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高校推荐
·全国各地高校风采
·全国优秀民办高校

专题报道

·2008高考录取分数线
·全国高校名单
·关注高考专题报道
·2008年教育论坛网上交流
·求职招聘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国教育网抗日专题
·高校网上咨询
·2008年高考冲刺
·留学移民指南导读
·民办院校报考指南
·2008年高校招生信息汇总
               更多...

 


语文课应当讲究语言艺术


http://www.chinaedunet.com 2004-6-28

    



                 ——《鸿门宴》教学案例分析
钟珊珊整理撰写

授课过程实录(根据随堂记录和课堂录音整理):
(教师迟到2分钟进教室)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板书:鸿门宴)上节课呢我们学习了(这个)文章的第一部分一、二两节,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部分,三、四两节。我请一个同学把第三、四两节朗读一下。(点名:周××)
一女生朗读,极生疏。花去五分钟。
师:刚才这个同学呢把三、四节朗读了一遍,从她的朗读里边可以看出呢她的事先预习工作呢没做好,这个好多字呢没读好,有的字呢是几个生疏的字没读好,主要是几个通假字呢没读出来。她读错的地方恰好是我们学习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句话:“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这个“骑”呢念第四声,这个一人一马称作“骑”,是吧。下边,“数目项王”,“范增数目项王”,屡次、多次,啊,名词用作动词,多次用眼睛暗示;“不则,若属皆为所虏”这个字念fŏu;“樊哙”这个念fán,第二声;“欲止不内”这个字念nà,上文出现过;还有这里有两个生字,“卮酒”,“卮”是名词,古时盛酒的器皿;还有一个“彘肩”念zhì,猪蹄,“彘肩”是猪蹄。
我们看看这部分两节文字,作者写的是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场斗争文章是怎样记叙的呢?通过几件事记叙呢?作者他先写了刘邦到鸿门宴去谢罪:“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刘邦到鸿门去带了多少人啊?多少人啊?一百多人,“从百余骑”“从”是“跟从、随从”,动词的使动用法。让一百多人跟从着他,“从百余骑”,第二天就到鸿门去了。那么,文章它先讲刘邦谢罪。刘邦说了哪几句话?这几句话是怎样的话?那么从这几句来看,刘邦对项羽讲话的口气是......?(生:客气)啊,很客气。这仅仅是客气吗?刘邦平常是很傲慢的,傲慢无理的,平常待人很傲慢。但是今天,刘邦处在什么位置啊?他只有十万人马怎么能抵得了项羽四十万呢?是不是啊?只能低头以屈求生,他说想不到自己能先破秦王,“不自意”,想不到,这是非常谦虚的话。一个是在黄河以西打,一个在黄河以东打,刚才说过了,等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了秦国的主要兵力之后,咸阳已经落入刘邦之手。他有没有自己做得不对呢?(生:没有)没有,“今有小人之言”,他认为是小人之言。而这个项羽呢?听了刘邦这番话后就说了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至于此。”从这句话可看出项羽是怎样的人?他说,项羽说啊,那是你手下的人说的,说你要做关中王。从话的字里行间可以想见项羽是怎样的人?(生:很直接)他说话有没有想过后果啊?(生:没有)没有,我们说啊,现代战争专门要培养间谍,这个曹无伤身在刘邦军营分明是帮着什么啊?这样的人对项羽来说有没有用啊?(生:有)当然是大有用的,可是这个项羽呢?三言两语,一句话就把他怎么样啊?(生:供出来了)供出来了。我们还会讲到的文章从曹无伤告密开始,以曹无伤被杀结局。刘邦为什么要诛杀曹无伤啊?就是因为项羽亲自说的,对吧?有的人也许认为项羽这个人头脑简单,但是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会发现,你说项羽对这些小事有没有注意啊?(生:没有)这说明项羽这个人至少有一点非常糟糕,是什么呀?他自己认为自己很有才干,是啊?所以他认为自己在刘邦面前是理直气壮的是什么啊?图虚名。他说这是你自己曹无伤讲的。这是作者记叙的第一件事:刘邦谢罪。
