(下篇)
来源: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华阳学校 赵明江     2016-7-21 11:42:00
 

教育、教学、课内、课外大融合(下篇)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华阳学校 赵明江

 

编者按: 赵明江老师论文<<教育、教学、课内、课外大融合>>, 思想独到,分析深邃,通过多层面分析,对教育、教学、课内、课外大融合理论专题研究进行了全面阐述。本网站编辑室特别推荐, <<教育、教学、课内、课外大融合>>(上篇)(中篇) (下篇),目录中以三个标题发布全文,以飨读者。

 编者附注:

本文共三篇.

此为教育、教学、课内、课外大融合(下篇)

欢迎阅读(上篇) (中篇)

  

二、课内课外的融合

课内、课外融合是课堂知识教育与科学、实践、运用等创造创新教育的结合,是教育自身的要求和科创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长期奉行单一的知识教育,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写照。教育教学都蜷缩在教室、书本这两个狭小的空间,没有或很少步出室外,走进广阔的社会、自然及科创空间。随着人类社会迅猛发展,科学王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过去仅有的一点书本知识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教育要能够跟上和促进时代发展,必须走出“家”门,从课堂教学的单行道走向全面发展的多渠道——走向图书馆(室)、阅览室、实验室、科研室、创客室,走向工厂、农村,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向太空。教育因此扩展到无限,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整个人类和大自然。便以此为认识、研究对象并建立一个融人类社会、自然环境,课内、课外,知识、科学、实践为一体的大课堂,创建一个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最大、最完整的教育体系。

课内课外融合的课堂在任何地方,室内室外皆课堂,社会自然皆课堂,地面太空皆课堂。课内是点,课外是面,课堂的点面结合,即课内、课外的融合。课内课外融合覆盖整个人类和自然。课堂是移动的,像别在腰间、揣在兜里的移动电话,可以带到任何地方,任何地方皆可进行教育教学。

课内课外融合是教育与自然、生活的关系决定的。教育各学科与自然、生活的关系:语文——生活、自然;数学——自然、生活;理化——自然、实验;生物——自然、生活、实验;历史——生活、经历;地理——自然、生活;科学——自然、生活、实验;体育——生活;音乐、美术——自然、生活……所有知识都来自自然或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教育要与自然、生活结合的原因。

(一)、课内课外融合是教学的需要

例如:教学旋转与平移现象时出现这样的情况:教材列举了一些旋转和平移现象,然后问:你还见过哪些旋转和平移现象?很多学生只能举课本中已举过的例子或只能举出玩具例子,举不出生活实例。他们除了书本知识,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所要的,于是老师抓住此事不放,非要他们举出两个以上书本以外的生活实例不可,并启发:你们家里、邻里、村里、社区、工厂里、工地上……那么多旋转平移着和可以旋转平移的机械或运动物体,怎么就举不出呢?他们在头脑里通过一翻苦苦搜索,有的勉强举出一两例,有的终不能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事令人很惊诧,且不说科学研究,创造发明,连最常见、最简单的生活现象都不知,说明我们的学生对生活漠不关心,对生活中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的教育脱离实际到了何等程度!要缩短教育与生活的距离,必须把目光投向生活,把教育融入生活。

联系实际教学,把课堂搬到自然、生活中去,研究自然、社会、经济、科学、生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场所,融知识教育、科学实践为一体,开辟创造创新教育,其巨大效能是空前的。

 例如二:前面谈到有关时间、人民币、物体的重量,还有对小数的认识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教学内容,对于缺乏生活经历的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十分困难,尤其是那些没有教学设施的学校更难。空口说空话,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焦头烂额,算来换去,一塌糊涂,反复讲练,仍难掌握。老师学生,苦不堪言,费力废时,收效甚微。相关知识,虽已学习,接触实际,却一无所知;学了不用,多已忘记,用的时候还得现学。如此教学,堪称蠢笨。不如改变一下方式,农村学生背上农副产品,到农贸市场或模拟市场去卖;城镇学生可到商场、农贸市场购物,也可做实际交易或模拟交易。自己称秤、算帐、收钱、找补。必要时,老师或家长予以指点。如果需要学习时间知识,再加一条:几时起床,几时出发,大约几时返回,再算一算,做了几时的买卖即可。

    “在做中学”不仅轻松快速地学会掌握书本知识,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超过半学期的教学内容,三两周即能掌握。把所学的工具知识用于实践,学会了运用,再回头学习相关知识,就变得简单容易,还用得着花那么多时间,费那么大精力去大讲特讲吗?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去,到自然中去,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在做中学,学会了交易,获得了能力和生活本领,培养了劳动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基础。这种融学习、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方式,正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杜威之所以伟大,在于发现了“在做中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实践教育真谛。

