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 >> 论文 >> 教师 >> 基础教育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如何寻找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来源:     2005-7-23 15:48:00
 
 《温州日报》编者按

  “叮铃铃,叮铃铃……”,热线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有“他比汪丁丁更厉害,我们更无奈”、“学生应该有点敬畏心”的声音,也有“这个老师有点孩子气”的说法,老师、家长、学生对一位班主任“我不知道该怎么做”的关注出乎我们的意料。从传统的“师道尊严”到今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看来,今天如何当老师,今天如何做学生,怎样寻求两者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在此,我们选登几名老师、家长、学生的一些代表性观点,以期引出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老师没权不让孩子上课

  拉拉

  现在当个老师挺难的,对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来说压力可能会更大。

  但是,作为一个家长,我认为不管学生犯了多大的错误,老师都不能剥夺学生的上课权,也就是受教育的权利。

  记得有一天上午,我接到老师的电话,称我的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要我把孩子立刻带回家(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孩子算得上一个好孩子,成绩也较优异)。说实话,当时我很生气,电话中就直截了当告诉她,她没有权利不让孩子上课,有什么事情等下午放学后再说。我认为动不动就拿不许上课来威胁和惩罚孩子的老师,其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学生的主宰者。

  那位班主任的文章里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什么这爱是这么的窄,只有老师理解学生的错误并苦口婆心地劝说才是爱呢?”我认为说这话的老师对爱的理解有误。爱,不应该是“理解”学生的错误,而是通过巧妙的办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提高其修养。我认为,爱,还应该既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成年人,平等对待他;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还不能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孩子,进行耐心的引导,讲究方法和方式。

  信中提及的女孩确实不懂得尊重别人,自由散漫。然而,老师算总账的教育方式值得反思———为什么不及时一一指出呢,矛盾一个个化解,效果不是更好吗?

  有其母 必有其子

  侯秀云

  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恐怕是每个老师都有过的困惑。特别是我,身在政教处这个位置上,感触更深。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生源良莠不齐,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模糊管理,但有些事情是必须处理的,处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惊动家长。如果家长配合的话,那对该同学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有些家长娇宠自己的孩子,认为学校老师是故意跟他(她)孩子过不去,那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我说个例子吧:今年开学初,有几个高一新生严重违反校纪,家长叫过来后,态度诚恳,和学校的处理意见保持一致。结果是,这几个孩子再也没有犯过错误。最近,又有一学生严重破坏学校公共财物,是我自己发现的,但家长过来后,却蛮不讲理,结果可想而知,该同学的表现是越来越差。

  我曾经问过一些早晨不愿意起床的同学,在家里妈妈也会叫你赖床吗?回答是“妈妈还叫我们多睡一会呢”,正是由于家庭的娇惯慢慢养成的习惯。所以,想改变不良习惯,就要有个过程,这就增加了我们的教育难度。

  另外,我认为,现行的教育法也有弊端,什么规定学校不能处分学生。这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很不利的,学校毕竟是学校,总应该有自己的校纪校规,难道对违纪的学生视而不见?确实,处分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但毕竟对学生有个警醒的作用。总之,要想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家庭教育不可忽略。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适合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因人而异,可能会取得一点效果。

  走进“牛筋”的心

  牛筋

  牛筋是难啃的,就像我,一直是个不守“规矩”的学生,早修时阔论闲事,上课时心神游离,牛脾气发作时还敢顶撞老师。无疑,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个怪且坏的学生。但,个性的形成总有原因,没有深入了解,就无法进入我的内心世界。其实,我所表现出的一切,都是来自对生活的茫然和困惑,比如父亲早逝,导致性格压抑、敏感,也就是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家庭问题”较为突出,我认为老师除了教育专业知识外,更应走进学生的内心,适当的“投其所好”,只要做了学生的铁哥们,互通心门,万事也就好商量了。

  我没办法指责孩子

  方海东

  我知道,如果是在老师面前说责备这样的话,无疑我是会被同行当作脑塌的。但,我还是想说,我没有办法指责孩子,因为孩子的表现和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基本吻合。

  教育的效能来源于师生沟通的艺术。但是在这个老师的沟通过程中,却看不到能够促进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第一,在学生迟到的时候,她把学生堵回办公室里了。当这个叫汪丁丁的女孩带点不屑的神态顾自外出的时候,老师加以阻拦和责骂。实际上,从这个同学的外出和神态,我们知道,她对这个老师的处理是有自己的看法了,而且是很不以为然。老师这样的处理办法不是第一次了,所以她才是这样的表现。可是,可能有很多的老师会说,那是我在爱他们啊!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爱呢?而且爱的双方都是痛苦和难以承受的?

