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 >> 职场快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华尔街离中国职场究竟有多远?
来源:新浪财经     2009-1-16 9:30:00
 
 华尔街离中国职场究竟有多远?

  金融危机的同一首歌

  2008年的深秋,整个欧洲都被震惊了。

  早在此前美国次贷问题乍现之时,整个欧洲大陆还认为事不关己,一脸置身事外的悠闲模样。没有人想到,转眼间,火已经烧到了家门口!冰岛破产危机、匈牙利资金外流、荷兰银行陷入困境……欧洲人脸上的笑容,突然僵住了——危机,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如海啸般涌到了眼前。

  在华尔街与欧洲大陆,金融圈内的华人精英们向万里之外的《中外管理》讲述了发生在那里的真实故事,令人触目惊心、感同身受……当我们切实感受到这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华人精英们在裁员、降薪、破产、失业面前手足无措的时候,同样看似隔岸观火的我们,是否已意识到了危机的迫近?

  华尔街的风暴用了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便席卷过了大西洋,盘旋不去。同在一个地球村的中国企业和中国职场,又如何能奢望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我们过去常说,西方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那么如今,西方的的上午,就是我们的下午,已无需隔夜。在新年伊始,我们讲述那大洋彼岸甚至大洋彼岸之间的故事,就是借此让万里之外的我们,切身意识到:地球实在太小了!真的。在同一轮阴霾之下,我们其实都将吟唱“同一首歌”……

  但我们身临其境心心相惜,并非想进一步为恐慌与焦虑推波助澜。我们借助专家或超然或切实的专业分析,希望唤起的是中国企业界理性的危机意识,缜密的危机处理,与平和的危机人生……

  除了焦虑与坚守,我们——不论雇主还是雇员,还应该做些什么?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全都走向另一个方向……   

  ——狄更斯《双城记》

  越来越多的坏消息让艾薇开始变得一筹莫展。

  自从2007年7月被荷兰银行这家欧洲最富盛名的银行私募投资部门招入帐下之后,一年的时间里,艾薇发现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要超过12小时。这与外人所想像的投行精英们的高品位生活大相径庭。除了应付日常事务,还要不断地接手离职同事们留下来的项目,这让她不堪重负。

  而关于裁员和危机的消息还在不断被演绎,看来最坏的事情,还没有到来。

  “最欣慰周日可以熨五件衬衣”

  阿姆斯特丹

  8月7日

  下午17时

  艾薇端起早已经变凉的咖啡,看着窗外。一些人抱着纸箱子在离开这座孕育了荷兰银行百年历史的大楼——又有一些同事被裁掉了。

  因为是荷兰银行私募部门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之一,艾薇很庆幸自己的名字没有出现在第一批裁员名单上。但这很可能只是暂时的。这时的环境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在告诉上司自己存在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知道,自己还没有失业。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大萧条……这些词不断的在艾薇的脑中旋转着,因为她清楚地记得,去年7月面试自己的时候,考官在问出“次贷是否会影响私募”的问题之后,自己都笑了。那个时侯,没有人认为美国的次贷风暴,会如此的凶猛。

  谁料,没两个月,美国的次贷病毒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地,欧洲的私募交易从顶峰跌入低谷,整个市场交易量迅速萎缩近七成。这一切把艾薇和她的同事们都震呆了!一个曾经活跃众多投资者的繁荣市场,短短的几十天内就接近崩溃!难道美国次贷危机这么凶狠?不久前自己所在的部门还乐观地认为这应该只是“市场的技术性调整”,以让其回归理性。

  当时判断,美国次贷危机与几年前网络泡沫差不多,在美联储的干涉下,这场风暴会很快过去。于是大家开始憧憬圣诞过后,繁荣市场重新归来──但隐约中,不祥的预感在悄悄滋生、蔓延,只是大家有意在忽略或想忽略掉这种感觉。

  对艾薇而言,现在最开心的是周五下班。因为股市可以停盘两天,大家学鸵鸟“眼不见、心不烦”;最欣慰的是周日可以熨五件衬衣,这意味着下一周还可以继续到公司上班;最担心的是周一早晨,因为不知道这一周公司的股票会变成什么样子……