例如三:美国的学校是这样做教学的:老师布置一道作业——给每个孩子发一些饼干,到街上去卖,再将所卖的钱交老师。其中有一个中国孩子,把饼干带回家,告诉母亲: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母亲听后,掏钱买下了饼干,孩子顺当地把钱交过了老师,老师为这个中国孩子打了最低分,孩子母亲得知后,很生气地打电话质问老师,那位老师解释说:“我让孩子卖饼干的目的不在于收回钱,而是在卖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与人交流、沟通,在社会中学习实践……”美国老师的话使孩子的母亲深感惭愧,是她剥夺了孩子的社会实践[1]。又:老师向学生提供一些“事实材料”,这些都是原始的、待加工的不像我们这里都是加工过的材料,接着,向学生提供一套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方法或工具,然后让学生直接面对这些材料,施以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加工改造;在学生做这些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会提供一些支持,最后让学生展示他们做这些活动获得的成果......所谓学习,是由一个一个的具体活动组成的。[2]

    例如四:针对学生计算错误,结合科学事实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对人人都懂,无一不会的加减乘除的计算,但几乎所有学生都存在或长期存在计算错误,有的甚至很严重。虽反复强调,严格要求,但错误总是居高不下。这属认识问题,非方法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需在学生中进行严肃的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借助科学的严肃性帮助学生认识克服计算错误,在学生中树立起科学的学习态度。于是走出教室,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观察大桥:一座横跨江上,长一千多米的大桥,中间只有两个桥墩,这两个桥墩受力多大?桥面受力多大?自身的重量和越来越多的车辆行人,桥会不会垮?但几十年来它却安然无恙。如果建桥时犯了力的计算错误或其他技术错误,后果将会怎样?

观察高楼、烟囱、塔等高大建筑:它们矗立高空,直插云霄,不偏不斜,其中许多是用砖砌成的,每块砖的位置非常精确,没有误差。如果建造时有半点差错,后果将会怎样?

观察隧道:有的隧道长达几十公里,开凿时,从两端向中间推进,大山相隔,互不相见,打通时却不偏不倚,恰好接上,其准确度堪称一绝!。

了解导弹发射:发射一枚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遥的某个目标,可谓精准之至。发射前须对导弹运行过程中各种运动受力进行复杂精确的计算,没有误差。

卫星发射:不仅能准确把卫星送入轨道,还能准确将卫星收回。

宇宙飞船对接:两个不同轨道、不同速度的飞船,在太空中成功对接,真是绝中一绝。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需要36554846秒。茫茫宇宙中运动的物体,人们对其运动的时间计算能精确到秒,不能不令人叹服!

如此这些,就是科学。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没有半点虚假,没有一点误差。科学上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就是我们的学习态度。很多事情,人们要求科学地对待,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生活中的计算也要准确,为别人做事,算错了帐,轻者赔偿,重者赔偿加开除。自己的帐算错了,会造成损失或很大损失。所以,准确计算,不仅是科学的要求,还是生活的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通过坚持不懈的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计算一事引起了学生很大重视,并在心里扎下了根。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学生们的不断努力,计算错误降到了最低。从量变到质变,到后来,奇迹终于发生了:在计算全年级学生平均身高时,全班学生计算完全正确,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准确计算不在计算本身,而在培养严肃认真的态度。

    例如五:学生刚认识大数比较困难,老师就从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世界中极为庞大和及其微小的事物入手认识大数。如计算机软件大王比尔..盖茨向福利事业捐献50000000000美元,按目前的汇率折合人民币约328075000000元。人体大约由1000000000000个细胞组成。月球距地球300000000m,太阳距地球约150000000000m,还有许许多多星球到地球的距离要用光年计算。光的速度每秒约300000 km(公里),每分18000000km11080000000km125920000000km1年约9460500000000km,这就是光在1年里走的距离,一百光年是946050000000000km,一万光年94605000000000000km,一亿光年是946050000000000000000km。用米做单位是946050000000000000000000m。这才是大数。我们认识的数虽大,但比起这些无比巨大的数来,也算不得什么,是小巫见大巫。人们对要用天文望远镜才能看到的物体和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物质的分子、原子等都认识得清清楚楚,而我们对明明白白摆在面前的并不很大的数的认识都很困难,就显得没有道理!不过,有困难,不害怕,深刻认识,不放弃,困难就克服了。

