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线留言

高校推荐
·全国各地高校风采
·全国优秀民办高校

专题报道

·2008高考录取分数线
·全国高校名单
·关注高考专题报道
·2008年教育论坛网上交流
·求职招聘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国教育网抗日专题
·高校网上咨询
·2008年高考冲刺
·留学移民指南导读
·民办院校报考指南
·2008年高校招生信息汇总
               更多...

 


树立全新教育观念,促进学校管理创新


http://www.chinaedunet.com 2004-10-28

    

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创建于1954年,1997年1月迁址于潍坊凤凰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潍坊市重点中学,潍坊市示范高中,省级文明单位,省规范化学校,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和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校迁入新址后,加快了现代化建设步伐,目前学校占地300亩,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建有先进的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多功能演播厅,配有达国颁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6个,语音室3个,多媒体教室20个,微机教室4个,微机233台,“四机一幕”已进入教室;同时还建成了具有采、编、播功能齐全的中学生电视台和无线校园之声广播电台。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目前现有教职工262人,本科学历教师190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其中50岁以上教职工23人,40岁以上18人,30岁以上74人,30岁以下126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目前学校有在校生3226人,52个教学班,其中高一18个教学班;高二文科班4个,2个音美班,10个理科班;高三4个音美班,2个文科班和12个理科班。近三年来我校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全校广大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我校高考升学率的跳跃式发展。2000年我校本科上线首次突破200人,2001年就突破300人,今年又首次录取突破400人大关。充分的事实说明,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才能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落实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我校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积极扎实的推进素质教育。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如果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改变,课程改革就必然无法落到实处,为此通过教育实践,我们树立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经过初步的探索现向教育同行汇报如下:

  一、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而不能仅仅考虑学生的分数,教师的名与利。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处处事事思考学校的管理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基本准则。在确立这一基本的管理理念之后,我们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突破口。老师与学生这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对矛盾,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是把学生置于被管理的地位,将老师的意志、观念强加在学生身上,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老师”和“学生”只是一种称呼,至多是尊称和谦称的关系,不代表任何权力涵义。除了人格平等,老师和学生一样贫乏,也一样丰富。老师的丰富在于其知识的丰富和人生经验的宽广深刻;贫乏在于对学生的了解贫乏,不同的教师教学经验也不同;学生的丰富在于其作为青少年形成中的经验和行为的自足性,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追求,贫乏在于其经验,这为师生交往提供了一种生活机会。

  思想观念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带来了我校升学率大提高,原来我们主要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只重视抓文化课的学习,忽视学生个体爱好特长的发展,所以我们每年音、体、美特长生高考学生一直徘徊在20人—30人之间,而今年毕业的这一级学生在这新观念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渐发展为特长,而且这些特长不断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扬,所以才有了今年高考音、体、美高考超过110人的优异成绩,从而使学校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

  二、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⒈加强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在实践对指导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而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通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管理主义的倾向,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个别学生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成为我校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们把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只有在这样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揭示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观念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是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在这种交往中,深刻的体会到: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更是一种师生和谐发展的教育情境和氛围。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放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力,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⒉注重开放,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能搞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波动的图画,更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三、树立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观念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即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身份去主动获取知识,老师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是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协作者的身份出现,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路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个性,这就是主体性教学的观点。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新观念。

  ⒈营造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实施民主教学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的参与环境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课堂教学中应充溢师生情感的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因此情感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与学生情感沟通,构建一种师生共进退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动激情、以美激情,即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富于激情,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其次,在课堂上要创设开放的人文环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允许重答、补充、发问、争论、再想。要做到:第一要尊重每个学生,把他们个个当人,平等对待,相信他们个个是天才。第二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是宝贵的,却也是脆弱而娇嫩易受伤的,教师的一句善言,鼓励也许可造就成一个天才,一时语伤或许就会扼杀了一个英杰。第三,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不要总是只抽举手(或成绩好)的,而对那些不举手的(存在犹豫心)却冷落课堂难问津,这样天长地久,班上的含羞草会遍及天涯,而爱回答问题的也会逐渐失去依衬,而使一大部分学生失去兴趣。第四,给与你的每一个学生恰当的关注,让他感受到你的关爱,让他知道你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伶听着他的声音。再次为了成功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平时师生情感的交流,民主相处亦是实现课堂主体性参与的平台。例如,我们要求在课间、闲暇时候,一有机会接触到学生就要同学生谈心,说说笑笑,消除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的心理,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情感,学生亲近你、接纳你、信服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便有了一个好的基础。同时要求教师语言必须富于情趣,有吸引力。一句话,课堂需要的是奏鸣曲,而不是催眠曲。

