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嫦娥”奔月奔出国人的豪迈
|
来源: 2008-7-5 11:08:00 |
|
十月金秋好戏连台。在举世瞩目的十七大刚刚落下帷幕,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掀起学习十七大精神热潮之际,又一个催人奋进、让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10月24日18时6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几十分钟之后,卫星准确入轨,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就要实现。 千百年来,人类对神秘的月宫曾经产生过无数的遐想,“嫦娥奔月”更是寄托了中国古代人探索月球的宏伟理想。上世纪中期,苏美两国在冷战背景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探月活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的探月活动见不到中国的身影。新的世纪,当美、俄、欧、日、印等国重新审视地球的近邻,不约而同地启动了月球探测计划,掀起了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的时候,中国人终于闪亮登场了。在我国经济实力和航天技术都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在我们发射了4艘无人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将3名航天员顺利送上了太空之后,充满自信的中国科学家终于决定开展深空探测活动,并以无人月球探测作为起步。 新的世纪,开发和利用空间的能力与成果,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嫦娥”奔月奔出了中国人的豪迈。“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升空,不仅是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更圆了中国人的强国梦。“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升空,向世人昭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信心和力量。我们知道,“嫦娥一号”卫星奔赴月球后,将完成四项科学任务:用卫星搭载的CCD立体相机和激光高度计拍摄一幅完整而精确的月球立体地形图,这将是世界上首次绘制月球三维全图;用伽马/X射线谱仪探测月球上14种元素的分布,其中有9种是国际上从未公布的;用卫星搭载的微波探测仪评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资源量,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装载微波遥感装置;监测远至40万公里范围的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通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嫦娥一号”的成功升空之际,我们不妨盘点一下我国目前在航天方面的创新成果。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已经拥有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长征系列火箭,发展了通信、气象、对地观测、定位导航、科学实践、返回式、小卫星等7大系列应用卫星。正在太空翱翔的“嫦娥一号”卫星上,我们有很多足以让外太空探测发达的国家都羡慕的创新科技成果。“嫦娥一号”的成功升空进行月球探测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一次飞跃,是中国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必将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习宝库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