  荷兰银行已经基本停止做新的业务了,现在艾薇最常做的就是每隔半个小时查看公司的股票,与同事讨论公司是否能够渡过这场危机,明天市场的行情会是如何。可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负面消息依旧不断:它们来得又多又快,还没有完全消化上一个消息并做评估时,下一个已经出现了。

  于是乎大家索性不再关注这些负面的消息,反正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市场的底线在哪里!空余时间,同事们彼此安慰,闲聊要是失业了该怎么办?一位来自意大利南部的同事,未雨绸缪地笑道:“死不了,死不了,失业了我就去当老师!我会四国语言,找个外语教师的职位不难吧?”看来他已经做好逃离这个行业的准备──这些曾经的金融精英们,此时就像一群无助的孩子,只能睁眼看着自己建立起的复杂庞大的金融帝国迅速消亡。“恐怕那时候,我只能回中国做自由撰稿人了。”想到这里,艾薇脸上挂上了一丝苦笑。

  依然没有好消息。艾薇拿起手边的电话,拨通了远隔大西洋的同学阿明(化名)的办公室号码。

  “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祈祷”

  曼哈顿

  8月7日

  上午9时

  接到艾薇的电话,阿明兴致很高地问候了几句,然后像传达一个天大的喜讯一样告诉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自己刚刚从一次裁员中躲了过去!现在只要有人接手雷曼兄弟,自己就不至于丢了饭碗。

  此时的阿明,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祈祷雷曼能够找到救世主。

  阿明与艾薇是同行,2006年从美林成功地跳槽到雷曼兄弟,本以为捡了大便宜的阿明随后突然发现:一夜之间自己从一艘只是不太安全的船上,跳上了已经万劫不复的泰坦尼克!华尔街就是这样的残酷,大厦将倾之时,谁都难以幸免。

  阿明的这个上午显得有些无聊,如果不是艾薇的电话,可能一上午都会望着桌子上的杯子发呆。所有的业务都几乎停滞了,身边的每个人都在猜测,下一个传来的消息会是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

  两年前的阿明可不是这样子。那个时候每天的工作很忙,每周都要平均工作50到90个小时,并且必须每天浏览包括《华尔街日报》、《财富》、《商业周刊》、《福布斯》等在内的大量专业财经报刊;同时还要关注来自彭博资讯、路透社、NBC和CNN的最新金融报道。在仔细研读、消化和吸收了大量的资讯信息后,需要分析出这些新闻将如何影响客户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将自己对信息的领悟与见解传递给客户。

  当时最期盼的就是电话响起,那意味着潜在的客户找上了门。可现在,阿明最怕的事情就是接电话。因为不知道,哪一个电话会带来更坏的消息。

  其实作为投行里一个基层的职员,阿明的工作是相当辛苦的,收入也远远没有外界想像的那么多。没有经历过奢侈的生活,每天坐地铁上班,一日三顿饭也是很普通的快餐标准,没有什么积蓄,公司给予的股权奖励能否兑现尚且不得而知,而次贷危机之后,就更不敢奢望了。

  “不让我失业就可以!”

  曼哈顿

  8月7日

  下午13时

  救世主没有来,倒霉的事情却接踵而至。先是同时传来了韩国开发银行彻底放弃接收雷曼兄弟的消息,紧接着,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和美国银行与雷曼的谈判也宣告破裂,而充满讽刺的是,美国银行却在此时选择了拯救阿明的“老东家”美林!就在这时,阿明的办公桌前,又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俄亥俄州HBL公司的执行董事和财务主管不请自来。HBL公司是阿明进入雷曼之后所主持投资的少有的几个实业项目之一,按照最初的合约,两年四次注资,总计不过400万美元的投资额。而上个月20号,已经到了雷曼第四笔投资打到对方账户上的日子。

  HBL的财务主管Sylvia也是中国人,曾经与阿明有过短暂的同事关系,因此,这也是阿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因为大多数业务都集中在次贷和金融业务,阿明已经对年中分红等梦想不敢奢望了。而与HBL的业务如果侥幸顺利,自己在年终将拿到两万美元的额外佣金,这是阿明最后的希望。

