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对珠三角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要求进行了中长期的定位与规划,涵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培训、教育改革、教育开放、教育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着重提出了珠三角地区的教育要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合作。建议,首先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条件,优先引进毗邻广东省的港澳地区高校。港澳地区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是中国最高的,如香港科技大学虽只有短短15年历史,但和香港大学一起已跻身世界名校之列。可以根据珠三角各地区的需要,采取开放和务实的态度,与港澳高校开展多种方式合作办学。甚至可以港澳院校在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地独立开设分校。然后鼓励民办高校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各自特色。
今年应该是民办高校一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在内地已经出现民办高校招生难的困境。教育部酝酿的“断奶计划”又使那些公立大学的民办“二级学院”背水一战,优胜劣汰在所难免,这是好事,残酷的竞争率先在民办教育领域开始了。一些真正想办好教育的民办院校除发奋提高质量、使自己更有吸引学生的特色之外别无他法。而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是最好的捷径。省委省政府应向教育部争取将合作办学的审批权优先下放到广东省,将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在10年内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要大力发展国际性的职业教育。美国、英国、澳洲、新加坡等国都有很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资源,政府应该鼓励本地职业院校走出去,与上述国家的对口院校合作,以最短的时间来掌握办学经验。
最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鼓励留学。珠三角地区的居民富裕程度平居全国之首,政府应该旗帜鲜明的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出国留学,这是培养国际人才的最快通道,也要执行实质性的优惠措施来吸引留学生回国。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于冬雪
记者访谈:
记者:你所处的行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激活这个行业,解决这一问题。
李朱:目前珠三角的教育现状,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区域内的高校设置不平衡的问题。大量高校集中在广州,而经济地位举足轻重的城市诸如南海、顺德、东莞、深圳,还有人口集中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粤东粤西地区,缺乏能够为当地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支持的高等院校。如何合理布局高校,是我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因为一所大学的筹建不是三五年可以完成,成熟时间更不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如果不抓紧,会耽误整体布局。
其次,高校的专业设置既与实际的市场需求脱钩,也与培养通才的要求背道而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高等教育的使命最大的功能是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实操性的人才,同时又能够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以这两点来看,我们现在的高校乏善可陈。前不久,新上任的教育部长也强调,要调整一些严重脱离实际的院系和专业。我认为,应以政府牵头,集中各行业的社会智囊的意见,重新检讨目前的专业设置的弊病,要果断发展IT、新能源、环保等高科技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
另外,教育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都缺乏真正的竞争机制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公立学校类似改革前的国营商店,因为拥有国家的大量投入和稀缺的学位资源,成为不愁嫁的皇帝女。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民办教育的竞争和发展。未来教育的希望,应该在民办教育的振兴上。政府应该把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操性人才的任务大部分落实在民办教育上;而把公立大学发展为科学研发、文化传承等研究性专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