再接下来看第二件事,接下来,项羽迎接刘邦的:设宴。请大家看看宴会上的位置是怎样坐的?同学们平时跟大人去喝过酒,尤其是结婚酒,有没有讲究位置的?(生:有)我们中国有很多礼节,座位尤其讲究。古时候皇帝的座位是怎样的?坐北朝......(生:南)坐北朝东的。宴会上什么人坐北朝东?项羽、项伯东向坐。东向坐是怎么坐的?从这个位置上大家又可以发现什么?项羽和项伯的位置最尊,其次是哪个位置啊?南向坐。这个位置是不是刘邦坐?(生:不是)是范增。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臣。年纪很大,六十八、九岁才出来打天下,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刘邦北向坐,张良有没有位置啊?(生:没有)张良是坐着的,“张良西向侍”,“侍”不是位置,是陪着坐。这就是鸿门宴上所坐的位置。××,你说说看,从这个座位上看,项羽有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啊?(生:没有)没有,这说明项羽这个人生性怎样?傲慢的。他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从这件事的安排上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的思想性格。应该说刘邦要给他留个位置,既然他谢罪了、臣服了,第二个位置要留给他。这是第二件事。接下来宴会真正开始了。
×××,你说说看,你刚才听了同学的朗读,预习工作总有做一点吧?你说说宴会上主要发生了几件事?(生:沉默)先看人物,从人物的出现我们就可以知道,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谁啊?(生:项羽)项羽接下来?(生:范增)“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屡次用眼睛示意项王,“举所佩玉诀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干什么啊?(生嘟哝着)范增举诀,对吧?你先坐下,先坐下。范增用眼睛看着项王,他干什么啊?他暗示项王应该要动手。项王反应如何啊?“默然”,没反应。那么范增又怎样啊?“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来向他示意,举了一次还是几次?(生:三次)是三次吗?文言文里边三、六、九、十二这些数字往往是表示次数之多,三不一定是三次,九不一定就是九次。分明意思是多次。范增多次把所佩玉玦拿起来放下来、拿起来放下来,那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要示意项羽要开始行动了。同学们要注意啊,这里玉玦的“玦”也是有双关意味的,他意思是要项羽下定决心,啊,要项羽啊下定决心,这里的“玦”通“决心”的“决”,双关意思。结果呢?范增举诀呢,项羽没有回应。接下来,那又怎样了?范增站起来离开了,干什么啊?召项庄,把项庄找来。项庄是何人也?(生:项羽的堂兄弟)项羽的堂兄弟,乃是一名大将。范增去叫项庄干什么?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啊,他交代项庄以舞剑为名杀掉刘邦。而范增对他一再交代,如果你不这样做,成了他们的俘虏,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在这个场合范增对项庄是这样说到项羽的“君王为人不忍”,什么叫“不忍”?(生:没有下定决心)“不忍”从字面上看是“不忍心”,但大家仔细想一想,作为一个出生入死的大将他有那么多的不忍之心吗?(生:没有)其实,我感觉,项羽也不是那样不忍的人,当初他起兵反秦,他身为下属不是把他的上属宋义杀了吗?夺其位自称为大将军。他之所以不忍,那是因为项羽不杀刘邦,要把他留下来。也许,范增在这个场合只能这样说,“君王为人不忍”,你去把他杀了。项庄就进去了,以祝寿的名义就进去了。有没有得手?(生:没有)为什么?为什么他没有得手?(生:项伯)因为在这时候出来了一个项伯。项伯怎么样子啊?项伯当然知道项庄舞剑的目的在哪里,“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蔽”这个“翼”原来是名词“翅膀”,在这里用作状语,翻译怎么翻?“项伯象鸟的翅膀一样掩住了刘邦”,这样子,项庄就没有下手的机会了。这是第二件事:项庄舞剑。啊,第二件事情。
这个时候,这场宴会暗藏着杀机,惊心动魄。刘邦危险不危险啊?(生:危险)危险,非常危险,接下来事态还要险,于是面对这样危机四伏的情形张良站起来了,到了军门见樊哙。看注解,樊哙是什么人?(生:刘邦手下)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樊哙早年出身屠夫,是一个很勇武的人,说起来,他的女儿与刘邦的儿子定亲,是联姻,对刘邦也最忠心,他当年是卖狗肉的,屠夫,屠夫出身,那就很勇武。樊哙他没有位置一同坐在宴会上,留在外面,张良就出来找樊哙,樊哙是多么关心刘邦啊,他说:“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我要和他同生死,这个“之”呢指刘邦,要与刘邦同生死。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话都是很短的,语句呢很短的,很短的语句更能反应出樊哙的心情,当时是多么的着急。“哙遂入,披帏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同学们注意这里的描写,这个《鸿门宴》对其他人都没作描写,唯独对这个樊哙,你看看是怎么描写的?当时的樊哙是怎样的?“嗔目”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可以看出樊哙是怎样一副情景,设想一下。