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当教育变成杀鸡取卵
|
来源: 2005-7-23 15:48:00 |
|
读完这篇题为《七中现象的远虑与近忧》的文章,脑子里跳出两个成语: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不惜牺牲孩子休息和娱乐的需要,不惜违反教育规律、违背教育宗旨,这是为什么呢? 是为了孩子吗?确实,能够考上好的高中,就增加了考进大学的保险系数;能够考上大学,将来的生活前景就可能比不上大学要好。但是,为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就把所有的手段用到极致,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这是提前预支孩子未来发展的资源。对孩子的未来不负责任,又怎么能说是为了孩子呢?至少,动机和效果不统一。 人们常常把教育的短期行为,归结于“优质教育的资源不足”、“高考竞争过于激烈”。其实这里面也有利益的驱动。一个学校升学率高,就会有无数的家长蜂拥而至,形成卖方市场,增加学校要价能力。在每一个城市,都有这样一批学校,因为升学率高而能从家长那里得到大量的“助学捐款”。这些学校有气派的校舍、良好的教学设备,老师的收入也大大高于其他学校。如果这些学校是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本无可厚非。但是相当多的“名校”是靠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来换取高升学率,从而使自身获利。 可怜我们的孩子,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却没有人来保护他们休息的权利、娱乐的权利。他们被异化为学习的机器,至于有没有“后劲和潜力”,那不是老师们所要考虑的。 从应试角度讲,七中成功了,大量的作业已经可以使学生“熟能生巧”,机械地做出反应;从培养人的角度讲,七中正在走向失败。只是这种失败,要滞后很多年才会表现出来。那么,谁来为这种失败买单呢? 《中国教师报》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习宝库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