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月的来临,各大高校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高峰,而和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今年的新生,有相当一部分出生于1990年。“90后”带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走进了大学校园。首批“90后”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有怎样的规划?除了笔记本电脑、MP4和手机,他们还为大学生活做了怎样的准备?
校园新鲜人树立职业目标
相对于80后在现实中所经历的迷茫和探索,90后对自身的需求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今年开学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校园网上创建了“新生报到网”,并针对90后大一新生在网上设计上传了一套专题调研问卷,对90后大学生的初踏大学门槛时的思想意识状况进行调研。
调研显示,在回答“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想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47%的新生选择当白领,有20.5%的新生选择企业家、选择出国发展的有15%,但选择当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的最少,只有5%。负责调研的学生处处长王磊表示,与80后相比,90后大学新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更加务实化倾向,98.5%新生都有了自己成才发展的基本趋向。
广告学专业的大一新生高鸿在报道后,马上联系上新生辅导员询问转系的事宜。 “我想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果不能转系,能不能选修汉语言文学双学位?将来我想在这个领域做教研工作,最好是读完硕士或博士,然后留校当老师。”对“90后”新生积极规划自我发展、早早树立职业目标的表现,许多大学老师纷纷表示赞赏。“他们非常独立自主,对未来的人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规划,而且有很多想法非常开阔、大气,让人不得不佩服。”
打工、培训:90后进江湖
尽管高考战场的硝烟弥漫刚刚散尽,很多大一新生已经早早进入了“社会人”的角色定位,为四年后的职业生涯做起了准备。一位上海籍的学生找机会到区政府里做了文秘工作,他回忆道,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个大三实习学生,后来才发现他才考进大学,都非常吃惊,连声说:“怎么90后也进入江湖了?”“真的体会到了挣钱的不易。”几乎每个打过工的学生都说了这句话,他们觉得,趁早接触社会并不是首要目的,增加一些社会经验特别是职场经验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当今社会把经验和能力看得比学历更重,所以准备在大学里,多参加一些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做好规划。”
除对专业课学习的关注外,IT职业培训与外语类培训以其对求职的直接推进作用而受到了很多大学新生的青睐。记者从北大青鸟培训中心的老师处了解到,在暑假期间,有不少刚刚考上大学的学生也来咨询,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有:“他们更关注课程内容的安排是否与大学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所能参与的项目和经验积累,目标非常明确。特别是模拟企业项目,很多人都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计算机系的大一新生王耀,在高三暑假期间就开始关注上了IT培训:“早做准备总比不做好,报个周末班,一是等于在课外预习了学校的课程,二是学习学习如何做项目,争取在毕业前多积累项目经验,对将来找工作肯定特别有利。”而生物系的大一新生朱青则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设想:“选择IT培训,大学期间也等于用另一种方式修了个‘双学位’。”
收获掌声和建议
90后新生对于职业目标的清晰规划、积极获取社会实践经验的行为,获得了广泛的肯定和赞誉,很多人开始对90后充满信心:只要能把自己的想法真正落实到未来四年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当中,四年后他们应该能收获很多。
北大青鸟IT教育机构CEO杨明从自己的角度对大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在职场上取得发展,目标清晰,脚踏实地是成功的基本要素。IT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进步,最大的秘诀就在于以就业为目的,围绕这一目的从个人技能和职业素质两方面对学员进行培训。除了IT培训专业课程外,我们还有职业素质课程,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培养;特别是我们通过大量的项目实战,一方面巩固了学员平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员在这个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工作中与人配合、负责尽职等的重要性。两手并举,才能保证学员有好的就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成为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自我培养的参考和借鉴。”
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校长更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对大学生提出了“四要”:“第一,要有一个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和经历的积累,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创新。第二,要善于思考,对所学的东西要善于总结、归纳、推陈出新、融会贯通。第三,要学会与人沟通,善于表达自己,善于沟通、善于团结组成优秀的团队。
最后要有一个心理准备。不论是读大学还是从事其他工作,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挫折,你们就离成功不远了,因为成功往往出现在挫折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