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两代人:前辈种树后辈有荫凉
父母是文坛宿将 子女成写作先锋
家学渊源,耳濡目染,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自明。于是,当得知某小作家、某年轻写手就是某作家的儿子(女儿),常常会心生慨叹:原来,文学也是有遗传的啊。
在港台,有刘墉父子父女、李敖父女,都是父子(女)齐上阵,撼动文坛。而在他们身上,名作家父亲的影响尤其深刻。刘墉的儿子刘轩、女儿刘倚帆出书,老爸都会亲自出来擂鼓助威。李敖的女儿李文,书的名字就叫《我和李敖一起骂》,清楚明了,更加吸引眼球。
相比之下,内地的文坛父(母)子(女)兵尽管越来越多,但还算比较含蓄。子女们在写作过程中,是否近水楼台先得月呢?让他们自己说吧。
莫言父女:元气充沛的爸爸和乖乖女
莫言的女儿就是小说《一条反刍的狗》的作者管笑笑。
管笑笑在高中时代痛苦地学了三年理科,到大学立刻痛并快乐地改成了文科,现在已经是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研一学生。
莫言并没有对女儿的文学创作投入多少关注,他知道女儿对文学只是玩票性质,没想和父亲那样,当做事业来追求。女儿写什么,做父亲的并不问,所以关于作品,两个人谈得很少。莫言觉得女儿是个挺传统的孩子,对流行文化比如韩剧,颇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她对当前的一些东西不太感兴趣,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还是蛮大的,能沉进去。”
莫言知道《一条反刍的狗》是笑笑大二时候心血来潮写出来的,至于怎么和出版社联系,倒不需要他操心。全家曾经同去东北旅游,笑笑那时候就认识了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之后又一直有联系,于是写了就寄过去了。至于书的出版和自己这个名作家爸爸有没有关系,莫言老师说:“说完全没有这个因素,也是不坦率的。起码处理稿子的时候,能比别人处理得快一点吧。”
笑笑很喜欢父亲的作品,她说:“我觉得爸爸的文字元气充沛,色彩丰富又和谐,既有丰富的想象,又有绚烂的画面。自然质朴,就像田野和自然景致给人的感觉,读起来非常的顺畅,没有枯涩的感觉。”像模像样认认真真写过《一条反刍的狗》以后,笑笑还噼里啪啦码了些别的作品,不过后来都删掉了。“因为突然觉得语言这东西有时候很虚妄,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女孩,写东西感觉不能完全脱离小情小调。”
上世纪80年代的笑笑,的确像爸爸说的那样,是个传统的女孩。见到有朋友的简介上自称“恋爱”是爱好之一,笑笑很有些不解:“我觉得恋爱不是游戏啊美食啊,不能把它说成是爱好吧。”
尚爱兰蒋方舟母女:谁沾了谁的光
蒋方舟是那种人小鬼大的孩子,现在这个孩子长大了。蒋方舟似乎擅长冷幽默,电话里一本正经的,回答出来的问题却令人忍俊不禁。她是个讲笑话自己不笑周围人都笑倒的冷面女笑匠。
蒋方舟认为自己的走红和作家妈妈其实没有任何关系,她可是比妈妈早一年出道的呢。母女对对方的评价
妈妈:我相信,会有一天,会有不少人学术性地研究蒋方舟,研究她的独特经历,她的独立思考,她的独创文本。
蒋方舟:我一直嘲笑我妈是“文学女青年”。有一天,我无意中翻我妈的旧作,发现我妈的东西竟然下笔如有神助。但这种状态只维持了两年。现在她只想写点作文辅导书骗钱,过一阵就说起这个设想,却没有写出一个字,令我痛心。母女俩的主要作品
妈妈的书:《永不原谅》、《数字美人》、《蒋方舟的作文革命》、《正说中国公主》(即将出版)。出道时间:2000年。蒋方舟的书:《打开天窗》、《正在发育》、《青春前期》、《都往我这儿看》、《我是动物》、《邪童正史》、《舌头的战争》。出道时间:1999年。关于母亲对女儿的文学期待以及女儿自己的生活理想妈妈:我对蒋方舟没什么文学期望,只有生活期望。期望她过得不错,富足,对自己的遗憾越少越好。
蒋方舟:我希望过的生活是,早晨走进书房,想写东西就写东西,不想写就看看书,呆到想离开的时候就离开。作家又不是唐三藏,被孙悟空划进一个圈子里,不许跨出一步。关于女儿有没有借到妈妈的光
妈妈: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作家。蒋方舟出版第一本书之前,我以为所有的作家出书,都必须自己掏钱买书号,亲自跑印刷厂,完了还要上街摆摊卖书。
蒋方舟:我妈第一篇像样的文章还是写我的。我出书的时候,她只是在地方小报发表过几篇小女人散文,题目类似“丢失了我的红丝巾”什么的。关于各说一句心里话
妈妈:你什么时候开始学洗衣服?
蒋方舟:说话不要总是以“我都几十好几的人了……”来开头。
赵家父子:合集、杂志带出灵异少年
那多原名赵延,爸爸就是《萌芽》杂志的主编、作家赵长天。四五年前,赵长天与赵延的散文合集《六眼看世界———儿子你自己拿主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那时候那多署名“过千山”,《六》是近视眼的四眼那多和爸爸两代人对一些事情的思考,一人一篇,对比出了两代人的很多不同。那多后来还出了一本幻想小说,但他自己不太满意,所以怎么也不肯说书名。再下来便是让那多一战成名的《那多三国事件簿》,也是赵延第一次用“那多”的笔名发表作品。
“那多的书我看过一些,不是每一本都读。‘三国事件簿’和后来的灵异小说好一点,爱情小说则差一点。”“他们这一代和我们那一代的区别比较大,那多他们更多地考虑市场,考虑读者喜欢看什么,目标很明确。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很难说高下好坏,各有各的用处。流行作品要写得很好也不容易。那多的东西,还处在一个寻找道路的过程中。他东写写,西写写,说明还不是很成熟。”
“我的工作不知道对那多是否有帮助,因为不太管他的事情,也没有帮他宣传。最开始《那多三国事件簿》在《萌芽》连载,他参加新概念之前的征文,都是自己去投稿,其他同事也不知道他是我的儿子。”
“他现在既然走这条路,自然希望他越写越好。那多两次辞职,没有了其他的工作,如果再写不出东西,就没饭吃了。”
尽管因为天天夜里写作,个中辛苦一言难尽,赵长天并不希望儿子也走这条路,但毫无疑问,父亲的作家身份,潜移默化地会对那多有深刻的影响,让学“海关”专业的他最终还是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我想,爸爸至少让我看到了写作这个职业,它不是不可触及,这挺重要的。”
那多有三种完全不同的写作路线,荒诞搞笑、时尚爱情、灵异推理,不过荒诞搞笑偶一为之,时尚爱情他觉得并不适合自己,如今的那多,重心在创作灵异手记上。第一本《幽灵旗》已经在接力出版社出版,还有另外三本马上就面世,那多希望自己在通俗文学上干好,每年至少写四本灵异手记。
回头看这些老新两代作家,差异其实相当大。做父母的,喜欢用“代”来区分彼此,而孩子,普遍都不喜欢这个词;父母这一代,会更多考虑文学的社会功用,而孩子,只想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写心情和梦想;父母这一代,最初都没有期望孩子一定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能够平安健康地生活,是他们对孩子最大的期待,而孩子,幼承庭训,在家庭氛围的熏染之下,无论是否文科出身,都可能青出于蓝。
摘自:法制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