  但当HBL公司的执行董事跟财务总监一起出现在阿明办公室的时候,阿明意识到,雷曼的大限真的到了。现在的公司现状,根本没有能力再向HBL投哪怕100美元,合同将被无条件终止,同时泡汤的还有自己可以在这个项目上得到的佣金。

  其实雷曼兄弟的现状在美国已经是路人皆知,根本无需阿明做太多的解释。Sylvia向阿明大倒苦水:“这环境糟透了,你们的资金过不来,上面也开始压缩投资,要求降低成本,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董事会昨天开会还放出消息,要降薪——现在只要不让我失业就可以!”

  当然,Sylvia与阿明的交谈用的是中文,而旁边一头雾水的大鼻子执行董事只想知道,雷曼是否还有能力把最后一笔钱投过去。

  总部位于克利夫兰的HBL公司是美国西北地热公司在俄亥俄州的合作伙伴之一,主要产品是电信设备。最初之时接受雷曼兄弟的投资,也仅仅是为了锦上添花。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扩散,原料供应商和终端用户西北地热同时发难,一边要求提高原料采购价格,另一边要求压缩成本,一时间让企业显得捉襟见肘。而雷曼的投资又迟迟没有到账,不得已派出执行董事与财务主管一起奔赴曼哈顿到雷曼“探营”。

  曾经也供职于投行的Sylvia清楚地知道,在这个时候,雷曼兄弟不会有钱投向HBL。按照现状,几个月之后雷曼是否存在都是个未知数。而上下游企业向HBL施压也确实纯属无奈,次贷让所有企业都捂紧了钱袋,能省则省。连高不可攀的三大汽车巨头都没能幸免,更何况HBL这样的配套企业。现在自己能做的,就是尽量保住自己的饭碗,哪怕降薪也在所不惜。

  无功而返。看着曼哈顿天空的阴霾,Sylvia长叹一口气:看来,冬天真的来了。

  终于没能逃脱厄运

  阿姆斯特丹

  9月12日

  下午15时

  不幸,之前的担忧成了事实。

  刚刚得到通知的艾薇开始整理自己的办公桌。自己所在的部门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第二轮重组,近20%的员工会被裁掉。并且,如果公司的股票继续下跌,那么将不止是20%的员工失业。而自己,在这份名单上榜上有名。

  艾薇回想一年半前当次贷危机爆发之初,自己还抱着好奇的态度,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见证只存在于金融教课书里的危机在身边发生。到信贷危机爆发后,也仅是担心年底的分红,看到华尔街大批从业人员丢饭碗,还庆幸自己是在欧洲工作,享受更多的劳工保护。但近两个月目睹了金融界一幕幕悲剧后,所有人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在危机的漩涡中了。

  办公桌上的每一张纸片,都在逼着她去回忆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

  先是次贷引发信用危机,银行缩紧了对公司客户尤其是在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大的行业的贷款,同时提高了贷款利率。受次贷的影响,高达26万亿美元的信贷衍生产品市场近乎瘫痪。由于无法给这些复杂的信贷衍生产品评估价值与风险,投资者不愿意继续投资,这让一大部分过度依赖资本市场的银行出现资金短缺。最可怕的是,银行与银行之间不再彼此信任,资金富足的银行不愿意贷款给资金短缺的银行。加上股价下跌,大量储户取款,最终这些银行的命运就只剩下廉价出售或申请破产。

  紧接着,美国四大债券保险公司被降级、全球石油和粮食价格疯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飙升、美国的两大房屋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国有化……自己当时就被这种巨变吓坏了,固若金汤的金融体系竟可以如此不堪一击!