那么这个人有没有征得项羽的同意进去的啊?(生:没有)没有,一个“闯”字,他是自己闯进去的,守门的卫士阻挡都阻挡不住,樊哙力气很大,匹夫之勇啊,有的是匹夫之勇啊,所以闯进去了,闯进去了,闯帐。这个时候,你说鸿门宴上热闹不热闹?外面樊哙闯进去了,里面的人呢已经暗伏杀机了,这是宴会上的高潮啊,这个时候应该是高潮了。项羽怎么样子?看见外面闯进来这么一个人怎么样子?有没有紧张?(生:有)哪一个词?“按剑而起”,那样子随时要拔剑刺向对方。“客何为者?”客人是干什么的?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这是沛公的保卫人员。面对樊哙闯帐,项羽是怎样做的?项羽先是称赞樊哙是壮士,项羽看看他闯进来,瞪着眼睛,一副壮士的形态,就“赐之卮酒”,赐酒给他喝,樊哙不推辞,“立而饮之”,一口喝完了。项羽呢?接着就怎样子啊?“赐之彘肩”,一个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就把盾牌放在地上,把猪腿放在上面,“拔剑切而啖之”,吃光了。项羽一看这个人能吃,就说:“壮士!能复饮乎?”这时候樊哙就讲了一番话,大家注意这番话(教师范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窃为大王不取也!”大家看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与上面刘邦所说的话相近不相近啊?(生:相近)啊,大意是相近的。主要是说明什么啊?说明刘邦是没有什么野心做关中王的,刘邦是有功之人,不应该对他怎样啊?不应该杀刘邦,相反,刘邦是有功之人,要杀刘邦的人就无异于暴秦,“此亡秦之续耳”,是灭亡了的秦国的,要走他的老路了。大家要注意,着当中有一处地方,你看看,樊哙是一介武夫啊,他的话却说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头头是道啊?(生:有)话说得是有节有理,他说这话,把项羽抬得很高,项羽好大喜功、沽名钓誉,性格上有这个特点,所以他以功为守,说服了项羽。今天这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1、“一人言”现象。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应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但是在职高课堂中这种对话很难看到,几乎都是“一人言”现象。有教师一人一讲到底的,“善讲”者如案例中的老教师,一气呵成,容不得学生插话,手拿一本教材与教室里踱着方步,颇具“古风”;拙劣者如案例四中的新教师,表达极不流畅,语言混乱,逻辑表意模糊不清,致使学生听得厌烦,完全不知教师所云。有看似一问一答者,如案例二、三,但是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让教师讲得顺畅些,学生在这里做了教师的应声虫。在这里,教师掌握了语言霸权,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善讲”者滔滔不绝,讲得学生昏昏欲睡,(上课时间是上午第二节,班上有7位学生当场睡倒);不善讲者断断续续,含糊其词,学生除了昏昏欲睡外还多了些烦躁的情绪。
2、冗杂话语现象。“冗杂话语是指对教学达标基本没有意义的,不具备教育性的,无意识地重复陈旧的信息的,不含信息价值成分的教师用语。”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表现为:(1)头口禅。诸如:“什么”、“是什么”、“怎样”、“怎么样子”、“有没有”、“那么”、“是不是”这类用语词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较高,尤其是当教师情绪紧张的时候更甚。一次在某校听课,据传有一教师喜说“那么”,一学生烦不胜烦,无心听讲,专数教师口中的“那么”,一堂课上来竟达112次之多!
(2)语气词。以“啊、呢、哪”居多。如“刚才这个同学呢把三、四节朗读一遍,从他的朗读里边可以看出呢她事先……变相剥削是几个通假字呢没读出来。”一句话中出现6个“呢”字,诸如此类的现象并不罕见。
(3)同词同句重复。教师在课堂上无意识地重复自己或学生的话或重复问题。①同词重复。“这个好多字呢没读好,有的这呢是几个生疏的字没读好,主要是几个通假字呢没读出来”;②同句重复。“刘邦到鸿门去带了多少人啊?多少人啊?③重复学生的回答。生:没有。师:没有。这说明项羽这个人生性怎样?
3、日常口语现象。课堂上大量使用日常口语,句式松散,不完整,语调粗糙,词不达意。一次,教学检查,听一青年教师上课,教师的第一句话:“今天这么多老师冒雨前来,大家表示欢迎吧。”首先句子不完整,“这么多老师冒雨前来”,“来”哪里?“来”干什么?“表示欢迎”怎样表示?叙述不清楚,来一个“吧”字拖出教师课堂语言的随意性。随后,一堂课,教师勉勉强强讲了二十五分钟,话语句式松散,词不达意,“一般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呢?(生:语言)对,语言,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语言。议论文方面的除了语言,还有什么,特别是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重点是议论,是不是啊?就是它的一种论证方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种这种文章的这种第一个写作特色。”教师随口说来,话语罗嗦,逻辑混乱,不知所云,学生很难捕捉到正确信息。