    教学上,给学生一个“超前”意识,把学生的视线带进一个大环境——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解了宇宙中大小事物,培养他们的数感。站高一点,看远一点,眼下的事就相对小了,简单了。这样教学的目的是把复杂的事情从感觉上予以简化、易化,给学生一种“难者也易”的感觉,从而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增强自信,克服学习和认识上的困难。

把教学放到实践中去,利用实体直观教学,可轻松快捷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脱离实践,知识与实体缺少连接,没有本体参照,知识不能在头脑里形成表象,只能以概念形式通过死记硬背方式输入大脑,未切实关联概念所示事物,缺少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虽然学了,未能真正理解、把握,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把教学放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既能解决问题,又充分发挥教育的有效作用。

(二)、课内课外融合是实践(实验)教育的需要

教育出生实践,后转化为传授实践经验总结出的知识。因知识与实践分离,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今科学家、“创客”帮和杜威、陶行知们开始寻找教育的根;课内课外结合为知识与实践搭建桥梁,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知识与实践牵手“联姻”;越过天堑跨过断崖教育又回到了它本身。

在创造创新教育中,实践(实验)是第一性的,它对创造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与知识、信息技术、创客、科研结合产生的巨大能量使世界不断发生爆炸式裂变,新事物层出不穷,财富剧增,人们生活日新月异,世界像动荡的政坛风云瞬息万变。实践、科研教育将人类发展推向一个新台阶。

(三)、课内课外融合是知识运用的需要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解决实际问题,还为就业工作做准备。知识还用于实践探索,科学研究,创造创新。课内课外融合不仅把知识用于实践,还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四)、课内课外融合是创造创新教育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科学的世界,科学主宰一切。上帝被科学取代,神的王国变为科学王国。紧跟着,“大众创造,万众创新”的全民科创运动迅速兴起,全球科学大战打响了。

身处风口浪尖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科学战争。在基础教育领域,美国率先发起的“创客运动”狂飙猛进,迅速影响全世界,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科技命革,动摇了传统教育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基础。

 科创教育需要有合适的环境,课内课外融合为此开辟了广阔空间,使科学实践,创造创新教育顺利进行。为满足创客活动的需要,美国政府亲自为学校引进、创办创客空间并配备相应设备,除在一些公共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建立创客空间外,不少学校内部也开始着力把学校图书馆和部分教室改造为创客空间。

 创客运动的蓬勃兴起,迫使教育转型,走出传统课堂,走进创客、科研、社会、自然和宇宙大课堂,投入这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

    创造创新教育事例:

    事例1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二小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学习,他们组织学生开展自然科学研究,如对《金秋植物大观园》、《太阳与我们远近的研究》的研究获得了成功。其中《太阳与我们远近的研究》获资阳市教科所“青少年科技创新研究”一等奖和四川省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获“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研究类一等奖。

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活动中开展社会调查和环境调查,其中“九曲河水质污染调查”、“交通事故调查”等十多个课题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九曲河水质污染调查”为例,调查污染的原因和严重影响及提出整治建议等,把调查报告提交相关政府部门,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后的治理中,部分借鉴学校的研究成果。

雁江区第二小学的生活和社会调查,深入各个领域和角落,出现了很多优秀案例,20092011年的三年中,关于生活方面的调查报告就有180多篇,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3

事例2

    四川广安邻水二中积极开展科技活动,组建专兼职科技教育团队,编写校本课程《科技课》、《带你去创新》,在高一开设了科技课,高二开设了通用技术,配置了科技活动专用室,破格引进3名有特长的科技教师,并设置了“名师工作室”;还多次选派优秀科技辅导员到外地考察学习......通过艰苦努力,邻水二中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科技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省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6 项。邻水二中用自己的科研行动,在广安市竖起了一面科技教育旗帜。[4]

事例3

湖南浏阳高中学生张江杰,觉得呆在教室里读死书消磨时间没有出路,便离开课堂,走出学校,投身实践,搞创造发明,在母亲中学教师江其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科研公司和崛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张江杰从小爱发明,从小学到初中先后发明了“海陆空多栖玩具”、“电子蜡烛”、“懒人课程表”等。高中阶段,研究出了一系列神奇发明。2012年初,研制出“烟花炮竹无线电点火系统”,被烟花炮竹厂商视为“法宝”。同年秋,南方因高温多发森林火灾,引发张江杰决定研发一个能够远程控制的森林防火系统。为了获得精确数据,张江杰带领几个员工冒着腊月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恶劣气候,翻山越岭,去衡阳市东部的大围山做数据参数测试,一连几天不回家,每天啃着干粮搞科研,母亲多次打电话要求他下山他不听,直到测完最后一个数据,除夕之夜,才回到家。双手冻伤的他,还安慰心疼落泪的妈妈。通过艰苦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森林防火系统”。接着又成功研制出“地震生命探测机器人。2013年又研发出刀枪不入的“智能安全衣”,受到学生、反恐人士和野外探险者的追捧。为了为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张江杰进入大学学习。他一边学习,一边研究,2014 4月,在指导教师谭迪熬的带领下,又发明了一种“电脑波控制假肢系统”,并获得第113届巴黎国际发明金奖。随后又和团队一起研发了一种“哑语装换系统”,该发明可帮助特殊人群开口说话,并通过手语扫描,适时翻译成多国语言。此项发明再次获得114届巴黎国际展览会金奖,令无数欧洲人对这项“中国创造”着了迷。接下来张江杰将在欧洲建立公司办事处,继续致力于他的科技发明和产品研销。[5]