  第二,老师列出了这个孩子几乎所有的开学以来犯的错误。我们可以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工作中,我们难道喜欢听领导一直讲我们的过去的错误吗?当然不是。

  第三,这个老师拿自己的行为和孩子比,孩子不吭声。我觉得这时她的反抗在心里。有人说得好,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江湖。孩子有他自己的社会,在没有进入到你的社会的时候,是根本不懂你的社会的,他们也不懂大人间的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常常可以说,这个孩子这么大了,怎么还这样孩子气?就是这个原因。而现在老师拿自己的观点来加在这个孩子的身上,这样怎么能够让孩子明白你的教育在干什么呢?这样只能使这个教育的效能发挥到最低。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在教师进行教育的时候,教师最需要的是走入孩子的心里,也就是说,教师要同感孩子,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但是现在的事实是孩子要反过来同感教师了,那怎么能解开他们心里的问题?

  第四,这个老师为了把事情化到最小,开始和孩子谈话,并且检讨自己。这个态度和起先翻了一个个儿,我能理解这个老师的做法和想法,但是我却不能够认同,因为,这样之后,你在孩子的眼里是什么呢?你在又一次地否定自己的教育啊!其实,教育有的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点点的冷静,就可以了。

  请聚焦自我教育

  吴雨

  交往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本质。丁丁建议:“你应该私下里找他谈话才好”,恰恰表达了学生对交往的渴望。但交往的需要在人生不同时期的表现是不同的,也是因人而异的。小学低年级的一些孩子甚至会故意以恶作剧来吸引教师(家长)的注意,以实现自己与教师(家长)的交往。

  其实,理想的师生交往是以真、善、美、乐为价值取向的,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教育指向的。

  问题在于,目前的教育普遍存在“虚假交往现象”。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种:一是交往的形式性。“谁叫你去上课了”、“谁叫你迟到了”等责问除了激发对抗情绪,其内容已远离交往所应当承载的文化意义。二是交往的造作性。教师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猜测学生因思想不重视而迟到,忽略了学生不同的内心感受,交往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真实性。三是交往的垄断性。教师当众把丁丁从开学至今的过错一一具体罗列出来,这种只关注缺点的教育,对个体来说常常是以埋没优点和特长为成本的,对全体而言则往往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四是交往的独裁性。教师要求丁丁设身处地为其他听课的学生着想,自己却可以当众训人,并以向家长告状威胁,教师在交往中不自觉地扮演着“法官”的角色。

  汪老师发问:为什么只有老师理解学生的错误并苦口婆心地劝说才是爱呢?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为什么调皮的学生往往更记得老师?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毕业后常常就把老师忘得一干二净?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或许是调皮的学生因常挨批评,一旦得到一点关心,就更加难忘吧。

  汪老师依据“人是要走向社会的,有些服从是做社会人必须该有的底线啊”再次发问:为什么学生服从某个老师的管理才算是这个老师的成功,而不是在教育中提倡服从的理念———服从行为规范的约束而不是服从某个人?

  我说,民主的本质是对规则的服从,但前提是这个规则必须是好的。至少,规则的制定要吸引成员广泛参与,内容要得到广大成员的认同,实施要简明易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主人,才不至成为被动服从而又心怀不满的无所作为的被治者。否则,从服从某个人到服从行为规范的约束,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进步。为什么只强调对于规则的服从,而从不拷问规则的形成过程?我以为,规则比服从更为重要。因为无法可依,人们还可以有所期待。如果这个法在制定、内容、执行上有严重问题,有法可依所培养的恐怕只能是服从意识,而不会是规则意识,带给人的更多的是失望甚至绝望。

  在本案例中,我们为什么只想到向家长告状,而想不到学生集体、学生自我等其他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原因就在于我们习惯于直观线性思维,而不是系统整体思维,从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育以自我为中心,才会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毕竟,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只是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内因。教育的合力未能在自我教育上聚焦,正是当前教师烦恼的根源,也是学生负担、家长担忧以及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所在。

  有所敬畏比较好

  陈开玖

  现在处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人本思想落实在教育上目前是关注学生的一切,一改从前教诲与训练为主的教育方式,大力提倡尊重民主平等,张扬个性,忽略规则意识。不错,人格上人人平等,问题是,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处在求学阶段,学校教育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处处放任学生的自由意识,淡化规则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吗?

  一个学生抱怨作业量多,用上了“反正老师你又不用给我们发工资”的话语;课前演说话题的讨论,一个学生提出要讲老师的缺点,发泄发泄;相处了两三个月的学生,居然不知道科任老师的姓名,只有每天要老师打课堂纪律分的同学知道老师的姓;讲台上老师平易地讲述自己的读书琐事,台下有人随意地来一句“恶心”;考试作弊被发现,居然随口粗话,被叫去谈话时说这只是语言习惯问题;等等。

  有所敬畏,才能有所成就。以学生为中心,更必须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学校,是求学的场所,是成长的园地,并非泛滥粗野粗俗粗暴的跑马场。

  这位老师让学生软下来的是那两句话,这两句分别用角色替代(我要是擅自不来上课,也不请假怎么办)、念及父母(我要跟你父母联系一下)的方式提醒学生个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教育者说的方式很重要!作为老师自己,奉为神灵的规则是学校班级管理的规则,似乎并非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并不曾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拥护,当然这与她是接任新班级有关。