  私募业务与市场走向紧密相连,原本可以通过银行贷到廉价资本来购买公司的赢利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公司内部大大加强了对贷款额度的限制,尤其是与私募交易相关贷款的限制。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银行开始担忧提供高贷款率的私募业务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的“次贷危机”。公司外部与其它银行的合作也变得更加困难,原来相对激进的经营模式已经行不通了,为了完成一笔交易公司不仅要比以往更加小心,还必须与多家银行联合起来去完成,也就是共同分担风险。从技术操作层面来讲,这相当不容易。何况此时银行间的相互信任已经大打折扣,大家都在处心积虑地保护自己,避免下一个毁约责任落在自己的肩膀上。

  艾薇就像被紧紧夹在公司内外困境的两个层面之间,竭尽全力地去协调沟通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尽管这样,业务在危机的大环境下依然无法取得突破进展。沮丧笼罩着荷兰银行上下。以往每周一次业务讨论例会,现在已经变成鼓励会。经理不停地在给自己和同事们鼓劲……事实上,当时还没有人放弃梦想,因为荷兰银行做出的预计是:危机可能被控制在美国,欧洲大陆或许只是被轻微擦伤而已。主要依据是欧洲大陆的金融政策与英美的相比要保守和谨慎。

  然而所有人都失算了。

  从60美元到15美分

  曼哈顿

  9月15日

  上午11时

  三天前接到了艾薇的邮件,得知挚友已经被荷兰银行一脚踢出了大门,阿明心中不免有兔死狐悲的凄凉——远在欧洲大陆的荷兰银行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风暴中心的自己,能幸免吗?

  果然,今天的头条新闻就是:雷曼兄弟正式破产。

  雷曼破产就像是重磅炸弹,雷曼总部前到处聚集着媒体记者和猎头公司的人贩子。当然,抱着纸箱走出雷曼大门的员工毋庸置疑地成为了照相机和摄像机的捕捉对象。

  阿明在喧闹声中走进雷曼总部。全公司一片狼藉,员工们都在翻箱倒柜清理物品,甚至复制客户联络资料,为下一波求职做准备。有些经理和交易员还在忙碌加班,清算破产,准备繁杂的账目清单。

  和几个中国籍同事在一种意料之中又难以置信的复杂心情中聊了几句,大家都是一片惶恐。不到一周前,大家还在为其他组同事被裁而自己免于劫难庆幸,不料好景不长……

  随后习惯性地查查电子邮件,有几个公司的通告,通知说雷曼兄弟已经申请破产保护。同时伴随而来的,当然免不了是一堆人贩子趁机挖脚的邮件。“见鬼去吧!这时候,谁能独善其身?去哪儿都一样!”阿明对着电脑咒骂了一句。

  当天下午的时候,公司又发了一个邮件,说大家手里的雷曼股票的限制取消(正常情况下需要持股五年之后才能卖掉),阿明心里泛起了一个最强烈的声音:“赶紧卖掉吧”。去年年底的奖金,有一部分是雷曼的股票,当时是60美元左右一股。而当天大概是15美分一股。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华尔街。

  不过相较于雷曼公司的一些中高层同事,阿明的个人损失已经是很少了。雷曼中高层收入的70%~80%都是股票奖励。现在由于公司深陷破产危机,股票大跌,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损失惨不忍睹。

  阿明故作轻松地与一些老客户通了电话,得到的除了少许安慰,就是更多的坏消息。阿明突然想起了Sylvia,不知道HBL是否能逃过这次危机?

  而此时的Sylvia,刚刚接受了董事会降薪15%的新合同。HBL公司CEO在发给中层管理人员的一封邮件中,毫不隐瞒地称:“……公司目前遇到了一些麻烦……希望大家能共度难关……当然,也祝愿大家有更好的选择……”。

  失望的冬天,也是希望的春天

  北京﹒朝阳门星巴克

  12月5日

  下午14时

  一身休闲装打扮的阿明出现在朝阳门的星巴克。在美国陆续投过几份简历,但是没有任何回音。而如果继续立足于美国发展,在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个非美国人,有着相当的困难。据统计,华尔街有7万~10万人失业,而且都是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再就业的竞争惨烈可见一斑。而这之中,曾因精于计算而风光无限的华人,又占有相当大的数量。于是阿明选择了回国,毕竟中国市场相对封闭,还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谋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位,对自己并非难事。