4、“假对话”现象。这是有关课堂提问的问题,课堂提问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的课堂活动,是实现师生之间对话的主要途径。但是我们往往看到种种“假对话”现象,课堂上或教师大包大揽讲到底,或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依然全班一脑。这一现象的症结在于问题的无效性,表现为:①问题本身无效。有的大而空,如“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呢”“我们对人生应该取什么态度?”让人无法回答;有的碎且浅,如“作为一个出生入死的大将他有那么多的不忍之心吗?(生:没有)”。“(现在有没有得手?(生:没有)”“为什么?为什么他没有得手?生(因为项伯)”诸如此类的“有没有啊”、“是不是啊”“还有呢”自身都是问题,可没有一个真问题,学生根本不用动脑子,跟着教师的话音应声作答。②问题有思考价值,但不容学生思考,不给学生留下思索的时间。如案例中有几个颇有价值的问题,如“请大家看看宴会上的位置是怎样坐的?”“从这个位置的安排大家可可以发现什么?”“宴会上发生了几件事?”“《鸿门宴》对其他人都没作描写,唯独对这个樊哙,你看看是怎么描写的?”这些都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恰恰对表现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文中精彩的点睛之笔。可惜的是教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思考,随后又急勿勿地抛出一些小问题,零刮了文本,学生又让教师牵着鼻子做起了机械运动。
5、评价语失当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即对学生课堂行为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将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适当的评价语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反之则有消极的影响。但部分教师对评价语问题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一堂课到底不作任何评价,如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或许是因为根本没有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或泛用评价语,尤其是“好”、“很好”、“对”、“对极了”,导致课堂上一片叫好声,是非判断不明确,含糊其词;或批评失时,批评尤其要注意掌握时机,课堂上更要慎用批评,可是教师有时因情绪驱使,不能自控,便忘了学生的自尊心,图一时的口舌之快了。
职高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行为的种种病症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职高语文课堂的低效多耗与此不无关系,这些病症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的大脑处于一种疲惫,抗拒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此病症的存在使语文课堂呈示不良言行示范,破坏了语言的美感,使学生认知和表达水平终身受害。

摘自:中国教育网

严正声明 | 网站介绍 | 网站导航 | 信息发布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与我联系 | 付款办法 | 友情链接 | 本站首页

中国教育家协会  香港监制
本站通用网址:中国教育网  网络实名:中国教育网站  中国教育在线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号信箱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02-5
中国教育网业务及合作免费咨询热线:010-64801986 64803658 京ICP证000045号-77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21984
广告信息发布:webmaster@chinaedunet.com 投诉:HK8899@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