  老师当然要爱护学生,爱护有多种方式,和风细雨是爱,当头棒喝也是爱。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明白自己错在何处。“你这个东西,怎么能这么读书?读书首先要读出它的好来!”这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的一位学者回忆当年导师的训斥,那时自己轻狂地批评一部老师指定阅读的书遭遇此等呵斥。第一次的教诲受益终身,令他从此以学习、吸收、严谨的态度对待学问。

  我和老师“斗智斗勇”

  雪花飘飘

  说实在的,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现在的学校也不是一尘不染的净土,现在的老师也不都是“与时俱进”的,有时还会一厢情愿地“教育”学生,自己急死,效果又不好。所以,我一直给孩子灌输的是,每个人都有缺点,老师也一样。老师说的、做的不一定全对。

  记得女儿刚上小学不久,每次去接,老师总要“告状”说,女儿上课屁股坐不牢,特别是后半堂课,不是单腿跪在凳子上,就是半坐半站的,“行为规范怎么这样差?”还有,“下课时就像一匹野马,跑来跑去汗津津的……”“一点不像个女孩子的样子”,我问老师,女儿上课是否听讲,表现怎样,说是听课还认真,发言很积极。我就觉得老师有点大惊小怪,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一口气坐上45分钟也受不了,更何况小小年纪还要正襟危坐,多难!至于下课不要呆在教室里,去操场跑一跑,是我老公的要求,认为对孩子有好处。但我考虑到老师的习惯思维方式(老师自以为很负责的),我一边表示一定配合做工作,一边委婉地和她聊起国外学校的课堂纪律,聊起我所认同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理,老师开始有点不高兴,后来还是认为“有道理”。还有一次,女儿回家说,“妈妈,老师真厉害,铅笔一折就折断了。”我问她怎么回事,说今天上课时,某某小朋友老是玩铅笔,不听讲,老师生气了,就把笔夺过来折断了。我告诉她,上课不听讲,做小动作是不对的,但老师做得也不妥。后来就旁敲侧击地和老师聊了聊对此事的看法,为什么那么“费心”?很简单,我爱孩子,我想让她学会分辨,但要考虑老师的接受能力,不能让老师因生气而迁怒孩子。

  还老师一些严厉的权利吧

  莫愁乎

  我们不应该因为一些细节(比如老师该不该不让学生进教室)而冲淡了主题,老师的困惑远比这些细节值得关注。老师真正的困惑在于“民主、平等和对话在纠正少数学生的不良顽疾上究竟多大程度有效。”

  凡是当过老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真难教!而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也越来越没有办法了。这几年老师和学生关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道尊严”渐行渐远,“民主、平等和对话”成为主流,这是进步。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现在“主流”变成“独流”,失去了应有的多样性的补充,矫枉过正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稍微严厉一点,就有可能犯忌语,而反过来学生却无所顾忌,动不动就说老师伤他自尊,要老师道歉。听说更有甚者,老师当众批评几句(注意,并无侮辱之词),觉得丢了面子,就要从窗口跳下去给老师看,除非老师下跪赔罪,老师怎么办?现在的形势下只有下跪,息事宁人。虽然,谁都知道学生只不过是吓唬吓唬老师罢了,但是老师敢存丝毫侥幸心理吗?

  在以前,这是闻所未闻的,学生断不会有这种念头。这都是惯的结果,家里惯着,在学校里还得惯着。不仅仅是老师没有办法,就连学校也没有办法,退学回家的话,他可以去教育局告你剥夺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是虚构,真有其事)。我不禁要问,社会到底给了学校多大的权利去教育那些难教的学生?当教师失去一定的惩罚的权利,教师的威严就荡然无存,而威严对这些学生恰恰是需要的。

  “感化”对“能感化者”才起作用。理论上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感化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令人感动的名言,是教师们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事实却不总是这样的。

  从传统教育漠视学生自尊的阴影中走出,“民主、平等和对话”以及“赏识教育”、“成功教育”使得绝大部分学生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这是多么令人愉悦。可是在对“师道尊严”的一片声讨声中,一部分(哪怕是极少数)学生理解为“现在老师不敢拿我怎么样”,又是多么令人担忧。

  另外,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是不争的事实,听不得半句批评,经不起一点挫折,是不是与片面强调“赏识”和“尊重”有关,值得深思。在学校里,老师可以做到和风细语,先去尽量发现你的优点,然后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指出缺点,如果总是要求老师这样做,那对学生来说,眼前是顺心了,但是踏入社会以后还会总是这样顺心吗?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整体变差,加上社会舆论对老师的苛求,我担心老师们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是最省心省力也是最安全的。但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在学校里总是沐浴在“平等”里,就有可能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社会现实存在的不平等,伤害将会更大。还老师一些严厉的权利吧,只要不伤及人


■相关链接  
  • 温州:民政局昨收到捐款12万多 小学毕业生捐出现金
  • 哈尔滨:小学新生昨开始报名 学生综合素质比往年提高
  • 广州:海珠区越秀区昨完成小学升初中电脑派位
  • 安徽:安徽大学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
  • 海南:10月自考,8月1日至10日可报名
  • 学生才是我真正的老师
  • 浙江:七月自考成绩可以查了
  • 此时无声胜有胜
  • 《三顾茅庐》教案
  •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