  艾薇的境遇则令人担忧。在阿明看来,投资银行找工作就很困难,但是最困难的应该是私募股权基金部分——信贷市场垮了,他们就如同无水之鱼。此外,IPO市场和并购市场都因为缺少流动性而运作困难,让这些人很难找到新工作。

  至于与HBL公司的最后一单业务,让阿明有些耿耿于怀。他有些想不通,无论从终端用户美国西北地热公司还是原材料供货商,HBL所涉及的领域均为实业而且是最基础的制造业,按常理应该与次贷这种金融游戏并无太大关联,即便整体经济环境恶化,也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降薪情况。也许次贷,真的将美国经济一古脑打包带入了冰河世纪。

  不过《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让阿明看到了希望,文章呼吁美国投行的员工们考虑去中国工作。作者的理由是:随着华尔街金融机构纷纷在全球范围大幅裁员,那些为全球投行工作的人可能有兴趣帮助中国把巨额外汇储备用于投资。至少到那边去工作不用再为公司的财务状况发愁。未来的20年内,随着新兴经济体内的成功故事不断增多,当像雷曼兄弟这样的公司成为历史时,中东和亚洲地区的金融集团也许会取代它们的位置。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孕育希望的地方。

  裁员、破产、失业、资金链断裂……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仅在华尔街和欧美展示着自己的狰狞。无法奢望中国能够在这次风暴中独善其身,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受到金融风暴伤害最小的中国,最终还是无法避免被卷入其中。

  从华尔街到中国

  那些曾经被人们羡慕的投行精英们,正陆陆续续抱着纸箱子离开华尔街;

  那些曾经辉煌无比的银行巨头与金融寡头,正在纷纷吐血倒下;

  那些刚涉足金融和从不沾金融的制造业,都一起开始举步维艰;

  艾薇失业,阿明回国,Sylvia降薪,HBL陷入困境……短短的几个月中,曾经的辉煌都不复存在了。

  看似没有人做错了什么,但所有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为金融危机买单。每一个环节都顺理成章,结局却是悲剧。自古如此。

  然而裁员、破产、失业、资金链断裂……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仅在华尔街和欧美展示着自己的狰狞。太平洋西岸的珠三角企业倒闭潮,长三角制造加工业“冬眠”,连石油、航空这些产业巨无霸们,也开始关起门来进行新的成本核算。

  准备好了吗?

  在本刊2008年年底向400余位中国企业家所发调查问卷的反馈中,寒冷的空气已经开始弥漫——超过90%的制造业企业承认自己已经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中有四分之一强的企业家表示,如果形势不好转,2009年,也就是今年,将挥刀裁员!

  而在金融、地产、贸易等行业,超过半数的企业家更是悲观地认为:2009年,资金流将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勒紧裤腰带,已不可避免。

  当周期性行业的周期低谷遭遇金融危机之时,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飞速发展了30年的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减速轨道——君不见2008年第四季度各项宏观数据一起一落千丈。

  更何况,金融危机的真正影响还并没有扩散,随着欧美主要国家在危机中愈陷愈深,大规模的裁员、降薪势必加剧。随之而来的,将是消费品市场萎缩。这也意味着,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将丧失自己原有的客户。没有了市场与客户,企业依靠什么生存?

  尽管政府依旧在不遗余力地推行扩大内需、完善基建等未雨绸缪的措施,但对于现在的整体环境而言,仍难免远水救火。2009,将会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全球化,正迫使中国与危机共舞。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裁员风暴已经开始席卷全球。据统计,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的跨国巨头们,不仅早已紧紧关闭招聘大门,更已不同程度地开始了降薪裁员行动。而合俊玩具的倒闭,更是宣布中国本土制造业开始进入寒冬。

  据本刊调查,企业家普遍认为:2009年,将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而过去一年中发生在华尔街或者欧洲大陆的裁员、破产等现象,将被不同程度在中国复制。

  无论企业还是员工,此时,生存是第一要务!

