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北京国际展览馆招聘会上挤爆棚的应聘者坐在楼梯上阅读招聘信息。

上周末,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11月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减少53.3万个。这一数字也创造了34年来单月减岗数最多纪录。大批中国留学生,也开始纷纷放弃国外的实习机会选择当“海归”。
然而,2009年全国有610万毕业生,北京市的数字为21万,同样都是创下了历史新高。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教育部和北京市纷纷出台促进就业的各种举措。在市教委日前下发的《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科研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的征求意见稿》中表示,目前尚未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应尽快依据本校的特点制定就业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分年级设立相应的学分,其中,就业指导课程不得少于38学时。
求职现象
境外:“海归”回国求职增两成
“进入10月以来,来公司求职的‘海归’越来越多。”总部设在北京的某外企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于先生介绍,金融危机使国外就业形势日趋紧迫,不少留学生把回国发展看成是救命“稻草”。
一家专门负责金融人才招聘的网站负责人透露,一年前,来应聘的金融高级人才中,“海归”还占不到两成。但从今年8月开始,拥有海外金融工作经历、甚至在华尔街也有过工作经验的“海归”求职人数骤增至43.2%。国际人力资源流动安置理事会中国区总裁周紫竹也坦言,目前欧美等发达地区的金融高级管理人员,出现了流向中国的明显趋势。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统计,近年来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人数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了4.45万人的新高。有关人士估计,2008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有望突破5万人。
国内:毕业生人数创新高
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在今年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表示,2009年本市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21万,创历史最高值。其中,研究生5.7万人,本科生10.9万人,高职大专生4.4万人。
而教育部的统计显示,扩招近10年后,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在2009年也将达到610万人的历史新高。
现状:热门企业大幅减招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金融类、快速消费类、IT类、地产类企业到校园招聘的数目出现了减少趋势,银行类、咨询类、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地方政府“打包”来校招聘的数量有所增加。
北京交通大学2009届硕士毕业生王力,在参加清华大学首场专场招聘会时也表示,西门子、GE、阿尔卡特朗讯和诺基亚等外企年初曾在学校进行轮番招聘宣讲会,“但现在却一点招人的消息都没有了。”王力说,受金融危机影响,“西门子和北电已在学校停招,阿尔卡特朗讯和诺基亚也都在减招。”
北交大、北航、北理工等校毕业生也表示,今年来学校招聘的外企中,至少有50%减招或停招。
部门对策
鼓励学生到京外就业
2009年本市大学毕业生数量将高达21万人,虽然近年本市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但如此高的就业人数,依然使学生明年的就业压力不小。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表示,本市将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民企实现就业。
拟清理在京滞留生户口
目前,本市高校京外生源毕业生户口和档案滞留学校的达2.2万余名,其中超过政策规定两年期限的达9000余人,为就业、考研和留学的超过83%。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明年起,超过两年期限以上滞留高校的户口和档案将考虑统一清理。
就业将建心理预警
今后两年内,北大、北师大等70多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将免费为毕业学子提供“大学生职业测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检测后的学生将得到一份心理健康状况预警报告,毕业生可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职业兴趣,获得相应的职业匹配。
专家分析
“海归”劣势:月薪期望过高
据中国驻美使馆的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回国工作的留学生总人数,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在金融危机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下,随即催生了海归潮。
面对越来越多回国抢饭碗的“海归”,不少在京外企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海归回国也不一定就能找到适合的工作。“目前很多海归对月薪要求太高,这一点并不实际。”一家在智联网站打出招聘广告的德国电器公司招聘经理介绍,目前企业对于海归的薪金起价普遍缩水。“比如有的从英国学工程设计专业回来的人,张口就要年薪20万元。但目前国内同等职位年薪最多才15万元左右。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甚至只有10万元。”该经理表示,海归求职者既然认为国内就业几率大,更应该把求职心态放平。
“海归”优势:选择余地大
但该经理也表示,海归在国外吸收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他们在从事研发和企业管理类职务方面,更具有优势。
“毕竟是有过国外学习或实习经验的,在语言和外文文件往来上有很大优势。”海淀某IT企业老板认为,语言过关是海归求职的最大优势。老板介绍,由于自己的企业属于IT行业,与国外的客户接触很多。“以前和客户谈判或文件往来,经常需要另外聘请翻译。”老板认为,这样会导致成本上升和企业资料外泄。
他认为,海归在业务水平上和国内应聘者相比差别不大。但语言优势又让他们胜任更多的工作,因此,在求职时岗位选择余地较大。
“土着”学生:三成灵活就业
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预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1万人,比今年增加14045人。
根据各高校统计,2008年北大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8.95%,目前仍有1.05%的学生未落实去向。其中,14%选择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非正式签约派遣的就业形式。清华992名本科毕业生中,345人选择了灵活就业,占就业学生总数的1/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本科毕业生中,灵活就业的学生比例也分别占到了8.37%和16%。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中,超过两成学生选择进入民营企业。
身价下跌考研热降温
以往,就业压力增大时,许多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高峰,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今年,先就业再深造和公务员考试热,为考研热分流了部分人群。而研究生身价的下跌也使得2009年各校已统计出来的考研人数并未出现预想的火爆。
2009年,12400人报考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总人数中北京考点增幅超6%。在京报考北大研究生的人数为9000余人,与2008年基本持平。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考点报名人数为2330人,比今年略增。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确认报名为1728名,比2008年仅增加了6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