事例4

四川省泸州市泸师附小教学与科研结合,在机器人的设计研制使用上取得巨大成功:20158月,获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一等奖;第九届亚洲机器人锦标赛金奖。在之前几年中,多次获国内外机器人实践活动、选拔赛、竞赛一二等奖。“扬威亚洲,惊艳世界”的成果,掀开了教育与科学实践结合的新篇章。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与科研结合创造了奇迹。早在2008年,泸师附小就被省科协授予“四川省少年机器人实践活动实验学校”称号。他们是知识的学习运用与科学实践结合的典范,培养出具有STEM素质的人才。在机器人的全方位的学习、培训过程中,培养、锻炼了学生在科学、工程、技术、数学方面的能力。比如:机器人研究需要“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程序编写过程中的逻辑运算等等。同学们在知识的掌握、运用方面表现很好,在老师的指导培养下,不仅科研出色,学习也很拔尖。无论在本部还是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都是班上的佼佼者,好多有名气的学生被名校抢招。真是学习助科研,科研带动学习,学习科研双丰收。[6] 

事例5

陕西铜川第一中学教师赵文忠,二十多年来,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潜心指导学生科技发明活动,先后有4000多名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获得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59项,国家、国际奖52项,全国发明专利8项。[7]赵老师走出了一条教育与科学实践结合的发明创新之路,是教育与科学实践结合的典范,为教育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事例6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是劳动教育、做中学、做中研的典范。从1958到现在,劳动教育从未间断过,而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升华,从劳动到科研,走出一条教育创新之路,回答了幸福是从劳动创造中来的问题。

立新小学要求学生生活自理,料理家务;到工厂、农村、部队、高校实验室、市图书馆等地参观、劳动、体验.......立新小学的劳动教育不仅认识劳动的意义,而且特别注重知识的运用、技艺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在做中学、做中研,学中做、学中研。他们开辟“六园”:果园、花园、菜园、农作物园、葡萄园、小动物园;“六室”:插花室、无土栽培室、烹饪室、陶艺室、电器拆装室、木工室。在“六园”“六室”里,学生们得到了劳动锻炼,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用校长随桂凤的话说:“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是新知识、新能力的综合学习。”

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最高落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两条途径:班级创意课和科学实验课。一到周五,孩子们都提着“创意分工具箱”来上学。他们用最简单的物品或废弃物就能做出各种艺术品。从构图、布局到制作,全靠同学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立新小学还是“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所有班级都成立了班级科研所,主要开展生物科研、科技创新、社会调查三类研究。

立新实验小学还开设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层阶梯式科技培训课程的科技实验项目,对科学知识、科技制作、科学研究进行学习、培训、研究。并请农经专家到学校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补充专业知识,以便更好指导学生的科学实践;还组织具有各种专业背景的家长,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参与到课程建设当中。

学校对劳动、科研及成果定期进行检查评比。

对立新实验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是:“有独到的见解”、“思维方式显现独特优势”。

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是一盏明灯,不仅不灭,而且越来越发扬光大。如今,正向着科技迈进,走知识、劳动、科技结合的道路,为全国教育做出了榜样。[8]

事例7

北京八一学校2017年将发射中学生科普卫星。该卫星将在航天专家指导下,中学生直接参与其设计、制造、测试、发射、地面站建设等研究工作。中学生科普卫星研制目的是向中学生普及航天知识和提升中学生对航空航天技术的认知。还将从卫星发射中获得多种信息利用和开展科学实验。

中国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将与八一学校共同开发航天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计划在全国发展200所航天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组成卫星科技应用教学与卫星创客实验室联盟以促进“创客、创新”文化建设。

