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忙族”是个舶来词,英语为“working poor”,指那些每天超时工作,薪水却没有相应增加,不仅无力置产,甚至还要为养老金担忧的人。
“哈韩族”、“粉丝”、“相亲族”……这个族那个族大都很时髦,而最近在网上各大论坛上占了主要位置的“穷忙族”却比“月光族”还要无奈。
“月光族”也许多少有些“自得其乐”在其中,而“穷忙族”更多的是“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自己是“穷忙族”,其中不乏一些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甚至是拿着每月5000元收入以上的“白领”。
被工作异化
老朋友突然来电。
———“最近忙吗?”
———“忙。”
———“忙啥呢?”
———“没忙啥。”
———“听说你搞了个网站?”
———“唉,尽瞎忙。”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模式的开场白。
“白天上班,晚上还要陪客户吃饭,周六得陪领导去上海出差,好不容易周日下午冒着大雨赶回家里,想好好休息一晚,却接到领导的电话,希望我晚上赶份材料,星期一他开会要用。”对当秘书小章来说,这几个星期简直就是糟糕透顶。在QQ上,他向记者抱怨,“像这样忙得团团转却见不着加班工资的日子实在太多了,我的3年职场生涯,大部分时间简直在穷忙。”
“加班加点很常见,过年过节反而比平时更忙,空下来还要不断充电,学习国际商法和外语。为了工作几乎就停不下来。我说自己是穷忙吧,很容易被人说太功利。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还不如月收入1000元,做着一份轻松工作的人来得幸福。”
“我总是努力工作,我总是得到很少”———每天工作15小时,两餐都不在家的“穷忙族”沦丧了生活,收获的只有对自己、对未来的焦虑和“别人总是得到比我多”的相对剥夺感———美国人看美国梦版的《当幸福来敲门》来麻醉自己,日本人看百忍成金的《阿信》来祈祷未来,中国人看80后修成正果的《奋斗》来强打起精神———皆因发现薪水正在贬值,连通货膨胀速度都赶不上。
找不到平衡
“我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还贷扣除近2000元,每月还要‘置装费’,同事穿的都是品牌,我总不能随便穿,加上要保证自己的发型和妆容和其他学习充电、请客吃饭等等费用,钱根本不够花。”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清清说,“我既然进入现在这个‘圈子’,很多东西不得不顾。花光了钱,继续投入工作啰!”
“我们‘穷忙族’比‘月光族’可怜多了。”一位姓钱的采访对象坦率地承认,他自己就是彻头彻尾的“穷忙族”,“月光族”也许多少有些“自得其乐”在其中,而“穷忙族”更多的是“越忙越穷,越穷越忙”。尽管一个月收入3000元,但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买了车,也“养”得很辛苦。
“我身边的‘穷忙族’很多,他们大多兼了好几份差事,不仅每天过得忙碌,更是迷茫,永远觉得自己只是在过‘日子’,而不是在‘生活’。”不过钱先生确信,“穷忙”是事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论及前途,他仍然一筹莫展。
看起来工作很“忙”,翻翻钱包又“穷”,尤其在经历着与CPI的持续对抗,年轻白领纷纷把自己降格为“穷忙”行列,每天超负荷运转,却不见得工资涨,难以积蓄。在专家眼中,当今新兴的“穷忙族”其实已经到了调整生活、工作的心态和重新诊断自我的时刻了。
如何救赎?
记者认识一位张会计,她今年已经50出头,曾在县城一家国营企业穷忙了大半辈子:她刻苦学习,爱好体育,努力工作,自认在科室文凭和学历比别人硬、体育活动中帮团队拿的奖比别人多、业务能力不比别人差,可就是工资涨幅比不上别人,职务升不过别人,而她直到退休还是“平民”。她常常用“天生劳碌命”来自嘲。
退休后,因机缘巧合,张会计来到一家私营工艺礼品企业任职,那段时间被她称做人生“黄金时期”。“不但月工资比原来多了近一半,而且老板和老板娘很认可我的业务能力,同事们也都亲切地叫我张姐,如果有体育活动的话我还是教练呢!”在张会计看来,“穷忙”恰恰是积累工作经验,获得认可、赏识和重用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如果放弃了,很有可能养成缺乏毅力的坏毛病,最终一事无成。
当然,如果“穷忙”没有任何效率,工作又陷入无法突破的境地,而且自己都忙到没有机会对职业生涯做反思、规划,那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和张会计一样愿意在走过了一半的人生旅途后才结束“穷忙”。现代职场始终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机会的市场,一味死守,这类“穷忙”的机会成本过大,运气不好的一生都有可能遇不到摆脱“穷忙”的机会,不值得提倡。
生活需自我救赎。不能做到大隐隐于市,至少做到大隐隐于心。“穷忙族”最大的损失是生活,最可怕的损失是理想。有时候,忙碌只是偷懒的一种形式,那是因为你懒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动。
一位工作狂朋友说:“天空即使没有人感谢,还是永远留在那里……虽然我们没有做常人认为了不起的工作,虽然我们的工作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我们仍然想看着天空。为了记住它,为了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