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 >> 培训动态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反思调整教养模式走出过度焦虑
来源:     2022-7-15 15:47:00
 

第一代“鸡娃”们成年了,他们过得如何?人生画卷怎样展开?日前,媒体采访了四个成人的“鸡娃”,向公众呈现了第一代“鸡娃”的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反思。

这四个主人公未必能代表所有成人的“鸡娃”,但他们的故事仍具有代表性,且具有不少共同的特点。比如,出生在世纪之交,成长经历伴随着教培机构的迅速发展,完整地经过教培机构的“填鸭式”教育,完整地在课外培训激烈竞争的氛围中成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计成本地投入金钱,各类培训班、补习班的花销高达数十万。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即便在时间和金钱投入上力不从心也要全力以赴。

虽然取得了亮眼的学业表现,但他们也普遍面临一些烦恼与困惑。比如,由于一直在高压环境下成长,即便名校研究生毕业,但仍有很大的危机感,时刻保持中小学时代形成的那种紧张、焦虑心态,担心一旦放松,就会被别人比过去,“已不能接受空闲下来”。有人与父母保持一种紧张的关系,面临家庭陪伴、情感关怀等方面的遗憾。长大后,有些人也逐渐意识到,培训班剥夺了自己大量的时间,认为自己是“单调的人”“眼光狭隘”,被“唯成绩论”影响太深。如何弥补“鸡娃”经历带来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遗憾和不足,成为普遍诉求。

名校毕业的他们确实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这似乎也论证了“鸡娃”的价值。但如果从更全面、宽泛的视角来看,这种持续高压、紧张、焦虑的成长经历,对他们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仍不可小觑。

一直紧绷着,成人后依然无法摆脱那种高压竞争的焦虑,自然是难言幸福的。成人的生活和工作不可能事事如意,长期保持一种不能输、不愿输的心态,在遭遇生活工作的挫折时或将难以应对。同时,缺乏对世界的探索,也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也许有人会说,牺牲一时的快乐,换取一个名校学历是值得的。但如果生活和工作中总是缺少快乐、幸福的味道,这种“成功”至少是要大打折扣的。如何去衡量幸福与成功,坐标系里不应只有求学时学校排名的前后,工作后收入的多寡、职位的高低。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财富创造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受教育水平对工作的获得、职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在尊重孩子兴趣、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重视子女教育并为此投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从大处讲,尊师重教是国家之所望,人心之所向,时代之所唤,从小处讲,教育是个人成长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变革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更关注综合素养提升是大势所趋。因此,关注孩子的全方位成长,为孩子提供更多元的教育资源,让孩子获得文化课程、艺术课程、体育课程等,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下,家庭教育支出在教育总投入中占比在不断增加。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与投入,区别其实不在于愿不愿意投入,更多在于拥有多大的投入能力。但也要反思一个问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就是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吗?金钱的投入只是重视和投入的一个方向,为孩子提供高质量家庭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父母对他们关心与爱,远比一味投入金钱重要得多,也更能渗透进孩子的内心。

反思教养模式,不是要否定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而是反思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重视和投入,以及如何把握投入的方向。家长切莫把投入金钱作为爱孩子的全部。一起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一起经历一场艰辛的远足,一起去海边看一次日出日落……这些幸福的亲子相处时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迹可能要比上好多个培训班更有价值。

站在成人的视角,让孩子去弥补自己的遗憾,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忽视孩子的意愿为孩子规划设计成长路径,甚至以牺牲孩子童年幸福以及身心健康为代价追求学业目标……这些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让孩子的童年生活被“上不完的课外班”“考不完的证书”填满,以一种“每个成长关键期都不能输”的心态去看待成长,那么不仅孩子将身心疲惫,家长也将力不从心。

教育要面向未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一种教育或教养模式是否科学合理,要在十年后甚至更远的未来去检验。成长又是不可逆的,今天不采取严格的教育方式,不“鸡娃”,等孩子长大了会不会后悔?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和焦虑所在,也是他们丢掉教育定力选择跟风“鸡娃”的重要原因。

但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必然有恒定的价值值得坚守。比如,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禀赋,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为其选择适合他们的成长道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翻版。第一代“鸡娃”已经成年,第一代“鸡娃”父母的教育选择正在受到现实的检验。他们是一面镜子,当下的父母们应该以此为参照,审视自己的教育选择和教养模式,并进行调整和修正,这样将有助于从过度的焦虑中解放出来,也是真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作者系本报记者)

作者:杨三喜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15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观察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考 试 课 堂 期 刊 软 件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习宝库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