  口述/CVC亚洲区董事总经理 朱 伟

  采写整理/本刊记者 王 缨

  不能等什么事情都发生了,再说这不赖我,是环境不好。

  不论企业还是职员,你是主人,是不能指望别人的。

  曾在科尔尼、罗兰·贝格和高盛高华这些跨国外脑和投行担任中国区高管的朱伟,面对《中外管理》,以他丰富的管理咨询背景,提醒我们要站在更高更远的基点去分辨当前复杂的情形,理性思考我们的企业、我们自己,冷静看待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的未来……

  为此,他对本刊如是说。

  总是好几年坏几年

  现在五大投行的模式“灰飞烟灭”,“解雇潮”已经开始,裁员已经在人们的预想之中,很多人会从这个行业里出来。经济一直不好,裁员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经济转暖才可能重新大量招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走过了几百年,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地袭来,经济上上下下、起起伏伏是客观规律。虽然这次欧美的“解雇潮”规模可能很大,但是人们已有了这个思想准备。在金融界,从业人员更是历来都有忧患意识。

  我们就看近20年:1987年是一次,一天里道琼斯指数狂跌500点,当时格林斯潘刚刚上任;1991-1992年,美国经济又非常非常萧条,老布什总统都上街卖东西来刺激消费;1997-1998年又是经济危机;2001-2002年互联网泡沫崩溃;现在又来一次。金融业内预计差不多六七年就会发生一次危机。你看道琼斯指数的起起落落就会发现,基本上六年就来一次。金融形势总是好几年、坏几年,业内大家都知道。

  裁员冲击其实被放大了

  面对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西方国家的抗风险系统有些什么样的做法呢?从宏观看,美国主要是通过一个很强的联邦储备系统来调节,保证商业银行资金充足,大家才不会产生恐惧,不会去挤兑。这次投资银行、金融巨头出事,联邦政府也拿出很多钱来确保它资金周转,不让它垮,这是从根本上阻止危机的加重与扩散。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自身要学会认识行业特点。投资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大起大落。原先从商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最热门的选择一是投资银行,二是管理顾问。这两个行业的性质是很不一样的。进入投资银行这个行业,一般你会挣很多钱,但是,你也可能面临职业生涯更大的挑战,那就是几年后你就会失去工作。做管理顾问,收入相对稳定,企业情形好坏都需要顾问,但企业不会付给你像做投行那么多的钱。

  其实即使从投行出来,有些人会到企业做财务总监、运营,反而充实了企业一线。现在休息的也不少,前几年挣了不少钱,现在没什么经济压力就想休息。有的会去充电、读书,当市场回升时很快又会被挖回去。好年景时是根本招不到人的。所以欧美不是我们想像的:这些人今天丢了工作,明天天就塌了,就没饭吃了。

  你就是世界经济的一环

  现在国际一体化越来越深入,我们遭受冲击也就不可避免了。一是出口进口都会受到影响,订单减少了,还有很多企业连钱也收不回来,美国人也一样赖账。二是很多企业也参与了金融活动,像:股市投资、做借贷等等,肯定也会受到影响。不过,亲历危机也会让我们成熟起来。而这,首先应该是企业在战略决策上渐渐成熟。

  第一,真是要懂得“与时俱进”。既然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一体化,你就是世界经济的一环,学会怎么辨别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向,未雨绸缪,这一点很重要。这跟地震来临之前一样,它也有很多预兆的。订单也不是马上就减少的,况且你的企业总有研发、有信息,市场会不断地告诉你你正在面临的状况,总会有一些个别的案件能反映出市场的变化,所以你要在这方面有警惕、有准备。不能等什么事情都发生了,你再说这不赖我,是环境不好,或者都指望政府帮我解决。你是企业的主人,你的企业发展是不能指望别人的。

  第二,企业在运营上一定要审慎,特别是涉入金融领域,不熟的东西千万不要去做。有些东西风险很大,因为回报的祈求很高。像中国现在一些企业去做套期保值,已经失手过很多次了。这是一种金融衍生品,相对比较复杂,做好了你当然可以回避很多风险,做不好反而损伤很大。所以对这样一些东西你必须要非常非常了解后才能去做,不能有一点儿侥幸心理。

  第三,在企业发展战略上要平衡。出口在前几年很好,外汇也多,通过海外市场也可以有更大的触角,可以学习很多商业经验;但是形势不好时,100%的出口对企业打击就很大。有些企业前几年也在力拓国内市场,这虽然很累,但是平衡了风险,现在的收益就很大了。