航天专家还将与八一学校联合组织天地协同的教育和科普活动,创造性地将高科技人才、技术、精神、文化等资源与学校科学素质教育对接,培养一大批高科技人才。

据悉,继卫星发射后,还将开展中学生首枚火箭制作与发射创客活动。[9

实例8

美国的创客教育

“创客”意为运用信息技术等进行创造发明的制造者。随着实践教育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客队伍,逐渐发展成一场运动——“创客运动”。发端于美国的创客运动,极大地影响美国基础教育理念、环境设施、课程建设、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革新。美国中小学的创客空间作为融“做”、“创”、“学”为一体的环境,既是活动的乐园,创作的场所,也是知识的殿堂。于此,美国政府、总统、“创客教育”公益性组织及创客传媒、谷歌等机构对创客运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早在2008年,总统奥巴马就曾谈到,新技术的潜能在美国中小学教室中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政府要帮助学校在环境设施中融合更多的技术元素......200911月,奥巴马发布“为创新而教”的行动宣言,呼吁“每个学生都应成为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随后,白宫启动“创客教育计划”,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创客。2012年,美国政府提出在未来四年内在1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同时配备相应设施。与此同时,美国学校教室也变身创客空间。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客运动得到很大的发展。科学创新教育,创客教育,美国又领先一步。

    美国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都在动手“创”。自己做或一起动手做,运用信息技术和实际操作结合等手段进行创造发明。美国的创客教育落实到创客课程中,开发各类科技含量较高的创客课程,以保证创客教育的有效实施。通过开展创客教育活动,学校实现了必修和选修、分科与综合、学科与活动、显性与隐性等诸多课程之间的整合。美国教育都是结合科学实践、创造创新进行的,纯知识教育在这里不存在,他们根本不用这种方式教学。他们都在“做中学”,并把杜威的“做中学”发展为“创中学”。在“创”中运用旧知识获得新知,并将其内化、巩固、提升和再用于实践,作滚动式循环,做到知识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基础教育中的创客运动在扩展学生学习空间,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和钻研。“创”是学生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创”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坚定信心,坚强意志,提高勇气。小创客们在谈到创客体验时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动手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次令人刺激的冒险活动”;“我宁愿不吃午饭也要做哪些有意义的事”;“在创客空间度过的时光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真正的能力”。有的学生在,为期12周的创客类课程中学会了制造小火箭、使用3D打印机、制作电影。他们高兴地说:“每当创造出一个作品之后总是迫不及待地继续创造更多的东西”;“在我创造出第一个小火箭之后特别渴望尝试一种更新式的设计。”一位叫吉姆的创客课程老师认为,这12周的课程所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以往他曾教过的任何一门其他的课程。创客教学研讨活动,有时对于短期内难以学懂、学精而又急需的知识或技能还要请相关领域的学生家长或校外专家学者给学生甚至教师讲课。

在美国基础教育中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客运动。随着全球科创时代的到来,创造发明不再是少数科学家、发明家、设计师、研究者的专利,而成为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普通人的活动。创客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众创中的一员,人人都可成为发明家。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预测,在未来10年,创客运动将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创造力,使更多人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全民创造的局面。目前创客运动在全球迅速蔓延,并开始在教育领域掀起一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浪潮。[10

......

以上科创事例只是科学教育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列举和未列举的创客、科研决定和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教育的发展、走向。

   三、结束语

   教育、教学、课内、课外融合打造完美教育,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发展。“融合”是传统知识教育向实践、科创、运用教育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人本、知识、实践、科创结合的道路,使教育真正步入正轨。“融合”把传统课堂扩展到人类社会、大自然和广袤的宇宙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之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和创造创新人才。课内、课外融合是实践创新教育和科创时代的要求;构建课内课外融合的课堂,为教育教学、知识的运用、实践探索、科学研究、创造创新教育创造条件。教育、教学、课内、课外大融合开辟教育新天地,开创历史新纪元。

(全文完)

 参考资料:

1]张道明《教育岂能轻视过程》 《教育科学论坛》 2012.12

 [2]刘青松《美国中小学课堂的特质》 《基础教育课程》2016.2

3]《四川教育》2013 .1

 [4]《跨越之路——广安市”部省共建家园改革发展试验区“纪实》《四川教育》2015.11

 [5]《“怪孩子”当上董事长:90后张江杰的创客生涯》《分忧》2016.2

 [6]王彦容《扬威亚洲 惊艳世界》《泸州晚报》 2015.12.30.

7]熊生贵等《新课程·生命课堂的诞生》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1

 [8]《立新实小:劳动为教育开新路》《人民教育》2015.22

[9]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

[10]宋秋英:《“创中学”引领美国基础教育》 《人民教育》2015.22

 

编者附注:

本文共三篇.

此为教育、教学、课内、课外大融合(下篇)

欢迎阅读(上篇) (中篇)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