  ⒉因此制宜,设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主体性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但学生的参与程度除上所述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科学,是否适合于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情景。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要获以某种知识,就要把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领略学科知识的真谛。因此,主体性教学,首先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科知识的原型,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事例,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去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生活体验的回顾,从记忆中获取或巩固了这部分知识、技能。

  ⒊加强操作讨论,让学生动起来

  动是一种思维,一种技能,一种探究,一种创新,一种动力,一种掌握,一种美。让学生看得见,认得清,学得乐。通过操作可以让学生获得探索的快乐,发现真理的愉悦,使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容易形成知识的相互联系。适时适度的操作可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更能体现学科实践性这一本身特性。为此我们每年都二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布置有关考察报告的研究性课题,以配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建立全省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并在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保证参与的快乐性、终一性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特别是对荣誉感特别强的青少年来说,一次成功的机会,就是一次成功的驱动力。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注意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创造条件让他们尝到成果的甜美,它是保证提供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动力的源泉之一。

  我们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这一教学新观念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并得到了教育专家和同行的广泛认可,我校禚照欣老师《银行的职能》一节课获全国知名中学联合体精品课二等奖,已制成光盘全国发行,李秀芹老师的《美国的霸权主义》一节课,获全国精品录像课优秀奖。

  四、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⒈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

  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也的确造就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但我们的传统的教育不大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学习者通过不断“学”的实践,才能学会学习。把老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材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动手操作掌握的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勤于动手,经常实践,明天才能大胆改革,开拓进取。

  ⒉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观点。社会进步为每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机会与空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与条件。作为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在多样性教育中学会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应当为学生创造选择的范围,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我们的教育实践深刻体会到,教师应当体会到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所以在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会、文艺比赛、学科竞赛、书画比赛、学生会换届选举及学习优胜奖、进步奖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奖,让更多的学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与爱好,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个性发展的全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我们要求全校的教师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⒊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维的空间和自我发展的权力。在教师眼中,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那些大胆提问的孩子有时甚至会受到斥责。使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原来充满想象和创造热望的学生变得墨守成规,孤陋寡闻。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在实践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到: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学仅仅留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过程。把已经还给学生的时间再按教师的要求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依然是“傀儡”。

  大量学术研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差异很大。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我们的做法是除必修课之外,给学生提供20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允许学生在必修课、选修课的范围内选择老师、选择进度。做到在家长参与、教师指导下学生实施自主选择,在主动选择中富有创新,形成个性。

  ⒋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完成诺贝尔奖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众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这是现代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

  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在高考升学压力下,目前中学教师的形象是知识的传播者,靠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笔打天下,这是传统的教师观。其次是陈旧的教学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变成书本和分数的奴隶。再就是“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意见,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

  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对一个学校来说就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为此,我们学校为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新的教师观,学校每学期编写一本《潍坊四中现代教育理论读本》组织教师学习,写出心得,并每学期组织两次大讨论,并要求每位教师独立完成有关答卷。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扎实而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泛深厚的学科以外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熟知学生心理,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创新和改革,有教育科研能力。能开设多元式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引导、点拨、讨论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⒈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会成为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

  有大量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往往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潜能的开发。当我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发挥。

  那么作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比学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民主化的课堂生活是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的基础,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负担的前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着教学成绩的提高和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⒉教师应当具有批判精神

  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当首先具备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批判精神,即敢于和勇于对前人和自己的已成定论的知识进行怀疑甚至否定。这不仅需要批判的勇气,更需要批判的精神。

  传统的教育重在传道解惑,其前提是教师即是真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化身,他要做的仅仅是将自己已有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

  而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手段已经不再限于教师。那么,对于新世纪教师的要求,显然不再是满足于传道解惑授业,而应当学会创新,即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

  我们要求教师不要迷信自己,不再把自己的职业角色神化。学高为师,不仅在于知识容量,更在于知识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批判自己,甚至敢于否定自己。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师不可能穷尽过去和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地批判自己中创新。

  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还要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不再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意志的与教师平等的创造主体,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思想交流的对撞场所。

  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否则改革就无从谈起,以上是我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经过学习、借鉴和探索所确立的一些新的观念,这只是课堂改革树立新观念的一部分,我们还将不断进行探索,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学生做出我们的贡献。

摘自:中国现代教育网

严正声明 | 网站介绍 | 网站导航 | 信息发布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与我联系 | 付款办法 | 友情链接 | 本站首页

中国教育家协会  香港监制
本站通用网址:中国教育网  网络实名:中国教育网站  中国教育在线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号信箱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02-5
中国教育网业务及合作免费咨询热线:010-64801986 64803658 京ICP证000045号-77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21984
广告信息发布:webmaster@chinaedunet.com 投诉:HK8899@vip.163.com