  别让企业陷入负面阴影

  裁员是企业发展的正常情况,有时甚至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职员来讲:第一,对市场要有明确、冷静的认识,不要动不动就说跳槽。第二,对企业要有合理的预期。特别是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奖金可能不会像以前那么多了,但仍然应尽量保持自己有一个好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第三,万一被裁员或下岗,也要看到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千万不要在面子、心态方面过多计较。你可以读读书,去充充电,或者多休息休息,有些女孩子正好在这个时候多在家庭里呆呆,夫妻也能使家庭沟通更融洽。这不光是在金融界,各行各业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关键是把心态调整好,等到经济回暖,再选择自己施展的方向。

  从企业来讲:其实企业并不希望一遇风险就立刻裁掉很多人。因为第一,这可能会丧失掉很多优秀人才,特别是可能会丢到竞争对手那儿去。第二,这对企业文化、员工士气肯定会有负面影响。企业尽量不要为了一时的利润而去裁人。但是像上市公司的裁人可能就是不能不做的了,它有业绩压力。其实,即使在年景好的时候也不一定不裁员,企业也应该有一个淘汰的机制,这也是一个平衡问题。但关键是企业怎么做,这很重要。必须裁员时,对被裁员工和在职员工都要尽力做好工作,尤其做好沟通,不能把问题扩大化。否则,当形势好转时,你的企业还在负面阴影中恢复不过来,那就是新一轮的拖累了。

  文/中国EAP服务中心执行董事 朱晓平

  无论对企业还是员工而言,裁员都未必意味着创伤。

  不妨有技巧地面对,将它当作生命中的一朵浪花吧。

  金融风暴对企业和员工带来的冲击究竟有多大?

  日前,一位美资企业的员工打进中国EAP(员工援助计划)服务中心的热线电话,威胁说要与若干主管玉石俱焚——尽管身为专业为企业提供EAP服务的机构,历年来处理的公司裁员与危机事情不下几十起,但此次的金融风暴仍然让我们感到寒意阵阵。

  裁员:员工和企业的共同难题

  导致这位美资企业员工如此极端想法的原因,是在其所在公司的机构调整中,若干班组均以编制已满为由,不愿意吸纳他为本班组成员。这位备感委屈的中年汉子,深感前途无望,痛哭之余想到用烧汽油的办法解决就业问题。

  实际上,和他同命相连的人还有许多,尽管表现方式不同。

  另一位在一家知名跨国企业供职多年的女员工王芳(化名),也在最近突然提出辞呈。这一举动令许多人感到费解。如今就业形势不景气,很多原有辞职打算的人都放弃了辞职的念头,她为何主动请辞?其实只有了解内幕的人才知道,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合同期到了,但公司迟迟不肯与她续约,身为公司资深员工,王芳自然明白此中含义,与其等公司辞退,不如自动请辞。

  难过的不仅是被裁者,企业其实也相当烦恼。李勇就是一家知名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他们公司的裁员名单会于12月初最后敲定。现在,他头疼的不是具体名单,而是这次大规模裁员会带来的诸多问题:以何种方式宣布裁员消息?员工会有何反应?应采取何种措施以应对各种问题?如何维护组织形象?毕竟,请自己的员工“另谋高就”永远不是件让人欢欣鼓舞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两难问题,企业和个人究竟该如何应对?

  雇主:像对待生产那样对待裁员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已经认识到:在组织变革中首先必须解决的,一定是人的问题。来自人的阻力永远是最大的阻力,经历着强大压力的员工将是组织变革的真正风险。

  裁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有利于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但也可能搞乱人心,降低企业信誉。裁员需要讲究策略和艺术,正如管理学家Robert Reich谈到裁员时说的:“采取什么样的裁员措施,比是否裁员更重要……要知道,在一个企业中,信任是最有价值但也是非常易于消失的资产。所以从长期来看,采取人道的手段裁员对企业是很有利的。”

  那么,在这个无法回避的裁员潮中,如何做,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裁员风险?

  一个比较可行的建议是像对待生产那样,对待裁员。按照严密的流程,并在每个流程中谨慎仔细,做到“精益化裁员”。

  1.裁员准备期

  首先要做到的是培训相关人员。必须确保实施裁员工作的管理人员已经具备了做好裁员工作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使他们预见到在裁员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员工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与风险。

  其次要做的就是对裁员对象的调查。那些即将下岗的员工,他们及家属的经济收入情况、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他们与周围同事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你是否已经了解?要知道,这些个人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被裁员工的反应。只有事先对这些方面进行相当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才能为企业裁员的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建议,而且也有利于管理决策层在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时参考。

  2.裁员实施日

  裁员实施日是决定全部裁员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时期。对于企业来说,及时提供现场咨询与支持是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工作。

  比如:可以聘请第三方心理机构介入,安抚员工,通过耐心倾听、理解和共鸣等方式处理被裁者的不良情绪。不仅如此,心理咨询人员也可以借这个机会与下岗员工建立起一个彼此信任的咨询关系,为裁员后续期的心理咨询辅导打下基础。

  还必须意识到,需要心理抚慰的不仅是被裁员工,那些一线管理人员,包括: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以及各部门的直线经理,他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必须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

  3.裁员后期

  裁员并非是员工离开企业就结束了。裁员实施日后的三个月依然与裁员“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里,企业可以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接受下岗员工的面对面个别心理咨询、职业发展辅导以及再就业指导等辅导服务。

  通过心理辅导咨询,可以调整下岗员工的情绪,改变他的认知或态度,增强自信心,提高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职业发展咨询则更为具体和切实。通过对被裁员工的职业经历或经验、职业技能或倾向,以及职业兴趣或期望等情况进行基本的评估,可以帮助他提出职业发展指导建议。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通常还会为员工提供再就业辅助服务,包括:再就业资源介绍、教授他们如何利用资源来查询最适合自己的招聘信息、如何提高自己的相关职业技能,以及如何进行再就业前的应聘准备等。

  最后,还包括再就业后的一次跟踪面谈,以评估其职业生涯改变的经历和当前再就业的适应性等。

  4.安抚留任员工

  这可能是企业普遍容易忽略的环节。在把被裁员工“送出门”的同时,切记不要忘了“家里”还有人。目睹朝夕相处的同事遭遇被裁命运,尤其是当企业的裁员还将有下一轮的话,留任员工的内心深处必然是难过不安的。因此,可以公开企业的下一步安排,以及裁员的理由、甄选标准等,让大家心里明白。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素质及职业技能培训。

  雇员:做那个最能适应变化的人

  达尔文有句名言:“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健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物种。”员工也同样如此。为顺应环境的变化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不断通过变革进行自身机体的更新和调整。而能在变革中的组织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既不是最能干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应对压力的员工。

  无疑,在风声鹤唳的现在,对员工来说,最为迫切是要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成为这样的员工?

  1.想办法让老板舍不得裁掉你。想老板之所想,急老板之所急,帮他出谋划策,比如:如何开源节流、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

  2.无论何时,作为一个职场人士都要注意自己的职业发展。职场是现代人的丛林,仍然遵循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能力强、职业竞争力强的人不会被淘汰,而能力弱、适应力比较差的,是容易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掉。公司裁员的当口,正是我们再次进行自我职业发展评估之时。

  3.风声鹤唳之时,我们需要表现出比别人更高的工作情商。低迷的工作状态只会让老板觉得你是个经不起挫折的员工。团队情绪智力研究发现:在职场团体呈现心情低迷状态的时候,能给团队带来正面情绪能量的员工更受欢迎。

  4.输了工作,不能输掉信心。信心永远都是东山再起的有力保障。金融风暴下的裁员很多时候是策略性裁员,未必是自己能力不足。完全归因于自己,把自己的自信心消磨光,是自我摧残的办法。此次面对困境的,当然不止你一个,适当的阿Q一下,是很有力地自我防御。留住自信,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心理调试。

  5.寻求社会支持的帮助。危机当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资源。心情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留任,能不能再找到新工作。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